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第一排不要坐人,拉开距离便于疫情防控。”今天(31日)下午,北京市举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开场先介绍了会场防控知识。发布会上还普及了有关口罩使用的新信息,例如不建议一般民众使用N95口罩,口罩如无弄脏弄湿,可以反复使用等。高小俊介绍说,今天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官方网站,集中发布疫情防控的政策,疫情信息,满足市民的需求。目前,北京市的医学专家已经在电话另一端值守,市民如果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可以拨打电话了解情况。北京确诊例,43例有密切接触史高小俊介绍说,截至1月31日14时,本市累计确诊病例例,其中死亡1例,出院5例,在市、医院隔离治疗例,其中普通型例,重型21例,危重型5例。东城区3例、西城区16例、朝阳区24例、海淀区27例、丰台区11例、石景山区2例、门头沟区1例、通州区12例、顺义区2例、大兴区17例、昌平区12例、怀柔区1例,外地来京人员11例。房山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尚未有病例。高小俊说,北京市从1月25日出现了有密切接触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目前,确实的确诊病例中,43例有密切接触史。为此,高小俊向确定的密切接触者发出5点健康提示:1.要自觉配合居家14天的医学观察,早晚测量体温,服从社区(村)的管理,每日报告健康情况;2.与家人接触或进入家庭公共空间时,双方佩戴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时应立即更换;3.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单独就餐,拒绝一切探访,保持室内清洁,受到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4.勤洗手,常通风,尽量减少与家人的接触,避免共用物品;5.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报告社区,联系社区卫生机构问询或到就近发热门诊就医。不应随意阻止返京人员进小区针对近期网传有些城镇和社区劝阻外地人员返程和租户入住的情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介绍,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石。随着外地返京人员陆续增加,本市社区(村)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要提醒返京人员应当向所在社区登记,加强疫情高发区来京人员筛查。赵济贵说,目前北京没有出现全封闭社区。一旦因特殊情况存在无法进入社区的返京人员,可以拨打或者联系居委会等,我们不会让回京人员有这方面的不方便。“只要不是确诊病例,没有明显发烧、咳嗽、乏力的返京人员应当允许进入小区,但是要戴口罩,要测体温,要有防护措施。”赵济贵表示,希望各方共同努力。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和安全,疫情防控责任要落实到人,把因为返城客流带来的疫情风险降到最低。“北京作为首都,在社区防疫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社区防控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社区一家亲,大家的相互支持是打赢这场防疫战的群众基础。”赵济贵介绍,目前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返京人员没有疫情症状的,可以正常进入小区,但是要戴口罩、测体温,做好防护措施。对于发现1起病例或者2个病例的小区,则要采取措施,进行隔离,进行消毒,医务人员要进入。对于爆发性的,2例以上的病例的小区,经过批准要进行封闭式管理。“目前,据我了解还没有封闭管理社区。”赵济贵说,但是也有一些社区在执行过程中太严了,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会及时劝阻,让其改正。“要符合实际,精准施策,不能造成恐慌,或者带来无形的压力。”没有弄脏弄湿,口罩能反复使用“如果必须到外边去,尽可能回避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去。”发布会上,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贺雄说,家庭环境也要保证环境清新。对于口罩的正确使用,贺雄说,口罩类型上讲,普通非专业人员使用普通医用口罩,就是俗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专业性相对强的,医院、疾控人员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抢救病人的医生,要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它具备防喷溅的功能。还有我们常说的N95口罩,一般民众不太建议推广使用。“因为它的通气效果不如医用口罩,从价格讲也没有必要造成新的浪费”。因为工作关系需要与人接触的,即使在室外必要时也要佩戴口罩,比如公交司售人员、交警等。室内居住时,健康人和可能潜在有风险人群一同居住时,也需要佩戴口罩。“但如果没有类似情况,可以不佩戴口罩,要做好评估。”贺雄提示,日常大家需要佩戴口罩的时候,再次建议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如果弄湿弄脏建议更换。“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口罩可以反复使用。一方面是避免更多浪费,也给处理这些废弃物的部门减少压力。”另外,一次性医用口罩废弃时,不要乱扔。“现在偶尔可以看到乱丢弃的情况,一定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处理。”贺雄说,佩戴口罩前和摘除口罩时要注意手部卫生,比如出门前要洗脸洗手,摘除后一定要洗手。“用流动水洗”。粮油蔬菜充足,价格稳定作为首都最大的食品供应企业,如何保障粮油供应?发布会上,首农食品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司京成说,粮油食品供应是老百姓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1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