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故事小栏目解决大问题,老人说谢谢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27021.html

晚报一甲子,请您讲故事。

自本报征集纪念创刊60周年线索活动以来,收到了众多读者来电、来函。然纸短而情长,报纸上能够登载的内容虽然有限,但每晚灯下读报是很多老读者的多年习惯,他们每个人也都与北京晚报有着一段难解的情缘。

“古城纵横”解了我家燃眉之急

前不久,一通电话打进了本报编辑部。

“晚报即将迎来创刊60周年,作为老读者,我为你们感到高兴!看到晚报在征集读者故事的消息后,我有一个和晚报有关、不得不说的故事。”

打来电话的老人叫刘宝元,今年77岁,家住西城区建学胡同。

刘老先生是位“老北京”,就出生在建学胡同。北京晚报年复刊,他记得复刊后不久,一个夏日的午后,他正在家小憩,突然“咚”的一声巨响,紧接着就听到“稀里哗啦”的声音。

刘宝元家是个临街的独门独户小院,临街的那一间房是厨房,巨响也正是来自那个方向。“当时一骨碌爬起来我就往厨房跑,还没到跟前,就看到厨房里一片暴土扬烟,我当时一下就蒙了。”

厨房南墙被一辆车撞开了一个一米多宽的大窟窿,砖头、碎石撒了一屋。最可气的是,肇事司机车都没停下,一溜烟似地逃跑了。“别提当时有多无助了,脑袋里一片空白,我心里只想着,这可怎么办啊。等我稍微冷静下来,就觉得特别生气。咱北京人办事讲究有里儿有面儿,撞了,如果有困难,不修也行,您倒是说一声,解释一下啊。跑了算怎么回事?”

刘宝元说,周围的很多街坊也都听到了巨响,纷纷走出家门,一位街坊眼疾手快,看到了肇事车的 身影,闯祸的是一辆浅米色的面包车,车号也记下来了,“31-”,车身上还喷有一个公司的名字。

长期看晚报,针砭时弊的“古城纵横”是刘宝元很喜欢的一个栏目。家里出了这么大事,他突然有个想法,要把这件事跟“古城纵横”栏目说一说。

随后,刘宝元写了一篇小短文,邮寄到《北京晚报》。3天后,这则消息刊发在“古城纵横”栏目。5天后,刘宝元家门口开来了一辆带着建筑材料的货车。一位男子一进门就向刘宝元一家连连道歉。

他说,他来自某大型公司,肇事车辆是公司的业务车。司机闯祸后并未 时间报告,公司领导是看到晚报的报道后才知道了这件事。

我没想到

晚报会关心这样的小事

“当时这个人说,晚报可信度高,这件事给整个公司的触动非常大,他们得重视,而且要严肃处理。责成这位同志来现场修复,直到我家满意为止。 ,修补了两个多钟头,墙终于补好了。”

说到这里,刘宝元特别感慨:对晚报来说,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他们一家来说,却是一件犯愁的大事。

报纸上要关心的事太多了,

我没想到晚报会关心这样的小事。

它不愧是老百姓自己的报纸、

身边的报纸。

我心里特别安慰。

后来,

我家的房子重新装修过,

这段故事也让家里人一直念念不忘。

她把晚报画在手绢上

住在东城区和平里七区的曲庆娟老人,是一位退休多年的生物老师,她默默帮助社区写了20多年的黑板报,祖国的发展变迁,被她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公共走廊里供居民们欣赏,也让社区文化多彩起来。

年10月30日,晚报曾以“写黑板报的曲老师”为题整版报道了曲庆娟的个人事迹。报道刊出后,很多和平里社区的居民们为有这样一位“老能手”邻居感到自豪。曲庆娟老人还是一位忠实的晚报迷。她说,这辈子她坚持了两件事,一个是教了一辈子的书,另一个就是看了一辈子的晚报。

从北京晚报年创刊时,曲庆娟就追随晚报。在电视和网络不发达的时代,读报成为她了解和学习社会知识的有效途径。曲庆娟说,那时,她家住在新街口,过去的晚报一份卖2分钱,她记得自己刚从报摊儿上买了一份晚报,随后,身边的小伙伴们一拥而上,都争着抢着要头一个看。

年,曲庆娟即将退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帮社区里写黑板报,从此就与黑板报结下不解之缘。而板报的内容大多都是摘抄于当时的《北京晚报》。

曲庆娟喜欢画画,每次看到晚报上有自己喜欢的图片,就会把它画在手绢上,从花草鸟兽到雄伟建筑,每幅作品她都标明时间,就连图片说明都会一字不落地写上,而且,所有的作品上都有“京晚”两字,表明作品出自北京晚报。目前,绘画作品已经达到上百件,最早的作品绘画于上世纪90年代。

曲庆娟说,从写板报到绘画,这些功底都源于北京晚报。晚报伴随了她一生,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每个人每天都被大量的资讯包围,但对她来说,每天读报,已经不仅仅是种习惯了,晚报上的资讯丰富、及时,令人大开眼界,更有文化底蕴,值得她每天细细品读。

晚报让我们结成了亲人

72岁的高忠玉是《北京晚报》的老读者。因为这张报纸,让她和住在昌平的小刘成为了忘年交。今年1月6日,33岁的小刘给孩子过满月,还特意邀请了高忠玉来参加。在小刘心中,这位高阿姨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年8月18日,《北京晚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渴望上学》的报道,高忠玉得知了小刘的故事,她被这个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的小姑娘所打动。

高忠玉的经历也很坎坷,兄弟姊妹六个中,她的学习是 的,但是小学毕业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报考了技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学校停办,她分配到了公交系统。“上学读书成了我心中的痛,所以,看到那些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我就想着能不能帮他们一把。”第二天,高忠玉和爱人拿着报纸,找到了小刘家。

看到小刘家里一贫如洗,高忠玉很心疼,她给小刘撂下了元钱,还给小刘的家人送去衣服和布料。在小刘读大学的四年里,只要有时间,高忠玉就去看望她,给她送去生活用品。“其实,还有一位老爷子也在默默地帮助小刘,给她解决了学费问题,但是直到去世,老人也不肯把自己帮助小刘的事儿说出来。”

读书期间,小刘也很争气,本科毕业后,她被保送读了研究生。毕业时,小刘特意请高大姐作为家人来学校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

研究生毕业后,小刘去了一家银行工作。高忠玉说,小刘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姨一样,这么多年彼此一直走动,保持着联系。

在她心中,《北京晚报》这四个字不仅仅代表着权威声音和公信力,更是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这份亲情也是晚报带给她们的。

文图

刘琳李环宇张林

海报设计

邵小芸

编辑

邵小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1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