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退伍老兵班,你 没见过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被找到因被俘埋名50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林衍

蒋庆泉在自家房前

今年春节,辽宁省锦州市大岭村的蒋庆泉老汉接到北京老

战友洪炉的电话,对方告诉他,“美国要再拍一部《英雄儿女

》,想请你去开机仪式现场。”

蒋老汉爽快地答应了这个邀约,甚至开始筹划,让正在上

高中的孙女教自己几句“简单的英文”。

但家里人有点担心这个83岁老人的健康。去年年底,一个

电视编导专门带来一张电影《英雄儿女》的光碟为老人播放。

片子刚放了几分钟,蒋老汉便开始不停地发抖,随后大喊着“

不看,不能看”,冲出了屋门。

在场的孙女惊慌失措地跑出去追爷爷。她不知道,为什么

黑白电影中的那个叫王成的年轻战士出现的时候,爷爷会如此

激动。

事实上,即便是这个家庭中对“王成”耳熟能详的那些成

员,也直到最近几年才知道了老人隐藏半个多世纪的往事——

中最为 的英雄形象,王成,其最初的原型便

是在朝鲜战场 个喊出“向我开炮”的步话机员蒋庆泉。

父亲与王成

天刚蒙蒙亮,蒋庆泉就从住了20年的老房子里推出一辆满

是铁锈的“倒骑驴儿”式三轮车,将几百双老伴儿缝制的鞋垫

一点点塞进几个黄色的纸箱,再用麻绳将几块木板绑在三轮车

上,勒紧,然后招呼老伴儿坐上来准备出发。

为挣钱补贴家用,一周三天的集市,他一天也不敢落下。

块钱一双的鞋垫,卖几十双的时候有,卖一两双的时候也有

。家离集市只有二里地,却是个坡度很大的下坡路,赶上下雪

天,车翻过好几次。回家的时候,蒋庆泉一个人蹬不上去,老

伴儿就下车和他一起推。路不远,却要推上半个小时。

蒋庆泉83岁了,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年。

如果不是因为亲戚偶然间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或许永远

都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生活在辽西偏僻村庄里的老人。

蒋庆泉和老伴儿在集上卖鞋垫

那是年的一天,蒋庆泉的儿子蒋利接到舅舅冯自元的

电话。冯自元说,看到一个叫《电影传奇》的电视节目,里面

的一位老嘉宾说《英雄儿女》中喊“向我开炮”的那个王成是

有原型的,名叫蒋庆泉。

“我问你爹了,他说是媒体炒作呢,炒作呢。”冯自元在

电话里焦急地问,“可电视里说蒋庆泉是23军的,你爹不就是

23军的吗,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对于47岁的蒋利来说,《英雄儿女》并不陌生,这部战争

影片曾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

蒋利不在父亲身边,他在葫芦岛市当小学老师。但他很早

就知道,父亲参加过 ,是一名老兵。父亲桌上常年备

着《抗美援朝纪实》、《 战事全纪录》、《三十九军在

朝鲜》这些书籍,大多翻得已经掉角。然而对于当兵时的故事

,蒋庆泉从不愿多谈,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子女过问。

在蒋利的记忆中,父亲 一次主动提起打仗的事,还是

在40年前。那次,蒋庆泉从村里带回了一张泛黄的报纸,指着

里面一篇描写 攻打石岘洞北山的文章对儿子说:“这场

仗爹打过。”

挂了舅舅的电话,蒋利当晚就赶回锦州,向父亲提出了这

个疑问。

“喊了又怎么样,他们没有开炮啊!”蒋庆泉沉默许久,

说出了这样一句让蒋利觉得“没头没尾”的话。随后,老汉开

始浑身发抖,却再不发一言。

蒋利没有继续追问,但已确定父亲身上一定有着一段特别

的经历。回家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他将“蒋庆泉”三个字

输入搜索引擎。

这个沉默的老汉在网上并非默默无闻。以寻找蒋庆泉为主

题的文章竟然有好几篇,累计达数万字,题目包括《关于王成

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

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

这些文章明确指出,23军步话机员蒋庆泉在石岘洞北山阵

地上喊出了“向我开炮”。文章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一位叫做

洪炉的老作家,他曾经是23军《战地报》的一名记者。

蒋庆泉(右)、洪炉(中)和陆洪蒋利随后又在网上搜到了舅舅所说的那一期《电影传奇》

,节目中提到父亲的老嘉宾竟然也是洪炉。

“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还有人一直在寻找我的父亲。”

蒋利还记得,当时自己“眼泪差点掉了下来”。随后,他在一

个论坛的转帖《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下面表明了自己

的身份,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和电子邮箱。

州长与小兵

两年前,洪炉在北京的家中接待了一位来自香港的朋友。

聊天中,朋友无意间提到的一个故事却触动了老人多年来的一

个心结。

朋友说,他认识美国内华达州前州长迈克·奥卡拉汉。这

位州长是一位残疾人,只有一条腿。州长告诉他,残疾是在朝

鲜战场上落下的。

奥卡拉汉回忆,年在 附近,他带领00多个美

国士兵攻上了中国军队的阵地,发现只有一个小兵还活着,也

没有武器。“按照战争的游戏规则”,奥卡拉汉让大家不要打

死他。围拢到跟前时,他们却发现这个中国士兵拿着步话机在

喊。美军不知道他在喊什么,结果喊着喊着,炮弹来了,这个

中国兵和几乎全部美国兵被炸死在阵地上。

最终只有3个美国人幸存下来,奥卡拉汉就是其中一个。

他曾经对中国人很愤恨,觉得对方不遵守战争规则,“我们不

打死你,你却调来炮火把我们都打死”。

“这不就是《英雄儿女》的现实版吗?”朋友随口开起了

玩笑。

朋友没有发现,此时洪炉的双肩开始微微颤抖,他也并不

知道,这一幕画面已经在对面老人的心中演过无数次。

年4月的石岘洞北山战场,一场惨烈的攻坚战结束后

,22岁的年轻记者洪炉听说 中有一名叫做蒋庆泉的步话

机员,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面对几乎攻到面前的敌人,曾在

暗堡中向指挥所大声呼叫“向我的碉堡开炮”。

蒋庆泉的复员证

他很快找到了当时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两名战士

进行采访,并完成了一篇战地通讯。

而就在部队准备为蒋庆泉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其英雄行

为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在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协议交

换战俘时,我军被俘人员名单中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按照规定,凡被俘者不予宣传,烘炉的这篇通讯也被压下

不能发表。

“整个步话机排都知道蒋庆泉的故事啊,大家觉得他可怜

,被俘了就什么都没了。”洪炉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取出

一本纸张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翻到其中的一页手稿。这页手稿

写于年5月8日,题目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

庆泉》。

如今80岁的洪炉说,过去的许多年里,每当翻到这份手稿

,便会想起那位未曾谋面的“故人”。

年7月,在另一场战役中,通信连的步话机员于树昌

同样喊出了“向我开炮”,并在战斗中牺牲。洪炉将两位战士

的相近事迹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向我开炮》一文。

后来,这篇报道被《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

发现,又结合了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

,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象王成。

在那次与朋友的交谈中,经过时间和地点上的核实,洪炉

发现美国州长口中“调来炮火”的小兵,竟然就是在蒋庆泉之

后也喊出“向我开炮”的于树昌。

于树昌已经牺牲在战场上并成为战斗英雄,那个因被俘而

被禁止宣传的蒋庆泉,如今身在何方呢?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剧照

真假王成

从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开始,洪炉便尝试着寻

找蒋庆泉。但23军在后来的裁军中整编到了其他部队,并没有

保留这些战士的资料。

“为他抱不平,他是活着的‘王成’,却因为被俘而被剥

夺了所有的东西。”洪炉这样解释自己寻找蒋庆泉的动机。

他曾找到过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希望对方帮助寻找这位“

或许尚在 的战士”,结果负责人告诉他,“电影中的王成

已经死了,怎么还能让他活过来?”

更让洪炉觉得“特别难受”的是,从年代初开始,至

少有5个不同的“王成”原型站了出来,并纷纷召开专题座谈

会,接受各大报刊的“典型人物”采访。

这些典型的制造路径大多相仿:《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

的小说《团圆》,而巴金曾下到部队中体验生活,因此便出现

了一些“对号入座”的“英雄”。

事实上,在巴金的《团圆》里,王成只是一个过场式的人

物,对其战斗画面的交待只有“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

头牺牲了”这一句。

年,《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专门给洪炉写信,表示

自己在塑造“王成”的过程中,曾经“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动笔

写成一个字”,直到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向我开炮》的故事时

,才决定塑造这样一个英雄形象。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洪炉

说。

从年代初开始,洪炉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

》、《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了关于“寻找王成”的文

章。

年4月,在那篇《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中,

他首次提到了曾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

两人的名字,并希望找到两位老兵,还原那段被淹没的历史记

忆。

近0年的时间过去,蒋庆泉仍然音讯全无。洪炉几乎要放

弃了。

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也几乎要放弃了。在《呼唤“王成”:你在哪里?》这篇

网帖下留言后,整整4年,他没有收到任何回馈。

直到年9月,他接到了一个来自江苏的长途电话。电

话是陆洪坤打来的。

当时正值暑假,陆洪坤的孙女正在家中上网。老爷子突发

奇想,让孙女在网上搜搜爷爷的名字,无意间发现了《呼唤“

王成”:你在哪里?》这篇帖子和蒋利留下的联系方式。

多年来,陆洪坤同样没有忘记那个当年住在同一间屋的老

战友。年,江苏宜兴官林镇文化馆搞 老兵聚会,他

便提出了寻找蒋庆泉的想法。但一说到蒋庆泉后来成为战俘的

事情,在座的老兵们便不再接话,“一个都不讲了”。

通过蒋利,陆洪坤获得了蒋庆泉家的电话。电话打去,当

听到老战友的声音时,他脱口而出的 句话是:“向你开炮

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当时也在锦州的家中,据他回忆,交谈的时间并不长

,父亲几乎是在“大喊”一样地和老战友叙旧。电话中,陆洪

坤叫父亲“小鬼”,父亲则叫陆洪坤“小胖子”,那是两位老

人50多年前对对方的称呼。

放下电话后,蒋庆泉“激动得浑身发抖”。这个20多年没

出过远门的老人当即决定,让蒋利陪同自己下江南,去看老战

友。

国庆期间,父子俩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赶到宜兴。

在陆家,蒋利终于听到父亲亲口讲出了那段在心中深埋了50多

年的历史。

那是年的朝鲜战场,在狭窄的 两侧,密集部署

着双方多万人的大军。每一块阵地都被反复争夺,“人肉

堆成山”,战士们没有时间修筑工事,就把尸体堆成坎,趴在

上面打仗、进食、喝水。

4月8日,蒋庆泉所在的23军67师20团5连接到命令攻占

石岘洞北山,然后“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

出发前,连长便开始指定若他死后谁来指挥,一直从排长

指定到了年岁最小的一位班长。攻山成功后,65人组成的加

强连,已经只剩下十几名战士,连长阵亡,排长阵亡,班长阵

亡。

在阵地的暗堡中,幸存的战士围着担任步话机员的蒋庆泉

,以保护他可以顺利向炮兵指挥部通报“撒花生米(炮弹)”

的位置。

“就看着战友扑通扑通地倒下去,一个接一个。”蒋庆泉

说,他亲眼看见一个拦着他不让他出碉堡的战士,头被打碎了

,胸口也喷着血。

敌人则越来越近。

陆洪坤至今仍记得当年步话机中蒋庆泉的嘶吼声,“

他不喊暗语了,就喊向我碉堡顶上开炮。我问他那你怎么办,

他说你别废话,废话,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然而蒋庆泉并未等到他要的炮火,却被敌人的弹片轰中了

后背的步话机。后来他得知,我方炮兵在那个当口的弹药供给

出现了问题。

负伤的他在地上爬,想找枪 。他看到另一名战士也在

爬着找枪。

蒋庆泉回忆,当时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能当

俘虏”。后来,一枚瓦斯弹打入碉堡,他晕了过去。

蒋庆泉睁开双眼的时候,正躺在一辆卡车里——被俘改变

了他一生的命运。

结束后,多名 归国战俘被送到辽宁昌

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

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他与另外5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

。在他的印象中,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

,只讲过”。

6名战士仍然穿着军装,用着印有“抗美援朝”的陶瓷缸

喝水,却不再被认为是军人。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

的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被俘就等于变节。”

最终蒋庆泉被组织上给予了保留党籍、党内处分的结论。

在“文革”中,档案被造反派翻出后,他又一次受到了

冲击。运动的时候要斗争他,说他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批他

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着也是。

98年2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同志,宣布

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大哭

了一场。

从那一年开始,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蒋庆泉发放一定额

度的补贴,一开始是4块钱,如今涨到七八百元。

恨不死在战场上

“你父亲这些年什么都憋在心里,委屈啊!”从陆家离开

的时候,陆洪坤偷偷对蒋利说。

为了让父亲能够“宽心一点”,9年夏天蒋利专程陪他

到丹东给当年的老战友曹宅水扫墓。57年前,部队过鸭绿江大

桥时,蒋庆泉看到路边有一块木制的墓碑,写有“曹宅水之墓

”几个字,那是曾和他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吹号员。当时蒋

庆泉二话没说就从队伍中跑了出去,对着木牌敬了个军礼。

57年过去了,蒋庆泉倚着栏杆,向鸭绿江对岸举起右手敬

礼,久久没有放下。

随后,他们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一进馆,蒋庆泉便开

始急迫地寻找与23军有关的图片。结果在石岘洞北山战役的展

台,他看到的只有一幅炮兵阵地的照片。

蒋利回忆,当时老父亲就犯了倔脾气,愣是要把那张照片

撕下来。再三劝阻后,他才将父亲拉了出去。

“我恨啊,为什么没有死在战场上。”坐在屋里的炕头边

,当年的年轻战士已经变成了83岁的老人。他的头发和胡子都

已经白了一大半,脸上满布皱纹,脑门上还留着一道弹片的疤

痕。

“战争,把我爸的一辈子都打没了,他却记了战争一辈子

。”蒋利说。

蒋庆泉的确老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大清楚,看过的书转

天就记不住了,连日子都要每天重新问问儿媳妇才能搞得明白

。但只要一提起那段与战争有关的岁月,老人的语气就会变得

急促而亢奋,有时说着说着就得捂住心口,休息很长时间。

老人说,有些事情,他永远都忘不掉。

年春节刚过,为了能吃上口饭,20岁的蒋庆泉跟着在

国民党辽西师管区当兵的堂兄蒋庆云加入了国民党部队。后来

,辽沈战役打响,他们随着大部队坐船向南溃败。

年4月2日,解放军大举过江,前一天的白天,蒋庆

泉找到蒋庆云,他告诉堂兄,自己想家,想爷爷和奶奶,“就

是枪毙了我也要回家”。蒋庆云举着枪犹豫再三,最终放走了

他。

兄弟俩这一别竟是整整4年。直到年,蒋庆云才从台

湾回乡探亲,那次,他给蒋庆泉带来了一个金戒指和一套西装

当年,蒋庆泉一路往家的方向跑,结果在一个叫老虎桥的

地方,看见一队解放军在烧火做饭。饿极了的蒋庆泉喊了一句

,“老总赏我碗饭吃吧。”结果一个首长模样的人挥着手招呼

他,“小鬼过来过来,吃饭吗?管够!”

就这样,他加入了解放军,掉过头开始追击国民党军队。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战斗足迹踏过了江苏、浙江等几个

省份,因为在解放上海的战役里表现英勇,还荣获了一个三等

功。在浙江剿匪期间,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蒋庆泉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回家了,但他的军旅生涯还未结

束。年,部队开赴朝鲜,准备接替当时的38军。从浙江坐

火车到丹东,途经锦州站,蒋庆泉没下车,只在车上喝了两杯

家乡的水。

入朝前,蒋庆泉由通讯员被调入步话机排当步话员。那段

时间,他觉得自个儿是“一步登天”,不出操也不站岗,一门

心思地研究、练习步话机的操作与联络。

年轻的士兵当然不会想到,这部步话机将如何烙进他的命

运里。

从战场归来,除了脑门上的一道弹伤,肚脐上的一块刀伤

,便只剩下那段难以碰触的经历。如今蒋庆泉还能清楚地记得

,回国时见到家里还挂着烈属的牌子,结果发现他没死后,补

助烈属的小米就没了。

他再也不愿向任何人提起那些往事。

务农的日子里,村里常有一些复员回乡的老兵,聚在一起

聊当年打过什么胜仗。每当这时,蒋庆泉总是说“我没打过多

少仗,我就会唱歌”,然后他就开始哼革命歌曲,把话题遮过

去。

年代放映《英雄儿女》,蒋庆泉也带着儿女去看。看

到王成喊出“向我开炮”的情节时,他开始偷着抹眼泪,回家

后,又躲在被窝里哭。打那以后,他再也没看过这部电影。

陆洪坤曾问过蒋庆泉,为什么不把这段经历告诉家里人?

“那不是我,那是英雄。我是战俘啊,一辈子都烙在心里

,抠不掉的。”蒋庆泉这样回答。

蒋利一度以为,父亲心里的这个疙瘩,永远都解不开。

荣誉与耻辱

年的一天,刚上完课的蒋利打开电脑,一封新邮件出

现在邮箱里。发件者是记者山旭。他也看到了洪炉那篇《寻找

“王成”》的文章。

生于年代的山旭在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长大,厂里有

个巨大的电影院。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英雄往往是在影片的

牺牲,而只有这部电影,往往孩子们还没在座位上坐稳,

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呼喊声便会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时值抗美援朝60周年,山旭渴望跳脱“宏大的历史叙事”

,去找寻这个“活生生的人性故事”。

但寻找的过程却是一段让人近乎绝望的经历。

尽管知道蒋庆泉的部队番号,但对他的籍贯年龄却全然没

有了解。后来山旭得知,67师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

0师,其主要人员来自苏北。整整3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打遍

了江南地区所有省市甚至县的新四军研究会的电话,又联系了

北京地区的新四军研究会和 老战士组织。

他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年4月,一个军事爱好者朋友激动地找到

山旭,说在一篇网帖上发现了一个叫蒋利的人,他说自己的父

亲就是蒋庆泉。

此时,蒋利7年前留下的电话已成了空号,山旭尝试着向

他留下的电子邮箱发了一封邮件。

当天晚上,他便收到了蒋利的回复。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旭也联系上了住在北京部队大院里的

洪炉。他清楚地记得,当自己把这个消息告诉洪炉时,这位稳

重的老作家突然站起身,开始在狭小的屋子里不停地踱步,用

手指头盘算着时间,急不可耐地问他,“带我去见见蒋庆泉吧

!”

两天后,山旭开车来接洪炉,结果烘炉几乎把家里能找到

的所有保健品都搬进了车里。

一进大岭村的蒋家院子,山旭回忆说,蒋庆泉便“腾腾腾

”地从门口的石阶上跑了下来,绷直身板敬了一个军礼。

在蒋家,两位老人长谈了近0个小时。洪炉给蒋庆泉带来

了一件特殊的礼物——当年在战地为他写的《顽强的声音》的

手稿。

这是时隔50多年后,蒋庆泉 次见到代表着往昔荣誉的

证物。

在去蒋家之前,洪炉和山旭先到锦州市松山新区民政局查

阅了蒋庆泉的档案。他们发现,在泛黄的档案袋中,大部分材

料都是被俘人员的登记材料与认罪书。其中,“这是叛变行为

,完全辜负了党对我的培养教育”、“感觉没脸见人,愧对党

的教育”……这样的认罪语言随处可见。

洪炉将其中一些材料复印后带到了蒋庆泉面前。看到这些

当年亲笔写下的字句,蒋庆泉用双手扣住头,半响不语。

洪炉记得,他颤抖着肩膀,噙着浑浊的眼泪对自己说:“

我是俘虏,但我不是叛徒啊!”

对蒋庆泉来说,那段战俘营中的经历像刀子。

被俘后,因为重伤,他医院,一位美国

医生对他进行了治疗。一天,一个瘦高个儿的中国翻译陪着一

个大肚子的美国传教士来到病床前。

翻译告诉蒋庆泉:“出于怜悯,出于对你的爱,出于联合

国军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你三条路, 条去日本,送你去学

习;第二条上台湾;第三条你回大陆。”

蒋庆泉当即选了回大陆,翻译提醒他:“共产党对俘虏是

最痛恨的,比恨我们还邪乎。”

“就是剐了我,我也得回家!”蒋庆泉记得,他当时这样

回应对方。和其他坚持回大陆的 战俘一样,他随即也遭

到了对方要在他胳膊上刺下“反苏反共”以强行令其就范的威

胁。

“要想刺可以,取刀去,这两臂你砍去,你随便刺。你这

是断了我回家的归路,要硬给我刺,我宁可把舌头咬断了!”

回忆到这里时,老汉挺直了腰板。

字最终没有刺成,他随即被剥夺了所有优待条件,送往釜

山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他用发来的药向韩国伙夫换来铅笔头

,在纸上写下“我要回家”,还组织战俘营的 们一起唱

歌,唱《团结就是力量》。

年8月的一天,蒋庆泉和部分坚持回国的战友,突然

被带出战俘营,押上了一艘登陆舰,被关进了铁笼。他们一度

以为自己要被处决。

实际上, 已经宣告结束,中国人民 和联合

国军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蒋庆泉回忆,在交换战俘的现场,大伙“炸了锅一样地哭

”,祖国的同志过来了,递给每个战士一盒大中华烟。他把上

身的囚衣和鞋子都脱下来,狠狠地扔到了地上。

他觉得,回国了,要把所有耻辱的印记都扔掉。然而他最

终发现,有些印记是永远扔不掉的。

如今蒋庆泉的桌子上,常年摆放的一本书叫《荣辱悲歌—

—一名 女俘的坎坷人生》。

让我重活一回人

洪炉决定帮助蒋庆泉解开心结。

他曾经和几个 老兵去过一次美国首都华盛顿,发现

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林肯纪念碑的西侧立着韩战的纪念碑,东

侧则是越战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面刻有所有战死士兵的名字。

这让他感动不已,“对于失败的纪念,是对战士生命价值的尊

重”。

“战或许是错,但败不是错。战争或许有错,但战士没有

错。”洪炉说。

离开蒋家半个月后,洪炉和山旭把蒋庆泉请到了北京。这

是蒋庆泉 次参加 老兵的纪念聚会。

在那次聚会上,有这样一幕场景令洪炉感动不已。当主持

人在台上讲出蒋庆泉的故事时,台下坐着一位 某兵团的

老政治部主任。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执意要起身上台,身旁

的两位助手阻拦,结果90多岁的老将军说:“就是死,我也要

上去。”

吃过两片药后,老将军被搀扶上台。他颤颤巍巍地握住蒋

庆泉的手,然后把自己胸前印有“和平万岁”的纪念章摘下来

,交到了蒋庆泉手中。

“你是真的英雄!”老将军说。

“谢谢首长!”蒋庆泉敬了个军礼大声说道。

“这一天不晚呐,不晚。”每当提起这一幕,蒋庆泉的声

音便开始颤抖,“让我重活一回人,真正在人前当个实实在在

光明磊落的人。”

从年开始,由于洪炉和陆洪坤这两位当年的亲历者站

出来为蒋庆泉“王成般的英雄事迹”作证,多家媒体都跟踪报

道了此事。慰问电话纷纷从全国各地打来,最远的甚至包括旅

美的华侨。

但蒋庆泉的生活依然平静,他仍然要和老伴儿推着三轮车

上集卖鞋垫,仍然抽着块钱一包的大丰收牌香烟,仍然要照

料院外种下的小葱和韭菜。

不过子女们说,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父亲身上悄悄地发生

他管小孙女要来了破旧的新华字典,闲了便写上几首关于

那场战争的“对仗句儿”。不到一年的时间,稿纸便堆起了半

米多高。他还常常念叨起一个美国大兵,那是在一次近身肉搏

战中被他打跑的对手,他会指着自己肚子上的伤疤笑着对老伴

儿念叨:“这就是他留下的呀,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洪炉曾跟蒋庆泉讲起过关于美国州长的故事。

他告诉蒋庆泉,奥卡拉汉州长在看过《英雄儿女》后,改

变了自己的看法,进而觉得,双方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那

个中国兵只是坚持了他的价值观”。

后来,奥卡拉汉一家都成了促进中美友好的积极人士。他

也一直在筹划,想以自己的经历拍摄一部美国版的《英雄儿女

》。前几年奥卡拉汉因病辞世,去世的时候还特意交待家人,

一定要完成这部影片。

的消息是,电影的 个镜头将在联合国大厦前开拍

,那里有一座给枪管打上结的反战雕塑。筹备组的工作人员专

门托洪炉转告蒋庆泉,“这将是一部为了历史和人性而拍摄的

反战电影”。

“好事,这当然是好事。”提起这件事,蒋庆泉朗声笑起

来,“我还想去给那个州长扫扫墓,替于树昌,也替我自己。

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癫风早期
哪家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7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