上党文化群微刊第42期
作者简介
史红魁,字迹,号九果园主。山西省潞城东邑村人。年6月生。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先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治市广播局、长治市商业局工作,年2月退休。
退休后,经常写作,创作相声、小品、演唱材料多部,长治市曲艺家协会会员,编《史红魁创作相声集》。在《上党晚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年撰写老年学论文获中国老年学会优秀论文奖。年编著《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
与会专家学者与群友合影
市作协主席郭俊明主持座谈会
参会的作家学者
史红魁先生向参会群友赠书
一睹为快
8月24日上午,市广场新华书店四楼一角宾朋满座,原市商业局副局长史红魁先生的新作《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一书首发座谈会正在召开。市作协主席郭俊明、长治日报社评论部主任戴玉刚及退休老干部、老作家申双鱼、刘潞生、成纪芳、张如龙等到会祝贺,新华书店、印美新浪等单位负责人及上党文化群30余名会员参加了首发座谈会。座谈会由市作协主席郭俊明主持。
会上,史红魁先生首先分享了《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一书的创作经历与感言,随后申双鱼、刘潞生、成纪芳、张如龙、张高明、郭存亭等专家学者就《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进行了专题研讨。
下面摘录史红魁先生的创作感言、专家学者的精彩评介及张高明、郭存亭老师的精彩书评,以飨大家。
作者自述写在《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出版发行之际
文
史红魁
经过三、四年的奔波,我编著的《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今天正式出版发行了!
这是长治很多人士的集体之作:有的著文,有的提供资料,有的绘图,有的题词,有的指导,好多人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我只是收集成册。正象是大家的砖瓦、梁檩、门窗,我把它们组合垒成了一座房子。因此我首先要感谢这些女士、先生和老乡。
我写《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起因,纯属偶然。一个时期,我考虑上党戏曲品种不少,梆子、落子、秧歌、鼓书......但戏剧中,演绎长治历史故事的不多,精品更少见。浏览长治历史,我发现李隆基与德风亭的故事很有价值,想收集资料,编一部上党梆子《德风亭》剧本。从年开始奔走、挖掘,看《长治方志》、《潞安府衙》、《唐明皇》、电视剧,走访学者、老人,抄了不少,“偷了”一些,把这些资料理了理,有关李隆基在潞州的故事轮廓出来了,年初,我用几个月时间,本着“有闻必录,宁虚勿漏”的精神,把收集的全部资料整理出来了,起名《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后来不断修改、补充,就成了现在这个小册子。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一棵成。
《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共有五部分:
一.德风亭和李隆基在潞州的故事;
二.有关德风亭的碑、文8篇;
三.德风亭诗词选录96首;
四.上党梆子《德风亭》剧情梗概;
五.张如龙先生关于设计德风亭图纸的说明。
人们戏说山西,不算东,不算西,不是个东西。我这个小册子,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散文,不三不四,恰好五部分,就是这么个玩意,哈哈!
这是有关李隆基在潞州和德风亭故事的总汇;
这是有关李隆基在潞州的故事大全;
这是有关德风亭资料大全。
现在经常有时髦的说法,叫填补空白:填补了工业空白,填补了农业空白,填补了科技空白……我编著的小册子《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填补了长治历史文化的一个空白。当然空白有大小,花草有优劣,我的作品是花?是草?请大家评论,总算为长治增加了一个品种。
有人说,上党是个好地方,谁来长上党谁沾光,不当皇帝也当宰相。上党出过好几个个皇帝,有上党土生土长的:魏晋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武乡人)。大多是路过的:五胡十六国时:西燕皇帝慕容永(河北)、北燕文成帝冯跋、昭成帝冯弘(河北)、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唐末,朱全忠和李存勖在三垂冈打了一架,后来都当了皇帝。后周皇帝郭威。就连曹操、赵匡胤也都是来过上党的。
李隆基—年在潞州任别驾,初展才华,广结人才,回长安很快当了皇帝,创开元盛世,掌权44年,是唐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死爱情更是天长地久!李隆基自认潞州为故乡,登基后三次巡潞,这是从长治走出去的一个大帝,是上党的骄傲!
李隆基在州衙后兴建的德风亭,取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之意,建筑宏伟,寓意深邃,体现李隆基执政的远大抱负,一个皇帝建,又一个皇帝宋徽宗维修的,全国少有的“御制”大亭,在上党耸立千余年,是长治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李隆基修建了德风亭,德风亭记录了李隆基,这就我写的是李隆基和德风亭的故事!
历史就是一直以玩笑继续着。我大学学政治,一生大多时间从事经济工作,晚年又玩点文化。
回顾我的历程:
祖国给于我生命,大学毕业自愿赴疆八年,把青春献给边疆;
人民哺育我,中壮年献给长治商业;
故乡养育我,老年献给长治文化。
现在有人问我做什么?我说在旅游。人家又问:好啊,都去哪儿了?我说:人家是“游地理”,我是“游历史”,现在大部分时间是看点历史资料,写点历史文章,从春秋战国,到唐朝——明朝——清朝——民国,一直现在,笔下都是逝者:孔子、李隆基、崔珏、马暾、朱安(鲁迅夫人)、毛泽东、申过栓(我村革命烈士)。玩“文”弄“字”,笑戏夕阳。
现在都在唱《为了谁》,我每天写写画画“为了什”?
毛主席倡导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我的作品《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是:自己策划,自己采访,自己编写,自己摄影,自己打印,自己装帧,自序自跋。还有,自掏腰包,自己推销。
一生碌碌无为,尚且平安。文章书中自题自勉:
献给故乡,
敬赠亲朋,
一生一书,
吾已足矣。
翻资料,爬格子,花钱跑腿“为了什”?
古人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现在有人说: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远的,文化是永恒的。
就是老有所为,为故乡文化做点贡献,在历史上留点纪念。又古人曰:“来而不往非礼也!”印本小册子,也是为多年给我赠书的同学、朋友、乡亲还账。
俗话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拙作今日出版了,我自知不是名家,也不会有什么名作。不奢望诸位吹捧,只恳请诸位对我的作品客观地评头品足,指出错误、缺点。希望大家共同来宣传李隆基和德风亭两个长治的名片,共同为长治文化事业做贡献。也希望大家共同呼吁市委、市政府领导尽快开发潞安府衙和德风亭,促进长治旅游和文化事业。抓住德风亭这个旗帜,树立德风政观,以人为本,吸引海内外游客。
老年是人生新的黄金时期,人人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希望更多人关心老年人,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长治有很多老年人坚持写作,如申双鱼老师,八十高龄出版了第二十本书,现在还准备再出版新书。我将继续写作,自娱自乐,为长治文化做贡献。
我想象有一天,让长治人民读德风亭故事,欣赏德风亭风光,听上党梆子《德风亭》!
专家学者精彩评介
五绝得史文魁先生《德风亭》感赠
千重漳水浪,一卷德风亭。
史老文章在,书新笔采馨。
——张华兴
《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是一本好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全景式的展现了德风亭的历史,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申双鱼
通过近三年与史红魁先生的交往,被他那种孜孜不倦、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活动老、学到老,对学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所感动。《德风亭》一书的写作填补了我市地方史的一项空白。
——张如龙
《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选题独到,有卓见、有胆识,把历史碎片缀连成书,功莫大焉。翔实的资料、丰富的民间传说、华丽多彩的古诗词是本书的三大亮点,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资料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雅俗共赏,兴味悠长。
——成纪芳
玩文弄字品文化
笑戏夕阳话成果
文郭存亭
五谷飘香的秋日里,我再次研读了我的潞城老乡——史红魁先生编著的《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一书,感触很深!古潞州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发迹地,唐玄宗留在潞州的文化沉积是很丰富的,他被民间尊为戏剧梨园始祖,但作为专题去研究李隆基在潞州的著作还是没有的。史红魁先生的《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的出版,意义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填补了长治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
李隆基潞州任别驾,在府衙兴建德风亭,开元盛世时三次巡潞等,完全体现了他的远大抱负。长治学院王建堂教授的《唐玄宗在潞州的文化沉积》一文就明确指出:“唐玄宗在潞州驻足近三年,不仅在百姓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且在潞州的山山水水间,书写下了丰厚的文化沉积。”是呀,泽洽千秋的“德风亭”、丹青绝品的《金桥图》、风情画卷的《祥瑞颂》、赤子之情的“大风歌”、辅弼帝业的潞州人、反省历史的“省冤谷”等,都是唐玄宗在潞州的文化沉积。特别是那永远矗立在潞州人心头的“德风亭”“金桥图”等,就是唐玄宗在潞州书写下的厚重的文化宝卷。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将这些厚重的文化传承下去呢?史红魁先生退休后,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编著出版了《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全书共分五部分:德风亭和李隆基在潞州的故事、有关德风亭的碑与文、德风亭诗词选录、上党梆子《德风亭》剧情梗概、设计德风亭图纸的说明。史先生以“玩文弄字中细品上党文化、笑戏夕阳里梳理上党文化”的人文情怀,为我们传承唐玄宗在潞州的“德风亭文化”开了个好头,可喜!可贺!可赞!
细细研读这本文集,在散有墨香的篇章里,都凝结着史先生退休后玩文弄字多年的心血与精神,让我们通过先生采写的唐玄宗在潞州的一个个故事,以及收集的一篇篇诗文,看到了先生在研究地域文化中的十多个“自我”,即:自我策划、单独采访、自我编写、自我摄影、自我编印、自我装帧、自序自跋、自费印刷、自己推销等等。史老的这种老有所为、甘为长治地域文化做贡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很好地深思与学习的。
但是,读完此书觉得还有一些建议要给先生聊一聊。其一是:渗透全书的“德风亭文化”脉络,需系统化地呈现,包括历史考证、文化阐释、文化范畴、文化意义、文化传承等等。其二是:对唐玄宗在潞州遗存的历史文化典籍挖掘应再细一些,要以包容之心去广泛地收集;再之,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思考,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来支撑。其三是:附录内容太多,正文才72个页码,附录就93个页码。其实,换一种写法,附录的碑文完全可以融合在文章中;换一个角度,附录的诗词完全可以单独作为一章排在书中。其四是:自序的内容过繁,影响了主题性观点的突出。自序说明编写本书的意图与意义就够了。
总而言之,史红魁先生的《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完全是一部容知识性、历史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既可以看到先生玩文弄字品文化的情趣,又可以读到先生笑戏夕阳搞创作的精神。愿史先生继续努力,我们期待着先生的新作!!
《德风亭》里快哉风
文
张高明
黄州和徐州都有快哉亭,那是苏轼兄弟的大作。长治有个德风亭,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英雄中路上几十年的德风宾馆却给本土长治人和外地游客以文化历史的冲击,只是今年这个德风宾馆也不存在了,换成了一个快捷酒店的招牌。
幸好,史洪魁老人有《德风亭——李隆基在潞州》这本书,我通读一遍,不由得大呼快哉。
一、《德风亭》里有“长卷”
本书中,以“德风亭”为线索,将李隆基的一生有详有略地用60页的篇幅写出来,宛如一幅长轴人物画卷。从李隆基出生,封楚王、变临淄王,赴任潞州,指挥马致远建造德风亭,广结人才,流连诗海,返京登基,三次巡潞,安史之乱,悲凉去世,一路写来,一脉相传,把唐玄宗一生的功过是非,理、出了一个头绪,使我这个多年前看过唐玄宗历史的人,又有了新的惊喜和感悟。
我是地名文化爱好者,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专门写了一节《李隆基与上党地名》,有游(牛)岭巷,天晚集、鹿家庄,原起寺,康庄,唐王岭,寄子岭,西天贡,崇道村,崔府君庙,孟家花园,张祖村、襄垣鬼,感到作者对德风亭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解读,十分用心,确实不容易。
二、《德风亭》里有“宝物”
一本书犹如一座仓库,一个博物馆,如果里边没有收集来的宝贝,难免使人失望,本书用90多页的篇幅收集了有关“德风亭”从元明两代八篇“记”,引人重回潞安府。在《德风亭诗词选》一节里,共收录了元明清三代古诗92首,有五律、七律,有古风,从多角度把我们带回到唐朝时的潞州城,其中有“八面玲珑列绮窗,使君新构德风堂”、“地上物甘时雨化,壁间香染德风诗”、“为君歌德风、曲尽情未终”等诗句,读来使人情溢胸襟。本书中写到的唐玄宗在潞州有19祥瑞(黄龙升天,李树连理。有鹿来迎,赤鲤腾跃等),书中用两节列出,增强了生动和形象性,更是我以前不太注意的。
三、《德风亭》里有“高音”
写《德风亭》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有自娱自乐的因素,但重要的是让大家阅读思考,进而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内蒙古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