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谢善骁、秦秀坤共忆早期北京浙大校友会
别梦依稀忆逝川,往事三十二年前。
遵义儒生恨少聚,浙大学子盼常见。
席间共谋校友会,家中各梦朋侪圈。
终有三师挺身出,理工院中梦成真。
32年前,一群工作在北京的浙大老学长黄宗甄(届生物系)、袁可志(届电机系)、戚叔纬(届机械系)、陈耀寰(届史地系)、黄晞(届机械系)、赵瑞年(届化工系)、秦秀坤(老校长周荣鑫秘书)等人不时相聚,共叙往事。老浙大艰苦求学的日子历历在目,老校长竺可桢的道德风范记忆犹新,母校校训铭心刻骨,求是学风无时不忘。他们在叙谈中牵出了一个话题——在京的浙大旧雨新朋人数颇多,何不组织一个校友会,让大家有一个相逢同聚的机会,也有一个约谈互访的场所。在获得一致赞同后,黄宗甄、戚叔纬、秦秀坤自告奋勇担起了筹建校友会的任务。
成立一个小小的校友会,在现在中青年校友的眼里不过是小菜一碟,无非是给一间办公室和一点经费,最多再配备一个专职管理人员(或叫秘书长吧)。然而在30年前的年代里,这是一道会难倒几乎所有人的难题:人们都在清一色的国营单位工作,在(非政府部门)当一把手(仅限于一把手)的浙大人少之又少,而即使是一把手,也不敢斗胆地拨出一间办公室和一笔经费,供一家非公的民间组织使用,更免谈指派专职人员了。然而三个臭皮匠终于合成了一个诸葛亮,在百思无计之中找到了一个空子,决定以北京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的5系作为校友会办公室,由戚叔纬、秦秀坤兼顾管理工作。个中的奥秘是该系主持常务工作的副系主任正是戚叔纬,而总支书记又恰好是秦秀坤,以两个老校友专用的办公之地作为校友会办公室,岂非秃头当和尚,顺理成章,外界也无闲话可讲。再有一个天时地利的条件,那就是京工院长也正好是浙大校友朱鹤孙(届化工系),对校友会进驻学院自然是网开一面,迫不得已时求其拨点费用也总会慷慨解囊。
有了校友会总还得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学长作会长,筹备组成员的眼光一致投向李晨。李晨是年考上(遵义)浙大的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时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晨欣然应允出任校友会首任会长,副会长有黄宗甄、戚叔纬(兼秘书长)等,秦秀坤为常务副秘书长。当时能联系到的校友多为四五十年代的老校友,亟需要吸收补充一些中青年校友,在大家的叙谈中,黄宗甄、戚叔纬听到了一个中年校友的名字,他叫谢善骁。
时任航空工业部所三室主任的谢善骁,是第一批考取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年海归后,一位美籍华人钱宁找到了他并转给他一封清华大学老校长刘达的亲笔信,重托他承接一项艰难的工作,将一本享有盛名却已停刊的美国《科技导报》在中国复刊。经一年多艰苦努力,这本刊物在北京浴火重生,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作为创办人的总干事谢善骁也成了媒体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走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jj/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