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在晚报采编一线摸爬滚打了整八年,自认练就一身吃苦耐劳的本事;也算不上文艺青年,却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不求让所有人记住我的名字,但求我的文章,新鲜的创意和选题,甚至哪怕一句话,能让您动心,说到您的心坎里
10月15日,《慈善周刊》改版后,陆续推出了养老问题、失独家庭调查、微公益、虐童背后、儿童意外以及移植伦理探讨多组大型报道,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用故事昭示爱心,用新闻记录慈善在《慈善周刊》过去三百多期的报道中,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打动着读者这其中,有受人资助摆脱困境的乐观昂扬,有与逆境抗争不止的自强不息,有大厄面前不离不弃的友爱亲情,有一路感北京晚报广告刊例恩温情传递的无私无我,更有默默奉献感人泪下的无疆大爱……
2月23日,佑安医院为张旭兰进行肝移植手术,记者再次与家属孟凡强守候在手术室外,16个小时后,肝移植成功3月11日,神志清醒的张旭兰第一次见到了儿子,顿时热泪盈眶
6年里,《慈善周刊》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收获了社会的赞誉
我们用新闻记录慈善
回顾
还记得老读者张家驹在写给我们的电子邮件中说,每晚看《北京晚报》是他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而他早就注意到了特色鲜明的《慈善周刊》
张家驹说,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这份向善之心需要媒体去发扬光大、相互传递
正是这样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串联起了《慈善周刊》始终未变的办刊主旨:“慈善,擦亮人性的光彩”
张家驹退休前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他说北京晚报晚报电子版,自己平时翻阅多家报纸,专门推出慈善周刊的,《北京晚报》是第一家,之后才有不少媒体也推出了类似的周刊和许多读者一样,张家驹刚开始也是被《慈善周刊》细腻感人的报道所吸引“我在《慈善周刊》中读出了很多感人的东西,比如说2010年11月16日的《真正的帮助是教会孩子本领》,一对法国夫妻在房山建起中国唯一的视障孤儿院,这种来自异国他乡的爱心哺育,很让我感动”
当然,新改版的《慈善周刊》并没有摒弃最能打动人心的“苦新闻”、“苦故事”,我们在做慈善故事的同时推出的专题报道,大大提升了慈善的深度
而对关注《慈善周刊》的广大读者来说,有一个日子特别值得铭记2012年10月15日从那一期开始,《慈善周刊》从原有的两块版面扩充至三块这不仅仅是版面数北京晚报广告部量的简单增加,而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慈善,参与公益,《慈善周刊》的变化,就是要让慈善变得更加有力量
说到此,张家驹有些激动“再比如你们报道的7岁苗族女孩石玉萍因病腹胀如球,网友发起爱心援助,她乐观地说,一定要昂着头去看天安门还比如你们报道过的大学生妻子孕期不幸患上脊髓炎,侍候农民工丈夫高东多年无怨无悔,这又是多么难得的不离不弃”
扩版后的《慈善周刊》给了很多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深度、更可读,是外界对周刊变化的一致肯定变化来自哪里?其实,就来自慈善报道的主题化操作过去由于版面局限,一些无法伸展开来的内容,这下有了展示的地方而这种版面数量上的强化,也让慈善报道更有力量,更加吸引读者的目光
我们用故事昭示爱心
我们北京晚报电话让慈善更有力量
传递
比如,在器官移植的伦理探讨中,三个捐肝救亲的故事背后,都涉及到了一个神秘的组织器官伦理审查委员会读到这里,很多人难免会好奇:“这个委员会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它的一票就能扭转乾坤,有那么大的作用?”记者结合捐肝救亲的故事对此细致采访剖析,从职能到职责,一个清晰的器官伦理审查委员会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强化了报纸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那年大年初二上午,一个求助电话打来身患肝癌晚期的河北孕妇张旭兰因家庭贫困无力治病,母子生命面临危难当天值班记者便立即奔赴佑安医院采访,第二天刊登在了报纸显著位置初四下午,张旭兰的丈夫孟凡强打来紧急电话说,医院即将为张旭兰进行剖腹产手术当天下午4时,记者出现在北京晚报广告价格手术室外当天晚上,张旭兰的儿子孟胜奥顺利降生,她也被推出手术室,剖腹产手术成功
记者名片
《北京晚报》的读者个个都有慈善情怀看过我们的报道,他们会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大年初三,张旭兰的报道见报后,当天晚上就有读者拿着报纸来到医院,送上了1万元捐款之后,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孟凡强手上,总额达到12万余元,另外还包括奶粉、衣物等佑安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也慷慨解囊本报的报道掀起了一场爱心风暴,而北京人的爱心也给了张旭兰一家生命的希望
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肝癌产妇张旭兰在2008年春节掀起的那一场“爱心风暴”
北京晚报《慈善周刊》创刊至今已有6年作为自创刊之日起就参与《慈善周刊》制作的我来说,有幸目睹着、经北京晚报广告部电话历着、陪伴着她的日日成长
变化
本报记者 刘琳
白癜风的食疗4方白癜风病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