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贺州,唤醒沉睡的感受力

李峥嵘

《北京晚报》读书周刊编辑/亲子阅读专栏作者

一个月前,参加了全国副刊协会组织的理论研讨会,同时也是文化记者贺州采风活动。回来后,搜集的资料一直搁着,迟迟没有写稿。写什么呢?写历史,写掌故,写变迁,很多记者都写得太精彩了。不如,我就只说说自己最实在的感受吧。

    01雾来了,贴在小猫的脚上

从北京到广西贺州,高铁辗转十二小时,一日之间,从北到南,从冬入春,看尽大好河山。只是北方偏干,车厢更干燥,皮肤绷得紧紧的,好像要炸开,我用矿泉水打湿了手掌,一路拍打自己的脸,才保住了脸皮。

一下高铁,似乎是“砰”的一下,紧绷的皮肤舒展了。郁郁葱葱的贺州据说湿度高达90%,放眼望去,不知是云还是雾,水汽如同风光片里的慢动作,悠悠缭绕青翠山峦之间。

全国报纸副刊文化记者贺州采风活动组委会提供的资料上介绍,贺州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2.9%,而我们第一天采风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是99.55%。一路上山,大小瀑布如影随形,雾气更强。

姑婆山

有一首诗说:“雾来了,贴在小猫的脚上。”雾气如此轻盈,如同层层薄纱,包裹着、轻抚着所有的生灵。空气中的湿气之重,总是让我的眼睛误以为要下雨,忍不住伸出手去接小雨点。然而,没有雨点,只有若有若无的雾气像小猫一样轻轻跳过去。

    02贺州人,住在绿眸里

如果大地是一张纸,姑婆山那鲜嫩的绿色仿佛是刚刚调制出来,大自然挥动如椽巨笔饱蘸了绿色,一路泼洒,成峰成谷、飞瀑流溪。古诗说“空翠湿人衣”,攀山迈涧,每走一步都仿佛带走一些绿色,那些青翠附在脸上,沉淀为笑靥;那些青翠附在发梢上,滴落成耳坠;那些青翠附在眼角上,浓缩为柔情。

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里有一句富有诗意的话:“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因为我们住在巨人的蓝色眼睛里。”我套用这句话,贺州的人,一定是住在巨人的绿色眼睛里。而且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巨人,是一个眼波流动、顾盼生辉的女巨人。

入夜,露气渐起。月亮在棉花床一样的云朵里穿行,月光像乳白色的牛奶倾泻而下。贺州园博园的山林转为深墨绿色。在园博园的夜色中行走,就像穿过润滑的丝绸。此刻,绿眼睛女巨人变成了柔弱的孩子,婴儿般柔软的嘴唇亲吻着我的手背。散步回来,我的手背是湿润的,绵软的。

早晨,还没有开窗,先听到鸟叫此起彼伏,好像互相唱和。我想起第一天,两位记者争论:“珠圆玉润”是形容声音还是形容形状?小鸟用它们婉转的歌喉告诉我们:“在这里,珠圆玉润是形容鸟鸣。”拉开窗帘,我面前的巨大绿色屏风竟然是一整座的山峦!

    03青苔砌,处处绿意在

贺州的湿润还有一个可爱的凭证——青苔。在我们采访的“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六朝古寨福溪村、梦境家园黄姚古镇、钟山水墨画廊、南山茶海,青苔满阶砌,处处绿意在。

钟山画廊

我在流淌的溪水边看到了青苔,在香气袭人的香樟树上看到了青苔,在鹅卵石古道上、青石板古街道上,都看到了青苔。

长满青苔的

香樟树

如袁枚所咏叹:“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它们处处迎接我,滋润我的眼睛。我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迈过去,生怕惊扰了那些毛茸茸的小可爱。

青苔古道

据说在日本某个寺庙里要专门养苔鲜,并限定参观的人数,因为怕来人太多,呼吸的二氧化碳和热气熏死了青苔。而在贺州,也许是水太滋润,也许空气太清新,也许来看青苔的人还不够多,所以,青苔长得如此肆意、自在。

我们这里外地来的记者,为这里的绿意着迷。

黄姚镇的古树

我们会围着香樟大树拍个没完,也会围着墙角的一朵蒲公英、砖缝里的一颗狗尾巴草叽叽喳喳。

状元村的戏台

我们还爱上了古村镇的泥巴墙,各种搔首弄姿,撅着屁股拍照。

香樟树不说话,蒲公英不说话,小草也不说话,青苔不说话。只在充足的水分中尽情生长。

    04大公鸡,真好看

一只大公鸡神气活现地迈着方步。记者们追着大公鸡拍,说:“真好看,真好看。比超市的大公鸡好看。”——那可不是,超市冰柜里的那是拔了毛开膛剖肚的。大公鸡很有镜头感,丝毫也不畏惧。

大公鸡好神气

    05大斗笠,真好看

一位戴斗笠的老大爷挑着担子从小巷走过。大家喊:“真好看真好看。”堵在巷口,咔嚓咔嚓一通拍。老大爷惊慌躲闪。记者们喊:“别躲别躲,您就正常走,就是要拍您。”老大爷说:“哎呀,不好看,没有换衣服。”记者们喊:“好看非常好看。”

戴斗笠的大爷

有一个记者还跑过去跟他合影,强烈要求戴大爷的斗笠。大爷被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外地人惊呆了,嚅嗫着说:“斗笠啊,这个到处都有卖的呀。”

    06在这里,时间不存在

在贺州的三天,我都在想,为什么在我会变得感觉格外敏锐?也许是因为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短时间接受大量信息,唤醒了沉睡的感受力。在跳脱出日常之外,我卸下城市的尘嚣,放松自己。

我穿上了在北京不会穿的层层刺绣的衣服,编了两条小辫子,变成了一个采茶的小姑娘。在这里,忘记了年龄。

?南山茶海

这里是长寿之乡,全市百岁老人有位,按照户籍人口比例算每十万人里就有20个百岁老人。老人们悠然坐在风雨桥晒太阳,在开满油菜花的地里劳作,在石拱桥上炸紫薯饼。

水草摇曳

我也坐下来,坐在小溪边,石凳上,吃一口油茶,满嘴留香。

在这里,时间是不存在的,年龄也是不存在的。

    07最想带走的是什么

最后到的一个地方是黄姚古镇,居住人口的80%是原来的居民,同时商业开发也很不错,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和民居。

我们一家一家逛过去,品尝当地的特产豆豉、木瓜干、米花糖。有一个香气扑鼻的铺子,里面全都是各种各样的鲜花制品,可以吃可以喝可以看可以闻。

离开时,我买了野生的小蘑菇、手绣的绿裙子、特色小吃。店主问:“你还想买什么?”我问:“可以买一个空罐子吗?”店主一脸问号。

我说:“我,想把这里的空气带走。”

古隘口。我站的地方是广西,背后的青山是湖南。

文章首发《北京晚报》

文章配图版权属于作者关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1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