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版策划人与出版社之间,不应只是经济利益的关联,更应有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系。图书之外,人的缘分最值得珍惜。
——李辉
李辉,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
昨天下午3点,传记作家李辉做客中原图书大厦,与读者们分享他与大象出版社风雨同舟二十年的故事。
昨天下午三点,大树读书会与大象出版社联合在中原图书大厦举行了一场新颖别致的“李辉,我与大象出版社20年”的读者见面会。李辉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大象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以及读者,围绕李辉的传记创作、李辉与文化老人的交往以及李辉与大象出版社长达20年的合作等话题展开轻松而热烈的对话,反响强烈。
李辉系国内著名作家,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散文随笔创作,先后发表《沈从文与丁玲》《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等长篇传记以及《沧桑看云》《陈迹残影》等散文随笔集,其中《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获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散文家奖”。其作擅长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打捞和描绘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同时李辉还是著名的图书策划人,自年起,相继在大象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大象人物聚焦书系”“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大象名家收藏”“印象阅读”“名家文化小丛书”等几个系列的文化类丛书,近本图书。这些图书或聚焦现当代文化人物命运,或追溯文化事件原委、剖析文化生态,或为文化人物研究提供细节史料,已形成大象出版社在此领域独特的出版风格,广受读者好评。
(与巴金)
(与萧乾)
(与胡风)
(与贾植芳、任敏夫妇)
李辉与大象出版社合作长达20年,一个文化人与一个出版社,不离不弃,互相扶持,共同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贡献应有的力量,在业界已传为佳话。在活动中,李辉动情地谈道,他和大象出版社打交道,感觉很舒服,从社长、总编到编辑,在一起合作感觉很默契。他很高兴,他策划的书能与大象出版社的其他重点图书,如“海外汉学译丛”、《全宋笔记》等结伴同行。在回答读者关于“怎么能与一家出版社合作长达20年”的提问时,李辉感慨说:作者、出版策划人与出版社之间,不应只是经济利益的关联,更应有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系。
图书之外,人的缘分最值得珍惜。他看重与大象出版社的诸多同仁在这20年里的交往,这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时光流逝,惟有记忆的温暖永远留存心底。
据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介绍,在“十三五”期间,大象出版社将与李辉共同策划出版大型丛书——“副刊文丛”。该丛书将全面汇集“五四”以来中国著名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生活、艺术、收藏等领域的名家美文。全部出版预计将达百册,争取以5年的时间,打造成一个在思想文化界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丛。
与李辉面对面
功名看得淡些,就能活的自由些下午三点读书会准时开始,李辉的出场收获了在场读者的掌声。李辉介绍自己时说,“我的身份很特殊——媒体人、作家,还是学者?不管怎么定位都不太搭调”,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如果一定要归类的话”李辉沉思道,“我就是一个对历史有兴趣的写作者,一个有眼光的记者,有情怀的文化人。我对老一代人的尊重和钦佩,我会从他们那里了解历史,帮他们做一些整理。同时,也会写一些关于他们的文章”。
李辉说他生活比较自由,也比较放松,他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他认识的好多老一代文化人,也都是这样的,活得挺自在。
“我没有什么远大目标,一般是写完这个人物,发现另一个人物也有意思,就再写那个人。比如写了巴金写萧乾,写完萧乾写胡风,互相有交叉关系。后来写了沈从文之后,由他联系到了黄永玉。当时在北京有一个文化老人圈子,每个月吃顿饭,我是最小的。从90年代到现在,那些老人一个个走掉了。”李辉说。
李辉当年复旦系的同学,当官的不多,还是做文化的多一些,经商的也有,出国的更多。巴金的儿子李小棠也是李辉的同学,他小说写得很好,有几部非常经典。他是比较散漫的人,可能因为是大家族出来的,功名看得很淡,活得很潇洒。
盼着盼着,幸福的日子就到了...问起最开心的事情,李辉说那应该就是退休了。
“我的生日应该是年10月20日。不过,在湖北老家,传统是只记农历生日,后来办身份证时,我偷了一下懒,把农历9月17往后顺延一个月,身份证日子写成10月17日。所以我必须提前3天退休。”不过,李辉的职业媒体人生涯够漫长了。他为巴金、萧乾、黄永玉写过传记,披露过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发表过“沧桑看云”“封面中国”系列,在和文化老人打了半辈子交道后,自己也成了老人。
他说,退休也许只是换个地方写作,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与大象出版社二十年说起与大象出版社的交道,李辉说得从一九九七年说起。“那一年我收到一封来自郑州的信,写信者即是时任大象出版社社长的周常林。他告诉,逼近世纪之交,大象出版社正考虑策划一本对话集,请知识界人士就一些历史与现实问题深入探讨,他希望能由我能出面做访问人,完成这一选题。他的信打动了我。当此之时,周边所见,均是迎接新世纪的喜悦、兴奋与陶醉,仿佛一走进千禧年,一切都变得美好无比,轻松而无忧。而在我看来,世纪回顾与历史反思,则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想到了一起。我当即回信说可以考虑这一选题,具体如何进行,等有机会见面再议。”李辉回忆说。
初次见面即痛饮大醉,仿佛是为我们后来十几年的交往,做了很好的铺垫,一种自古以来挚友相聚痛饮的尽情挥洒。从此,我们见面必喝,一喝少不了大醉一场。
(与周常林合影)
从《世纪之问》开始,李辉既是大象出版社的作者,也是他们的出版策划人。“十五年里,我为大象出版社一共策划和主编多套丛书,率先推出的是图文系列“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三十八种),随后,相继推出“大象漫步书系”(十六种)、“大象人物自述系列”(二十六种)、“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十二种)、“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十二种)、“名家文化小丛书”(十一种),“大象名人珍藏书系”(两种)、“印象阅读书系”(八种)……每一系列所出图书数量不一,总数已达约一百二十种。我很高兴,它们能与大象出版社的其他重点图书,如“海外汉学译丛”、《全宋笔记》等结伴同行。一百二十种,就单独个人策划出版而言,是可以满足的一个数字。”李辉说,“与大象出版社的编辑们在一起,常有一家人的感觉。”
(部分大象出版社已出版李辉图书)
李辉感叹道“作者、出版策划人与出版社之间,不应只是经济利益的关联,更应有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系。图书之外,人的缘分最值得珍惜。我看重与大象社的诸多同仁在这十五年里的交往,它们已成为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时光流逝,惟有记忆的温暖永远留存心底。”
“和大象社打交道,感觉很舒服,从社长、总编到编辑,我们在一起合作感觉很默契。”李辉说。
(大象出版社社社长王刘纯赠墨宝予李辉)
昨天的天气很不好,可读书会却持续了很长时间,李辉老师与现场的读者、慕名而来的记者和编辑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读书会的尾声,李辉老师给大家签名并留念。
白癜风哪里治的好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