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长沙晚报quot人物q

  套用时下语言,沈博爱老师是30后,度尽劫难的他在77岁出版了平生第一本书,即引起轰动,更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大奖。

  年到年,整整三年,沈博爱的年轮由72岁转到了74岁,每天伏案写作至深夜一两点,文章在网络社区连载,粉丝众多,知识界振动。

  众多熟悉文艺大咖推荐,终于赶赴浏阳拜访这位老先生。

  进入浏阳地界,青山环绕,树木苍翠,一股青草香透过车窗扑面而来。顶着烈日,大桥底下,面带微笑、和蔼慈祥的老先生接到了记者一行三人,上了车,他引着我们七弯八拐来到了他位于浏阳教师新村的家中,小区是花园小区,老先生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腿脚矫健。

  如果你视他为满面沧桑的耄耋老人,那你错了。

  浏阳教师新村是沈老的新家,不是那个因《蹉跎坡旧事》而闻名的芸香居。

  吹着电风扇,吃着西瓜,我们开始聊往事旧梦。

  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祖父母把他带大,20岁时因自发组织文学小组,结果被指控“反革命组织罪”入狱5年,错划为右派。出狱后历经磨难,年他46岁时才宣布无罪。   

  他笔下的祖父,让很多人看到了祖父和父亲的影子,出生乡村的他们勤俭持家,敦厚处世。“为了孙子的成才,为了八代祖宗有个读书人,他不辞劳苦,肩挑重担,足行百里,送我读书。这是继潘家盆、宝乔祠、南普寺、永兴寺之后的第五次送我读书了,其中后三次是挑着篾龟纹箱子和木皮箱。”   

  一代代的祖辈父辈就是这样用脚丈量着乡间的路和沧桑的岁月。

  祖父在等待的绝望中死去,他的小脚祖母,在爱孙被关、丈夫去世、重孙女夭亡、孙媳另嫁的时候,独自面对天灾人祸、饥寒交迫。在最艰难的时候,揪丝瓜藤为食,坚强地活了下来,坚守着家园,等待孙儿回家。

  “我有把握,我心里还镇定。我一个人守了这几间空房,我是有望头的。我知道你不会犯到那种田地。”

  坐牢出狱后沦为贱民,在落得家破人亡的境遇下,他与知书达理的戴陵鱼结合,度过了48年的坎坷岁月,其中在蹉跎坡经历了33年。

  他曾见过太多的不公和死亡,因而更懂得深情更珍惜生命。

  一家人在一起,夫妻俩含辛茹苦,披星戴月,既要不误农事,又要走村串户给人缝制衣服,养活八口之家,祖母则在家里守着带孩子。八十年代以后,分地承包,拼命劳作供儿女读书。养鸡种植柑橘,包山头建农庄,盖起芸香居,暑假全家老小齐上阵下稻田。

  他笑说,孩子们放假即劳改。于是,他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略高于同乡水平,且能接受优于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

  “我没有青年黄金时代,在最美好的年岁坐监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煎熬过来,劫后余生。当时只有一份最简单的农人意愿,就是和老伴一起把五个孩子拉扯大。”

  蹉跎坡的旧事始自他出生的年,止于年,横贯半个多世纪。记录得最详尽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作者从初谙世事到步入中年的30年,也是作者经历最坎坷、磨难最多的30年。但他们无论在平静而艰苦的时代,还是在动荡离乱的社会中,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遭遇灭顶之灾,仍然恪守本分,重情重义,吃苦耐劳,对未来怀着希望。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记事,每年都有一本,坚持了五十多年,这是老先生写书的资料库。

  海外文史专家林达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发现了有关“蹉跎坡”的连载文章,顿觉眼前一亮,他主动联系了沈老,并为这本书题写了序言,以上是序言中的一句结语。

  对他来说,写书的念头起于年妻子的一席话。年,为家庭辛苦操劳一生的老祖母去世。

  年,沈博爱夫妇在徐州大儿子家过起了难得休闲的日子。有一天,妻子对他说:“祖母走了,孩子们都成家了。这个家我们经营这么多年,四十几个春秋的甜酸苦辣,你可以写一下过去的经历,为过去艰苦的日子,也为现在甜蜜的生活。”

  他默默地试写一篇《蹉跎坡》,也就是现在序言中的部分段落。孩子们看后,一致认定:“好啊,能写一本书呢。”沈博爱却觉得难度很大,没有再写下去,这一放下就是六个年头。

  孩子们见父亲没有动静,就一直催促:“怎么不写呢?”沈博爱说:“不想写,太复杂,涉及面太广了……”孩子们不肯,多次劝写,沈博爱招架不住了。

  年,他在上海按年代对照经历过的社会变革写了一个提纲,还顺势写了几个难忘的小细节。

  直到年,他才下定决心要写下去,真正拿起笔开始写。

  那时,沈博爱按照当年的提纲,夜以继日地写,每天晚上都要写到凌晨一两点,那种辛苦,是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的。生命的火炬在70几岁仍然熊熊燃烧,该是有多少回忆和深情需要这支笔来书写呢?

  他的疯狂写作引起妻子的担忧,怕他身体吃不消。她还有另外的担心:“本来想写流水账,想不到写得这么复杂,不要找麻烦……”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说:“书写具有一种硬性、永久的特质,是言说所没有的。”

  沈博爱坚持了下来,坚持了书写的尊严。

  “搜集走访考证整理,经常写到深夜,原来爱读写古典诗词,全部放弃了。因为是纪实性的,我的几十本记事本便成了可供查阅的原始资料。对于疑惑之处,我走访了当事人,当事人已离世的便采访其家属。”

  老先生从青少年时就开始每天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几十本厚厚的日记本记录了他的一生。他的书房里,整整齐齐地叠着很多本本,那些是日志本。“我每个月都会用一个小本子,真实记录一天的生活琐事与见闻,并记录了当天的日期、天气,一年结束后,就把12个小本子装订成一个大本子,在大本子的扉页上写明年代,并保存下来。”他当年就是在监狱里也用代号来记事,比如挨斗,就写“犯病”。

  他给我们展示了他当天的日志,只见日志的顶部写有“蹉跎坡芸香居家庭日誌”,里面记录了他当天的琐事,栏目有当天所做的农活手工活、社会时事、开销、气象、来宾等。

  就是靠着这样别致的文字记载和实地走访考证,他复原了当年的原生态。

  “那时,妻子对我的帮助是极大的,我每写完一篇,妻子都会过目,帮我去翻翻日记和日志,给我提意见。”年秋天,妻子病逝,没能看到书籍正式出版的模样,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他在后记中用“痛心疾首”来形容自己的悲怆。

  经过3年多的呕心沥血,他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文字工作。

  “年1月20日凌晨两点,终于完稿了,桌上一堆手稿,数了一下,共篇(后删去4篇),70多万字。我现在都记得当时的开心,完稿后的手稿足有一箱。”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完工的准确时辰,向我们描述时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情形,还有点儿兴奋。

  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插曲:“年,一个人提着一兜水果到教师新村来拜访我,他是我的老同事。因为太喜欢这些故事,他把网上连载的文章全部打印下来了,书名就是《蹉跎坡旧事》,但作者的名字为沈篯铿,这是我幼时的正名。”

  那是他的书第一次印刷,印数一册。他是个理工科思维的艺术人才,具有史家的严谨。在文章写完出版之前,他曾做过大量勘误工作,也自费印刷过几册供修订。

  年秋天,他自己印了上中下三卷《蹉跎坡旧事》六套,给五个孩子每人一套,要求检查有否错误之处。“当时由孩子们帮忙打字,不免有些差错,自己拿着手稿一一核对很多次。后来我学会了电脑,就自己打字印刷。”“孩子们说,不想看了,看一次哭一次。我也不想看,痛心的事情太多了,有好些篇章是流着眼泪写的。”

  年春天,他又印了几套送给亲戚朋友,请他们在事实上把关,收集意见之后,共做了多处修订。“旧事”结集出版的时候,责编基本没改动他的文字。

  没想到的是,《蹉跎坡旧事》在天涯闲闲书话、香港中文大学民间历史等网站连载后,引发网友一片叫好声,30后的文字通过网络在他的儿子辈孙子辈那里火了。

老先生钢笔画“笔尖下的老浏阳”。

  《蹉跎坡旧事》于年10月出版,震撼了无数知识人,感觉其写作一点不逊色于历史学者。11月15日,沈博爱荣获“国家记忆·年度公民写史”奖。当年,还有几位世纪老人都用自己的文字和绘画记下了他们活过的痕迹,为民间史添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少年时代的山塘、街巷、游戏、村落教堂,点点滴滴如在目前。少年时代的吃喝、学友、玩伴,也都一一清晰如昨。它们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形象再现,可贵的是时间地点都有细节,几十年的风雨剥蚀,竟然没有冲淡丰满的细部,民间记忆生动繁茂,让你读来兴致盎然。

  那些沉重苦难的往事让人悲怆,但书中并无哀怨,有时还能读到快乐、读到幽默、读到诗歌、触摸到一颗颗诗意的心灵,更因其天生的历史感而呈现史家平淡如水的白描和公正。

  很多文豪曾经描绘乡村生活,乡村田园甚至成为了现代都市人的时尚,可他们不曾真正体会农人的艰辛与困苦,他们也随时可以抽身离去。相比之下,一个不能逃脱乡村命运枷锁和时代洪流推动的农人有这样的表达,太过珍贵。

  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沈老罕见地填补了这个空缺。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他以他顽强的生命力,跨越并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让后世读者触摸了无从知道全貌的那五十年历史。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老先生和他身边的人,都是传统文化的向往者和继承者,好些人的旧学功底扎实,吟得好诗,写得好字,他们重视家风、重视宗教传承,他们本身就是传统价值最生动的一部分,然而仅仅“耕读”二字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面对老先生的时候,会被他的乐观和豁达所感动,有些问题不忍去问,也根本不用去问,他的人生已经承载太多,他的书中自有一切的答案。而他的画稿和竹根雕,存有另外一分珍贵。

  这位很有艺术才能的老先生,在蹉跎坡时,雕刻了很多竹雕,目前已把它们全部移至教师新村新居,他向我们展示了收藏的小核雕和手杖,“这些手杖很有意思,我在手杖上雕个头,刷点油漆加深颜色,并在每一根上刻了很多字。”

  沈博爱拿出他的画册,展示给我们:“这些是我平常画的钢笔画,里面有古枫树、欧阳予倩故居、码头、塔等,我画了很多浏阳古迹。有一次,我画了浏阳的老火车站,几天之后,老火车站就被拆了。”

  沈博爱一张张翻着画册,边翻边介绍画上的内容,“我在每一幅画上都标明了作画日期。有时候,我画了不同年代的同一个景点,有些景点已经消失了。”“这些画都是我一笔一笔画的,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几十年了,我一直坚持用画记录所见。从前用铅笔画,现在钢笔画。空闲时,我自带小板凳和一支笔一点稿纸就出发了,遇到地点很远,就把景点拍下来回家画。”

老先生钢笔画“笔尖下的老浏阳”。

  这些钢笔画,后来成为《蹉跎坡旧事》里的插图,诸多浏阳的农活手艺、风俗人情的全过程,纯粹的农人耕读场景纤毫毕现。

  今日中国,村庄景象和这本书的描写相比已是沧海桑田之变,即使和70后、80后这代人的童年记忆相比,故园凋零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绘画记录比文字更能让读图时代的新人类接纳。

  他计划出一本钢笔画专集,“我想把老浏阳的场景呈现一下,现在老街景濒临拆迁的危险。可能再过十年,老城什么都没了,只剩下相似的高楼大厦。我计划了16个项目,目前已完成了11个项目。今年画完,明年补充文字,这就是《笔尖下的老浏阳》。”

  “目前,我忙于香港版的《蹉跎坡旧事》修订,香港版分为上下两册,在内容上没什么变化,今年8月份出版。同样,我也要求香港的出版商出版时不能有改动。”

  采访结束时,沈博爱给我们展示了他写《蹉跎坡旧事》的手稿,满满的一箱,那是老人的血泪史。做事很有条理的他把手稿按章节分类包装,放在那口祖父曾数次挑着送他上学的木皮箱里。

  半生坎坷,老先生迎来了后几十年的顺遂。

  因为高速公路通过,蹉跎坡旧居刈除,老先生住进了小城的教师新村单元楼。蹉跎坡成为了故梦旧事,18口的大家庭在芸香居幸福地照了一张全家福。

  老先生的子女都已成人成才,其中有大学教授、敢说话的意见领袖,他们骨子里是有家园的农人,也是有自己声音的文化人,继承并光大了蹉跎坡的文脉。

  沈博爱终于实现了“耕读传家”,他的下半本戏,很精彩!

  30后沈博爱已是78岁高龄了。他在年开始学电脑,并注册了   这口老木皮箱,老先生的祖父曾数次挑着它走在浏阳的山路上,就为了送他上学,如今皮箱里装满了《蹉跎坡旧事》的稿纸。

  他说:“现在,我一把年纪了,我要抓紧时间,把应该做的事做完。每天早上,我六点就出门,去对面的将军广场打羽毛球,那时打羽毛球的人很少。快7点时,我满头大汗地回家吃早餐,吃完中饭后下午画画。晚上继续做自己的事。”

  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很累,但是很充实。”

  故园的父辈正在老去,他们的人生故事以及所经历的苦难,也将零落成泥碾作尘,很快被湮没遗忘。幸好,有这本回忆录在,告诉后代,有那么一代人,曾经那样地生活过。

  肉身寂灭有时,灵魂之光不老。他记录并理解了他所经历的苦难,他对得起这份苦难。

夜歌

  浏阳北乡的夜歌,其实只盛行于社港、龙伏、沙市等几个大乡镇所辖的上北乡地区(包括撤区并乡之前的大洛、山田、泮春、赤马等地在内)。

  夜歌歌词一般流行七字韵,每两句同押一韵。各两句的韵可不同韵,有时也可同韵。所谓押韵,以当地方言俚语所发的韵母声为准则,不追求诗词方面的平水韵。例如开歌场:“今夜不比往夜同,舍间到了母大人”。“同”和“人”,押en和ong韵。有如唱:“今晚歌师到了已,招待不恭又少礼”。其中,“已”是方言,即这里的意思。

改锹子

  这时,祖父因是个染工出身,无奈弃工归农,学着做犁耙功夫,地方都叫他“改锹子”(把阉割后的母猪饲养而成的肉猪叫改锹子,喻为因外力而改变人生方向后的吃力适应过程)。地方人把栽禾、甩牛(犁耙功夫)、筛米这三项功夫视为真正农民的标准,而其中筛米最难,是一种手技工夫。

织渡船

  本来渡船只能制造不能编织,因为祖母织的渡船是形象的渡船,故此渡船不是彼渡船。此渡船者,草鞋也!俚人戏称鞋子为渡船。祖母打(织)草鞋,称之为织渡船。

  从稻草秆的精选,潮水、捶打到搓草绳等准备工作,我很快就掌握了。草鞋索是草鞋的经绳,长度为一庹(约五尺)。选四条长索穿套成两个圆套,剩下的两端合拼搓成一根鼻绳。鼻绳可根据需要加长。两个圈套拉扁就成了一尺长的四股索绳,把索绳挂在草鞋钩耙的木齿上,鼻绳纽在腰间的轭型木勾上。齿耙勾在板凳前段,坐正弓背,就搓着稻草绳(纬绳)从鼻绳结上开始编织。我织的不美观,很难看。又说我织得不紧密,鸡也爬得烂。都戏称我织的草鞋是像只烂盐船。

金圆券

  当时流通的货币除了关金券外,还有金圆券。老百姓不相信这种走水的纸票子,手里有了纸票子,马上就囤货。最硬扎的货是食盐,其次是稻谷和茶油。日军占据时,两块光洋粜一担谷,一担谷换两市斤食盐。光洋又分大脑壳和细脑壳两种,还分开了塹的和没开塹的两种。当时的行情是一担谷换十斤茶油或者十二斤猪肉,所以好户头都囤货不留钱,而我的阿公阿婆,却把布匹换成了关金券。这种既不囤货,也冒得到钱的做法,是坏事变成好事,无意中顺其潮流,避免了三十年的灭顶之灾。









































白癜风好治么
白癜风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2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