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员玉泉水系科考重走南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南长河历史文化讲解:广源闸、龙王庙及万寿寺

  -----环保知识讲解及水质监测(南长河,广源闸附近)

  -----全程记录讲解点所处的海拔高度

  -----环保知识讲解及水质监测(紫竹院湖,西门附近)

  -----南长河历史文化讲解:紫御湾码头及附近新建水闸

(2)南城河科考

  -----转河历史文化讲解

  -----环保知识讲解:转河的生态修复

  -----水质监测(转河,西直门附近)

(3)采访及活动总结

早上伴随着丝丝凉风,踏上重走南长河之旅,集合地点仍在南长河上著名的广源闸旁。由于下雨改期,三周前的南长河科考只有一半队员参加了,这次算是为另一半人补上。我也算是补上,上次由于天凉穿衣不足,身体不舒服,没有好好参与活动。今天带领我们科考的两位老师是塔拉和万家华两位队员的爸爸,一个是研究河流的专家,一个是研究水文化的专家。

因为到得早,万老师带着我们先去看了万寿寺,这是一座明清时候帝后游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清朝高宗弘历曾两次在这为其母祝寿,慈禧太后则在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在此拈香礼佛,因此探寻长河历史怎么都少不了它。上次没有去,这次却赶上了寺庙大修,一打听两年内是无缘见着了。万老师站立在门前,指着门前正中的铺路石告诉我们,只有这一溜汉白玉石板是老物件,还有水边上的几节台阶。它的东边还有延庆寺,曾经是万寿寺的一部分,也在修缮中。

万寿寺前的汉白玉铺路石板

临水的台阶(老物件)

修缮中的延庆寺

这一路下来,玉泉水系的河湖边上文物古迹真是琳琅满目,什刹海科考时提到了北京城因水而建,现在也理解了因水而兴的说法,沿着这些河湖留下了多少景观,多少诗句。不过也有不少遗憾,像水闸什么的,就只有些遗迹了,历史的东西总提醒我们别忘了过去,也提醒我们身上的责任。

上图来自网上搜到的北京晚报上的一则新闻报道,里面提到了万寿寺码头北侧的这两座寺庙,这条线路上中的大部分我们科考时都走过,没有去过的暑假时可以去看看。

好吧,言归正传,下面记录的是两次南长河科考的环保知识点。

一、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的比较

广源闸是个长河上的重要节点,旁边有广源宾馆,不远处还有广源大厦,可见广源闸的名气。记得上一次,杨老师看见河里驶过的游船,就说起游船对于河流水质的影响,来来回回地搅动河水,里面的淤泥全都给搅和起来,水里的生物都不得安宁。这一次,白音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解了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我才知道上面说的搅动河底淤泥,淤泥里散发出来了污染物,便是内源污染。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河湖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水的底质表层,当累积到一定量后再向水体释放的现象,也称内源负荷。上次杨老师讲的半个小时里只过了2、3条游船,五一后可能皇家御道的游船项目开了,我们呆的半个小时里,河里游船那就不止几条了,看看河对岸排出的长队吧。这一下我可知道游船对水质影响一定很大了,这么多人,就有这么的船,一个旅游季下来,长河的水质会有多大的变化呢?我想来自内源污染的影响一定不会太小。

水质监测还在上次的广源闸桥下面,三个礼拜过去,水质会有什么变化吗?拿透明度来说吧,上次科考正好是谷雨节气,记得前一天下了一整天的雨,早上出门时还下着绵绵细雨,监测的透明度是78厘米水深可见,这一次的是厘米可见,水质清澈了一些,肉眼看着干净了一些,水面上的漂浮物也少了。这就要提到面源污染了,面源污染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一般是大面积污染,比如大量雨水冲刷路面,把各种污染物都带进河里,从而增加了河水污染负荷,污染水质。我们在老高梁桥参观时,白音老师指着一地落花,告诉我们这些被带到河湖里,对水体产生的污染就是面源污染。

▲产生面源污染的落花

▼长河上的排污口

进入紫竹院,我们在河道两侧墙壁上看到有一些不太大的洞口,白音老师说那就是排污水的排污口,河道两边的写字楼、居民楼里产生的生活污水由这些排污口排入河流。当然现在都通过管道截污进了污水处理厂。想想如果这些排污口不断将污水排进河道,长河这样的景观水体就成臭水沟了。我听说过黑臭水体,没有处理的污水要是这么直接排到河里,一条好好的河流慢慢地就黑臭了,人有时也是很野蛮的。老师告诉我们这种就是点源污染。点源污染一般是指有固定的排放点,比如河道里的排污口,或者下水道。

结合老师们的讲解,又到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我对以上三种污染类型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列表如下:

二、转河的生态修复

这一次来到转河,三个星期的变化真的惊讶到了我。上次来转河时,水面漂浮物较多,看起来并不清澈,水位也很低,我踩着水面石块还可以到河中间的小岛上去,两岸边的植物也并不茂盛。可这次去一瞧,漂浮物明显减少,河流看起来也比较清澈,水位可以没过我的胳膊肘,两岸植物竟然有些长到我胸口的位置,当时可以踩上去的小岛和石块都不好找了。不过是过了短短的一二十天,竟然有这么大的变化。我想起杨老师说过的话,河流是有四季的,上次算是暮春,春天快结束了;这回是初夏,天似乎突然热了起来,看来一年四季都应该去观察观察河流的变化。

■■■■■

老师们每次都提醒我们观察河流,转河的两岸确实跟这一路看到的其他河道不大一样,这也是本次转河科考的一个重点内容:河流的“生态修复”。据说,转河是北京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的尝试,年9月完成至今差不多16年了,现在的转河看起来跟我们一路上看到的很多是“三面光”的河道不一样,两岸看起来很自然,有图为证。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如果让一条河流自己做自然恢复,需要的时间很长,如果借助于人力,给河流一些帮助,把建立一个良好生态系统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河里,提供河流自然修复的基础条件,可以缩短一些时间,河流在不受到外力过度干扰的情况,会演化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上次我们对转河的底栖动物做了简易的采样,捞起来的都是田螺,10个;还有一条5~6厘米长的水蛭;这回子璐的爸爸花了50元从一个钓鱼的人那里买来一只鳖,说是从转河钓上来的,我们都认为是有人放进去的,应该不是水里自然生活着的。就上次采样的结果来说,采集到的2种动物:

田螺

水蛭

田螺和水蛭(据说是一种相当耐污的无脊椎动物),比较单一,这里的生态恢复情况似乎不那么理想。

三、水质生物监测采样

大家上面也看到了转河河岸的特点,专业术语讲就是具有亲水性。河岸的缓坡以及水中的石头,给我们学习水生生物采样方法提供了条件。

上次科考,王旭和邬晓东两位老师带着科考队员们进行了水中浮游生物采样和底栖动物采样,科考队员们争先恐后尝试着从未接触过的实验采样方法,对河底采上来的小型底栖动物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由于底栖动物,像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等,对于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多样性会发生变化,因此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可以用来评价水质状况。

采集水中浮游生物,我们需要用到浮游生物采集网。首先我们抓住浮游生物采集网朝水面远处扔去,然后拉扯绳子绕8字型收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浮游生物采集网有一半在水面之上,我们只需要采集水面表层的浮游生物。网下面有一个开关,浮游生物采集网收上来之后,便把漏网下面的开关对准采样瓶瓶口,拧开开关,水和浮游生物就会流入瓶子,重复3-4次,采样瓶里水样大约倒入2/3瓶即可。

浮游生物采样

底栖动物采样

审核:唐素贤

编辑:李聪

赞赏

长按







































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ls/10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