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独有的结构语言。写好新闻导语,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立片言以居要”([晋]陆机),“凡起句如爆竹”([明]谢榛),人们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万事开头难”。新闻导语虽然简短,但却不是那么容易写好。
导语是新闻走向读者的阶梯。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结合过往的经典新闻作品,归纳了20种导语的写作方法,尽管这些案例距离当下已经过去了数年甚至数十年,但回归新闻的基本要求,这些写作方法却不过时,供大家学习参考~
01
一语破的法
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
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02
设置悬念法
“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03
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04
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