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与纪实摄影

01

前言

随着手机相机功能的不断强大,“摄影”这一门原本成本较高的艺术变得渐渐普及——一部手机在手,人人都可以成为抓拍小能手;打开美图秀秀,背景虚化+修图即可一步到位。

就在我渐渐默认摄影已经成为大众艺术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忘了很重要的一群人,即业界的天才们:摄影师。

提到画家,人人都能说起梵高和达芬奇;论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随口即来;问了几个朋友他们听过的摄影师,得到的却都是“未知”答案。在二十一世纪任何拥有一部手机且热爱拍照的人都能成为一名绝佳的“摄影师”,这个词好像也不再成为专业人士的代名词。

那么这一次,我们就来谈一位摄影界的艺术精英——布列松与他的专攻领域:纪实摄影。

02

纪实摄影

人人都对纪实摄影有多多少少的了解,如果你自己没有意识到,那你也许欣赏过某一次今日头条上的标题图或北京晚报封面的照片。新闻摄影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体现方式,它如此普及,以至于大多数人不再视其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恰恰为它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纪实摄影《大眼睛》

用语言艺术来描述纪实摄影艺术便是:“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忠实”是情感方面的定义,因此纪实摄影艺术家们便反对如同镜子那样冷漠而极度客观地反映这个世界;他们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选择的方式与对象便是将他们对“忠实”独一无二的定义用审美判断表现出来。

“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刘易斯·海因。

人性的矛盾使得各个人对纠正与表扬的定义相差甚远,伦理与纪实的矛盾性也经常成为人们批判纪实摄影师的原因:《饥饿的苏丹》中为何摄影师选择记录下这一残酷的瞬间而没有选择更早一些救活那个快要饿死的小女孩?

纪实摄影《饥饿的苏丹》

照片作者凯文卡特提到自己在拍完照片后便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之后,他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记录残酷等同于经历残酷,铭记是纪实摄影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

“惊鸿一瞥”是一瞬,这一瞬也是纪实摄影的精髓:抓拍而非摆拍。纪实摄影可以“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效果)。”

03

布列松

上一段结尾引用的是布列松举世闻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最短的一瞬间、最小的事物可以因纪实摄影而被赋予最伟大的主题。高远立意从不与生活琐记矛盾,但若是想要让二者建立相关性,找到合适的触发点是最难的地方。

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原因便是他对瞬间纪实的可行性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诠释。

抓拍极难被完美诠释是因为当被拍者发现自己成为画面中的一部分的时候,抓拍就不复存在了,后续的表情与动作就在那一刹那变成了摆拍。因此,布列松将相机隐藏起来,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来让自己更好地引入人群中参与一个又一个纪实性瞬间。

“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布列松

04

布列松纪实作品欣赏

A.《男孩》

内容:照片中的男孩拿着两瓶酒,脸上满是自豪与开心的神情,他看着前方,昂扬走去。这一瞬间于他而言是幸福的,他身后的女孩望着他,成为那瞬间的见证者。

B.摄影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1.年12月,北平,城外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召集了名新兵正站在故宫里等待命令。

2.一位太监。

3.一个上海街头叫卖者。他卖花生和中国烟,这些中国烟好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仿冒外国的牌子。在他背后是一个书店,书店的橱窗里一起摆放着蒋介石元帅和孙中山的肖像。

4.年4月,南京,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日子里,学生们张贴的宣传单。

5.年8月1日,上海,庆祝共产党占领上海。

C.《玛丽莲梦露》

抓拍下的玛丽莲梦露露难得一见地有着松弛的神色。

D.《国庆日》美国国庆日,家中没有旗杆的老人将旗披在了身上。

E.《东柏林墙》三个西柏林人,越过柏林墙,望向墙那边……

F.《柏林墙边》东西柏林的交界处,荷枪的警察和拄拐的残疾者从彼此身边经过,仿佛是曾经的战争记忆和现在的高压氛围的象征。

05

结语

开拓者是伟大的,见证者是无辜的,纪实性瞬间是永恒的。

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值得被记录,无论手段艺术与否。

各位久违了,我们回来了!

部分图源:Marni(来自豆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jj/11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