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班格局已变在体制内孩子学业遇到挑

北晚新视觉网来源:北京晚报李海霞

目前,离中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初三家长都在筹划着孩子中考后的学业,其中,不少家长或主动或被动地想选择“国际路线”,甚至形成了一股“热潮”。

在很多家长看来,相对于三年后“独木桥”一般的高考,看重素质教育的“国际路线”对孩子来说,应该更容易和轻松一些,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几年,国际班的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考学留学的费用水涨船高增加的很快,国际班这条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走。

费用完全超预期

“前几天,我在小区里碰到我家邻居思思爸爸,他家孩子今年上初三。聊天时,我就问,孩子打算考哪儿呀?他和我说,以前想上市重点,天天为分数揪心,但现在放下了。为什么呢?他说他是这么想的,‘孩子的目标校还是市重点,如果中考顺利,考上了,就上;万一中考失利,没考上,他们就上一个普高的国际班,大学直接去国外读了。

现在,国际部一般一年10万元,也支付得起,上国际班,大人孩子就不要那么累了。’我一听,这不是和我当初的想法一样嘛,但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小可当年报考国际班时,国际班还是提前招生,中考成绩上午出,下午国际班就面试、录取,时间比较紧。那次中考,分数一出来,小可妈妈觉得和目标校去年的分数有些差距,下午就赶紧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个学校国际班的面试了,结果,面试后,很顺利就过了,小可妈妈算算学费,一年10万元,三年下来,总共50万元足够了,觉得还能承受,加上周边朋友的孩子都出国了,觉得走这条路也不错,也没有想太多,就报了。

报了才知道,无论是费用上,还是孩子、家长的辛苦程度上,都大大超出了预期。“先不说精力的付出,光说费用。当初,哪儿知道除了学费以外,还有那么多其他的开销。所以,对于我来说,现在的支出肯定是超预期,但是也没办法了。”

据小可妈妈介绍,三年下来,小可就算比较节省的,还花了70多万元呢。“当时,也想到了孩子出国上大学、研究生的费用会更高,一年预算至少需要30万元,但当时想的是,这三年,我们还挣呢,万一孩子能争取到奖学金呢。可实际上,这三年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小可爸爸的公司这两年效益没有以前好,收入仅仅勉强够小可上学的,我这边大量的时间用在小可身上,也没精力去想挣钱的事儿。

另外,现在申请奖学金比以前难了,小可这次申请的学校,也没有奖学金。实在没办法,3月份,就把自己住的平方米的大房子卖了,换了一套小的。

留学成了卖房的“标准借口”

“当初,我决定让孩子上国际班的时候,也想过,实在不行,就把家里这套房子卖了,换套小的,但那时只是这么一想,其实,还是存有侥幸心理的,总觉得不至于,但没想到,真的走了这一步。现在反思一下儿,那时我对孩子走出国读书的形势和费用是预估不足的,所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在高中就把孩子送到国外,或者上国际班,还是挺有感触的,想给家长提个醒儿,一定要全方面了解,做好预算,选择时一定要慎重。”

小可妈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如果想让孩子出国,不备着一套房打底儿,真不行。我卖房的时候,听中介打电话时,提到业主为什么卖房,有不少人都说为了孩子出国上学,这话里里面可能有点儿水份,但确实都成中介向买家解释业主卖房的‘标准借口’了。”

小可的妈妈还补充说,在小可的同学中,除了个别家境特别富裕的,多数孩子家里都感觉到了“钱紧”,有的本来想换车的,不换了;有想装修房子改善的,也不改善了……

课外费用高得惊人

至于国际班孩子的费用都花在哪儿了,目前孩子上高一的小宇妈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公立学校国际部,像人大附、实验中学、四中、十一学校这类的,交给学校的学费一年十万左右,私立学校更高。这些是基本的,额外的还有托福、SAT课程等标化考试,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有的还有顾问费,杂七杂八加起来,费用比学费还高,各个家庭目标大学不一样,投入也不一样,但包含学费在内,一年普遍在二十万到五十万左右,三年下来,一个家庭准备60至80万元是保底的,高的就没谱了,准备万,万都能花了。”小宇妈妈说。

“其实,考托福、考SAT,考试费没多少钱,千八百的,但考之前,孩子得学呀,这些课学校里都是没有的,要在外面报班,一次课,动辄一千块钱。你上那些机构网站上看看,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模考班……整个一套下来,普通大课要3、5万;VIP的小课怎么也得10万元,小宇英语底子算好的,考托福前就报了一个VIP冲刺班,花了元,如果要学两次,你算算多少钱?

SAT比托福更难考,而且SAT在大陆不设考场,都要到境外去考,要想上好学校,SAT怎么也要0分以上,一般没有人能一次考到这个分数,至少考2次,甚至3次、4次。还有AP课程,SAT2,顾问费等,这里面门道很多,水很深。”一说起孩子的花销,小宇妈妈就停不下来。

“还有,考SAT的话,有的孩子跑到香港考,有的孩子跑到美国去考,花销也不一样,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去美国考,考试加上机票款,再加上顺便在美国参观一下,这一趟花了五万块钱,还不算之前的学习课程。另外,孩子要想上名校的话,还必须拿出几个亮眼的成绩和特色。像小宇现在报的辩论班,参加各种商赛,有的同学还要参加美国的数学比赛,都需要报班上课的,和普通学校的孩子上学而思和高思是一样的,只不过费用是那些班的好几倍。”在小宇妈妈看来,自从小宇上了国际班,花钱就和流水似的,孩子就是一个“碎钞机”,反正小宇上国际班还不到一年了,已经花了五十万了。

国际班格局已变

在一些“过来人”的眼里,现在,很多家长对国际班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或者是“认识不足”。“有些家长觉得,上国际班的孩子都是家庭条件不错,孩子学习一般,为躲避‘高考’才上的,孩子走出国这条路会比参加‘高考’轻松些,

但实际上不是。

上国际班的孩子,不仅要学习好、学习能力强,还要英语好、交际能力强,有各种特长等其他附加条件,另外,现在上国际班的生源都很厉害,家长也很重视教育,竞争压力比以前大很多。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上国际班,都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小宇妈妈说。

据了解,单从入学成绩说,现在,很多公立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已经和本校的差不多,甚至更高。比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国际部年招生分数是分,数十名同学达到了分以上,中考满分是分,还有一部分是在初中托福就达到了分以上。

“优秀的学生在一起,那种‘比学赶超’、‘哭着喊着要进步’的氛围非常浓。另外,国际部家长的勤奋是出了名的,每到周末,家长群里讨论的都是去哪个培训班、周末带孩子参加什么样的个性化活动……每一个国际班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辛勤的付出。”对于这样的竞争环境,小宇妈妈深感“亚历山大”。

所以,对于上国际班的孩子,小宇妈妈认为,首先孩子喜欢英语或英语要好,如果英语好,学习就轻松一点。如果英语不好,就别让孩子去受那个罪了。第二个孩子自己本身要有出国的想法,有的孩子没有,是爸妈安排去的,去了以后发现不适应,这个过程很痛苦。“要知道,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其实说到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不管是国内体系还是国外体系,学的好坏取决于孩子本身。”

小宇妈妈还提醒,上了国际班,家长要面临各种新问题,为了避免走弯路,也要付出各种资金成本,这条路的竞争一点儿不比高考逊色。

而且,孩子走国际路线是跟全球考生竞争,要更花精力,更费金钱,所以,家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国际学校和国际班的区别

十二远播国际教育

国际班都是依托于国内公立学校开办,所以一般也称其为公立国际班。而国际学校都为民办,是一些进入国际教育圈的企业联合开办或是独立经营开办。

在十二君看来,一般会出现的师资差别会体现在这几点:

(1)公立国际班的教师资源相对很稳定,但是因为老师都在体制内,工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有保障的,所以教学积极性不一定有民办国际学校的老师高;而国际学校的老师虽然流动性相对较大。如果出现教师的更替变动,公立国际班会更快找到代课的教师资源,而民办国际学校有可能出现临时师资紧张的情况;

(2)相比民办国际学校,公立国际班的教师资质却是更加有保障的,依托强大的国家教育机构,出现伪造教师资历的可能性会非常小。

(3)民办国际学校的教师都是学校满世界参加海外专门的教育招聘会,如香港、伦敦、美国等等,或是直接从国外挖过来老师,学校花费招聘成本可想而知,所以这些教师在国际教育上的资历和教学经验上一般会比国际班的老师更丰富。

所以如果你的家境比较一般,而且对孩子出国没有明确的规划,那么读公立国际班比较合适。

公立国际班的国际课程是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而民办国际学校则不一定,有部分民办国际学校会选择自己开发课程体系。整体来说,公立国际班还是偏应试教育的,而民办国际学校则偏全面发展。

(1)比较成熟的国外课程体系是基于该国学生而定,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学生,毕竟从小接受的教育环境及体系不一样。而民办国际学校自己开发的体系虽然不成熟,也许还会有很多待改进调整的地方。但是却会是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课程体系。

(2)公立国际班通过毕业考试后一般会获得双学籍毕业证,而民办国际学校一般通过测试后则是只有国外毕业证。毕竟是以出国为导向的,很多国际学校的课程都是越过高考直接为申请大学做准备的。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下,至于孩子是否毕业就能获得双学籍的毕业证,需要看该学校是否获得过的国外高校的资格认证,这一点对于国际班和国际学校都一样。只是相对而言,公立国际班获取这个资格要更容易。

所以,如果孩子准备再国外发展的话,建议选择能力范围内的国际学校。

学费方面毫无疑问,公立国际班是背靠国家建立的,学校的用地都是政府的划拨土地,几乎零成本。硬件设施、教师资源方面也会获得政府的相应支持,所以收费会便宜很多,哪怕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费一般也不超过10万/年。而民办国际学校在北京,收费基本都会超过20万/年,上海则大多是15万+/年。

造成学费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地价、硬件设备、师资、管理等等,在这5、6种原因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1)地价高:因为在上海、北京新建一个国际学校,土地成本就要占国际学校建设成本的8%-15%左右,而据业内人士估计,极端情况可能要在30%-50%左右。因此,有不少国际学校没有独立校区的,是共享教育用地及硬件资源。

(2)硬件设备: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就能知道,多数国际学校的硬件设施比公立国际班要好一些。像北京这样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不少国际学校建有气膜体育馆,备有自己的空气循环系统,与外界空气隔离,保证学习的上课环境。

在我看来,这些综合因素就是民办国际学收费昂贵的原因。

客观的说,拥有自己独立校区的少部分民办国际学校从环境、氛围、设备等方面来说,都要比公立国际班好上一筹。

(1)从氛围上来说,公立国际班还是身处国内教育的大范围之下,整体还算是走应试教育的路,学生虽然无法完全体验国外教育的氛围,但是基于应试教育制造的学习氛围浓厚。而民办国际学校,一般中外籍的学生都招收。所以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很好的双语氛围,为学习语言、出国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环境上来说,一般民办国际学校的招生都会比公立国际班多,而拥有独立校区的国际学校在内部硬件设、校园环境等方面都会尽量仿照国外高校建设,更能给学生一个国外校园的体验;

(3)从管理制度上来说,因为进入国际教育圈的企业太多,难免出现很多合作办学的企业。所以有一部分民办国际学校的决策层人数较多,会给外界留下管理混乱的印象。而公立国际班则有明确、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民办国际学校里的老师基本都是有教育经验的海归、有国外教育背景的外籍老师,他们所拥有的国际教学管理理念比国内先进很多,为孩子带来的裨益也更大。

国际教育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及全面发展,所以会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公立国际班和民办国际学校就产生了些许差别:

公立国际班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公立学校场地等因素,所以很多课外活动课程或是社团无法开设,因此在发掘孩子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上处于弱势(部分没有自己独立校区的民办国际学校多少也有同样的问题)。

而拥有自己独立校区的民办国际学校因为场地、设备相对完善,所以在课外活动课程的安排上,或是活动社团组建方面,都能给学生完全的体检机会。可以更好的发掘、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全面发展的条件。

我认为,课外社团活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学校用其它课程安排填补。也许强化了学习能力及成绩,但是会让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得以发挥。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很爱玩、很会玩、很有创意的人,那么最好选择一个拥有独立校区的国际学校。

在国际教育发展的这些年里,不断有人退出,但也有更多的企业、学校加入国际教育的圈子。国际学校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低龄化了。这代表着国际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我们这些做国际教育的人,最大的期望还是为孩子多提供一条可选择的路。希望他们可以从不一样的路上,走出自己牛逼的一生。

在体制内学业遇到挑战时,

国际化教育是不是最佳出路?

作者:迈克七年爬藤

上周和三个家长交流,都碰到三个非常典型的教育问题:

一,家长看到孩子(初一)每天被作业拖着精疲力尽,实在不忍心,计划下年换国际学校;

二,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业的加重,慢慢掉队,也打不起精神学习,逼迫无效,计划高中换国际学校;

三,孩子(初三)在体制内学的不错,但是未来已经明确要出国读大学,所以,在冲刺上海四大名校(体制内),如果冲刺得上,就上;如果没上成四大,就转国际。

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国际学校是一个解决方案,如果在体制内遇到挑战,或者达不到名校目的,就选择国际学校。

对了,这几年,听到大家们最多一种观点是:如果上不了清华北大,我们就出国读书。。。

留学和国际学校的风行,尤其是低龄留学的风潮,已经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国际学校和留学成了LAJI教育的代名词。很多在体制内学校学不好的学生,都去了国际学校,或者澳大利亚新西兰留学了。

但是,这几年,随着国人经济实力的增加,和体制内教育环境的日益恶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主动出国。国际学校的招生,和留学的质量也日益提高。好的国际学校的招生水平,已经和重点学校一样,甚至更高了。

但是,教育的国际化,从来都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甚至,很多时候,留学/国际学校是个陷阱,很深的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

孩子的学习问题,需要找原因,而不是通过转校来简单解决。没有好的状态和习惯,体制内学不好,到国际学校可能更差。

因为:

一,进不了好的国际学校。哪怕在上海,除了五六所办的还差强人意的国际学校外,其他的五六十所国际学校,其实,招生门槛是很低的。试想一下,孩子到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会学好吗。

二,国际学校/留学都是英语教学。学生原来用中文都学的差强人意,要用外语来学习,还要学好,岂不是难上加难。

三,在加上,国际学校/大部分留学的教育,教学管理相对都比较松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很强的自律和主动学习。这些,都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

这些年我看到的一个最遗憾,最危险,最心疼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孩子在初中/小学阶段就转入国际体系,但是英语也是半瓶水,中文也是半瓶水。最后,不知道补英文还是补中文。

我经常在设想一个场景,一个学习一般的学生。在国内如果可以相对正常的完成学业,虽然不是学霸,但是进入社会以后,他还是个正常职业人,也接地气,和中国文化无隔阂,也许还可以找到他的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出些成绩来;如果这样不中不西的留学,倒是,留在国外也可能困难,回国也对本土文化有很远的距离感,没法深根发展。这才是最危险的一种状态。

我们追求的中西结合,最后变成了不中不西。

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国际学校,或者留学,如果是一种逃避,那只是把问题延后。你可以花钱帮孩子完成高中,甚至大学,但是大学毕业之后呢,我们还能怎么帮到孩子。

(我现在边写,边和七年群的家长互动探讨,刚才有个教师家长的信息:

我想说这绝对不能算是救命草,虽然当初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才发现在国际化教育下遇到的挑战绝对不会比在体制内遇到的少。当初选择国际化教育,想着就是不想要这一板一眼的有严格制度规范的学习,孩子去了国际班,我也谋在学校内谋了个相关职位,这才发现这遇到的问题可不少啊。学校有体制内转学过来的学校,除了很少数转学过来的孩子成绩跟的上以外,很多孩子也同样在班级上表现中下,英文课程的时候是上单独ESL课程的,但是ESL老师并不是很好找,当然上正课的老师也能找。有个初一班级(全体制内转过来的)只能上3年级的课程,学了一年,也才上4年级,这时候已经是美国体制的8年级了,应该要考高中了,看着他们这一年,我都揪心,这体制内回不去,正规的国际课程又跟不上,这最宝贵的几年时间,这样耽误可吓人啊。)

所以,国际学校的选择,或者留学,只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选择。虽然,因为国外的教育资源丰富,理念科学,出国这条路可以走的相对从容一些,学生的发展也会比较均衡。但是绝对不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万灵药,国外的学渣也是遍地开花的。

国际学校/留学的优势当然明显,好的教育理念,足够丰富的软硬件资源。

但是也不要忽视体制内学习的优势,管理成熟,学习氛围好,培养“吃苦精神”(不要砸我)。最重要的,接地气。

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面对孩子的挑战怎么办?

有问题,回到根本,找原因。

1,如果是习惯,方法的原因,就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克服调整;

2,如果是老师的作业变态,看看能不能“聪明”帮孩子减负;

3,如果是阶段性的心理问题,看看怎么和孩子一起面对调整;

4,如果是孩子真的不适合体制的方式,可以考虑转国际学校;

5,如果,如果。

如果真得解决不了,孩子学习方面的确欠缺。甚至,就用一种放松的心态,就是让孩子在体制内完成正常的学业,也许,在未来的工作中,孩子可以在自己的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土壤,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停止对孩子特长和兴趣的探索。

当然,教育是个太复杂,太个性的选择。我在这里,也只是挂一漏万。希望可以让大家用另外的视角,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安排。谢谢。

学贯中西不易

留学只是教育之选项,无他

回到根本,做好阅读,拓展视野

日积跬步,名校咫尺

北京晚报李海霞

赞赏

长按







































著名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ls/10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