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老人卢旭民nbsp晚报像梨一样甘

砀山大小事0

点击标题下蓝字“砀山大小事”   希望有您   在接连向您介绍了卖报老人杨秉诚和藏报老人高兴武之后,今天我们再向您讲述一位73岁的读者卢旭民先生。与众不同的是,我们这位可爱的老读者家住安徽砀山县,距离北京大约公里,他每天收到的《北京晚报》,都是三天前的。然而对于老卢来说,这张新闻纸不是“易碎品”。他一读就是18年,而且至今一份没丢,全部整齐地存放在他的二层阁楼上。   老卢说,这些年晚报给了他替老乡维权的勇气,给了他改良树种的思路,更使他在阅读中得到无穷乐趣。   砀山县卢庄村漫山遍野的梨花就要开了。每天晚饭后,月移花影,香气袭人,窗前一报在手,老卢灯下闲读。恬淡的山村生活若此,不亦乐乎?   今年2月15日,是北京晚报复刊35周年的日子。3月15日,是北京晚报创刊57周年的日子。   “纪念一下这个日子吧!北京晚报,那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月来,这样的来信来电就没断过。   有这样的读者,我们满怀感恩;有这样的情谊,我们倍加珍惜。   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我们将努力为您的生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带来更多的快乐!   亲爱的读者们!陪伴有我,希望有您!   在安徽北部的砀山县卢庄村,家家户户都种梨树。再过20天,梨花就要开了。   在果园里辛苦地剪枝、施肥一整天,浑身疲乏的村民大都早早地上床睡了。但在73岁的卢旭民家,白色的灯管到了晚上九十点钟还亮着,老卢睡前还在看《北京晚报》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卢旭民来北京时,看到了《北京晚报》,随后又喜欢上了它。从年开始,老卢自费订阅报纸。由于砀山距离北京公里,报纸要在3天后才能送到他手中,但老卢不在乎,坚持订了18年。更令人感动的是,从年到现在的《北京晚报》,他都精心地存放在家中。   每天早晨讨论“北京论语”   每天早晨9点多,砀山县西南门邮政局的邮递员徐长龙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到卢旭民家。老卢要是不在家,徐长龙便将《北京晚报》放在门口走廊里,上面压上一块砖头,以防被风吹散。老卢要是在家,一定会拉着徐长龙聊几句。   如果不出意外,个子不高、憨憨厚厚的老卢又得跟徐长龙提起一个人的名字—苏文洋。苏文洋是《北京晚报》“北京论语”的主笔,老卢最喜欢他的文章。“苏文洋报纸上有什么新观点、苏文洋去了趟南极等等,老卢总会对我细细讲起。”徐长龙说。虽然乡村里邮递工作不是那么忙,但徐长龙和老卢聊一会,也该走了,还得继续送报呢。直到他走后,老卢这才下地干活去。   见到记者时,老卢没说几句,就提起“北京论语”,他觉得苏文洋的文章能反映社会现实。“前段时间,老苏有篇文章,说沧州有个商书记爱植树,我特别支持商书记的做法。正巧我们家地里有不少银杏树苗,现在没卖出去,不行卖到沧州去。”老卢笑着说。   偶然看到晚报从此放不下   记者这次专程赶到砀山,寻找老卢这位《北京晚报》的铁杆粉丝,特别想弄明白的问题就是老卢一直生活在安徽砀山,离北京约公里,他是怎么喜欢上《北京晚报》的呢?   老卢嘿嘿一笑,这还得从头说起。原来,老卢当年上初中时成绩不错,心气高,想上高中,再考大学。结果高中没考上,留在老家成了一个果农。但他有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叫范玉兰,后来来到北京在门头沟区生活。   年轻时,大伙都忙着自家的一摊事,同学之间走动不多。年时,老卢已经54岁了,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他没那么忙了,突然很想念以前的同学,就坐火车来北京看同学。就是在范玉兰的家中,老卢看到了《北京晚报》。那时候,《北京晚报》每天16个版,5毛钱一份,文章短小精悍,时效性和实用性很强。在北京的一个星期里,老卢不仅每天都看当天的《北京晚报》,还把范玉兰家存的老报纸全都翻了个遍。   回到砀山,老卢就对《北京晚报》念念不忘。年初,他跑到邮局,花元钱订阅了全年的晚报。老伴朱秀云说,自己虽然不识字,但支持老卢订报。“这个老头子,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他想看份报纸俺还能不同意吗?”   长了知识后帮村民维权   “村里的老卢家有首都的报纸。”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镇上中学、小学的老师也经常来老卢家看报。慢慢的,老卢成了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大家遇到什么事都喜欢跟他商量商量。老卢还特别   他们村一位老乡在天津一个工地打工时出事了。这位老乡在工地里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吓得从约9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条腿就这样摔残了。医院里治疗,工地老板给了一点医药费后就不管了,村民的老婆孩子急得直哭,但顶不上用场。这位老乡觉得自己很冤枉,但文化水平又不高,感觉没处说理,打电话回老家请老卢到天津走一趟。   到了天津,工地上的负责人初见老卢,看他穿着灰棉袄,背有点驼,整个人土里土气的,没把他当回事。可老卢一张口,对方不由得吃惊起来。老卢说:“我这个老乡出事是在下午2点半,是在上班期间吧。其他的工人也说了,当时确实有巨响。你是负责人,你得对工地的环境负责,我老乡肯定得算工伤。要不然我们就去找司法局、劳动局。”   一番话下来,工地上的人再也不敢轻视其貌不扬的老卢。最终,工地上不仅负责给那名工人治病,还给了赔偿款。“得让他们知道,农村人也懂法律,也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些道理,《北京晚报》上教过的。”老卢说。   最关心北京大兴平谷的事   砀山距离北京约公里,老卢每天拿到的都是三天前的《北京晚报》。但老卢说他不在乎,报上好多事是值得慢慢品的。   每天《北京晚报》的信息量特别大,但老卢特上心平谷、大兴的新闻。“平谷产大桃,大兴出西瓜,当年我看报纸上说种桃收益不错,就把我家的一部分地也改种桃了。”   去年底,《北京晚报》上一篇《剑桥博士北京种地》吸引了老卢的眼球。“人家博士都来种地,种无污染的蔬菜,我这老农民得向人家学习。”老卢又从报上得出了种地的新思路。“有时我看晚报的感觉,就像站在自家的梨园里,北京的晚报砀山的梨,都让人觉得甜丝丝的。”   读报辅导孙子上大学   18年来,《北京晚报》成了老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看报,老卢不仅从上面看一些国家大事,还将报纸上学到的知识用来辅导孙子学习。   老卢的孙子卢天元现如今在省秦皇岛市的一所大学读书。小时候,他和爷爷住在一间屋里。每天晚上,卢天元在床头看书,爷爷就在另一边读报,爷孙俩头顶上就是那白色的灯管。奶奶朱秀云累了一天,一般这时候已经睡了。   “爷爷经常让我看晚报上的文章学习写作文。我上小学、初中时,写的作文他还都给我指点一下。”卢天元说,等他上高中后,回家的时间就少了。但每次一回到家里,晚上还总会和爷爷一起看看《北京晚报》,这份报纸陪伴着他长大了。   而在老卢的眼中,孙子是他的骄傲。在他的一个笔记本中,夹着卢天元高中时写的一篇作文。作文写得情真意切,提到自己的爷爷有爱心,但也爱说教,还说将来要好好地报答爷爷。老卢看着作文有时候会感动得掉下眼泪,他念叨着孙子现在长大了。   年至今的晚报一份不拉   刚开始订《北京晚报》时,老卢才56岁,那时他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看完整份报纸一点问题没有。“现在岁数大了,有时候太累,就晚上先看一部分,第二天早晨起来吃饭时再看,看完再下地。”

老卢和老伴住在楼房的一层,二层更空旷些。记者上楼后很是吃惊,因为二层客厅内有十几堆的《北京晚报》,从年到现在的报纸一份不拉,每一摞都有半人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留着旧报纸?其实很简单,我就想有空的时候再翻出来看一看。”听完老卢的一番话,老伴朱秀云接过话茬,“当初俺还说,看完的报纸可以拿来垫梨箱子,可这老头子不让。”每一年,邮局的邮递员也劝老卢订一点本地的报纸,可老卢总是说,《北京晚报》现在一天有48个版,有时候甚至上百个版,这一份报纸足够他看的了。老卢和老伴住在楼房的一层,二层更空旷些。记者上楼后很是吃惊,因为二层客厅内有十几堆的《北京晚报》,从年到现在的报纸一份不拉,每一摞都有半人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留着旧报纸?其实很简单,我就想有空的时候再翻出来看一看。”听完老卢的一番话,老伴朱秀云接过话茬,“当初俺还说,看完的报纸可以拿来垫梨箱子,可这老头子不让。”每一年,邮局的邮递员也劝老卢订一点本地的报纸,可老卢总是说,《北京晚报》现在一天有48个版,有时候甚至上百个版,这一份报纸足够他看的了。老卢和老伴住在楼房的一层,二层更空旷些。记者上楼后很是吃惊,因为二层客厅内有十几堆的《北京晚报》,从年到现在的报纸一份不拉,每一摞都有半人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留着旧报纸?其实很简单,我就想有空的时候再翻出来看一看。”听完老卢的一番话,老伴朱秀云接过话茬,“当初俺还说,看完的报纸可以拿来垫梨箱子,可这老头子不让。”每一年,邮局的邮递员也劝老卢订一点本地的报纸,可老卢总是说,《北京晚报》现在一天有48个版,有时候甚至上百个版,这一份报纸足够他看的了。来源:北京晚报

砀山大小事ID:dsdxs820

驻足砀山,领跑安徽,辐射全国,砀山大小事,用心创造感动!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网络,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或来源,本号重在分享与传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您认为有问题,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荐稿、合作联系小编

猛戳进入砀山大小事微社区……更多精彩等着你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
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5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