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远离,是为理解
年2月读《乌合之众》([法]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事例引用与理论分析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知,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等特点。
February
这本被放置多时的《乌合之众》,在这个庚子年的二月读来,五味杂陈。
“乌合之众”出自《后汉书·耿弇传》,意思是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群体能够干出什么来,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是何种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意义的,那么群体的表现就会是相应的积极进步且有益。
《乌合之众》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年。
在书中,作家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书中的每一个示例,当下读来仍很有意义。尤其在疫情肆虐期间,各种言论不免漫天,在这样情势的裹挟下,有一个相对客观、理性、清醒的认知比较难,但很重要。
现实中,我们太容易被裹挟着随波逐流了;世道里,我们太难坚持做真正的自己了。或许大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走向何方,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读过《乌合之众》,思考着人生的前路最重要、最明晰的就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把自己变强大。“变强大”首先要适当地远离,但不孤芳自赏,即“和懂得我们的人表达的是个性,和不懂得我们的人表达的是谦虚”就好了;其次要擦亮双眼,锻炼和增强明辨力;同时还要以持之以恒的内省守护好内心的宁静。
读过《乌合之众》,感受到成长的路上最大的财富,就是能远离那些纷繁杂冗的“娱人耳目”,而去亲近那些深刻真善的“震撼人心”。
读过《乌合之众》,得悟出人要活得自尊清朗,更要活得宽容真实,才能在一直试图远离但却无以回避的关系中找到和解之径,才能渐渐远离小我,而徐徐接近广阔、美好而伟大的世界。
只有不断习得和积累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才能使自己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才能“洗刷灵魂中日积月累的灰尘”。
《乌合之众》评价道:“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全看环境如何。”
若要依照表象背后的真理来生活,就必须远离别人的眼光,才能“我是我自己”。
比如我们很容易看到网络中愤怒的人们、反转的新闻;比如什么动不动就开撕的粉丝、什么潮涌的言调什么招黑的体质什么粉饰的人设,这些耳熟能详的情形都离不开其典型的体现――互联网。
与《乌合之众》相反相成的《群体的智慧》同样体现在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天然就会聚集多元化人群,作为一个工具,到现在冠名了这个时代,正是群体智慧的硕果。当然,群体智慧的失败也是屡见不鲜。
与人与事与世,要多贯以“体谅”,像大自然包容世间万物那样浩瀚的心怀,像艺术品静默展现其美那样无私的心地。
读《乌合之众》,反躬自省――
其一,相较于趋众,更应该趋己。平时多照镜子益处良多,会更好地理解“自知之明”。
其二,与人交流时,即使不是“特别对的那个人”,及时止语就好,不要心生嫌隙。
其三,不能得到外界的认可和理解时,不要轻意阐言,也不要逢迎谄媚,更不要苟且盲从,随波逐流。
勒庞一百多年前的洞见,如今依然能带来重大的启发。相较于理解《乌合之众》,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更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课题。
对于“乌合之众”,很是认同媒体人张弘曾在《北京晚报》发表的观点――能够具有坚定意志,能够遵从自己内心而不被外界影响的人,历来不会太多。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可见的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的冰体。
首先,群体的选择会显示出一种巨大的力量和吸引力,跟随意味着不用做出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辨析,它满足了人在思想上的懒惰。
其次,大多数的个人总是避免自己处于孤立。在群体或一个组织中,跟随群体做出选择和行动,可以让自己与群体融合到一起,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与之相对,如果像陈寅恪那样,无论任何时候,都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身处世,这需要巨大的内心力量。显然,大多数人并不具有马寅初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内心坚定,不被群体同化和影响,始终保持理性基本操守,他们才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拒绝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既需要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更需要勇气牢牢守住良知,跟随自己的内心。这一观点,深以为然。
文图:渔妹妹
责编:般小若
统筹:安 琪
出品:王璇形象设计读书群
相约“璇课堂”走进“读书会”共话“璇之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