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工君在4月13日推送《日本建筑,仁者爱人》的时候,我们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你懂的。而出乎我们意料的,不是读者的不满情绪,而是猛烈的转发,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是知工君创刊以来的最高值。其实,这才是让我们更加惶恐的事情,因为读者能以一颗平常心接受和分享日本建筑文化,甚至愿意以谦和的心态去学习日本,那问题恰恰就来了,我们能带给读者什么呢?
在《日本建筑,仁者爱人》当中我们就说了,由于我们的阅历和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对日本建筑文化的观照免不了浮光掠影,甚至还会有种种失当,这是真心需要读者谅解的。好在金老师不断地告诫并要求、磨砺我们以小学生的姿态加强学习,我们正是这么做的。我想,假以时日,我们必定能逐渐跟上这个行业的发展步伐并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日本建筑,仁者爱人》是对我在日本有限的时间里接触的一些日本古代建筑的若干思考,很多读者也认同我们把日本建筑拔到“爱人”的高度。这一期,我们换一个视角,带大家去感受下日本的建筑工地。
对于国内建筑业的从业者尤其是许多管理者而言,日本的建筑工地并没有什么新鲜,据我所知,很多建筑业管理人士都去过日本参观学习他们的建筑工地。这次我在日本,也曾企图找朋友帮忙参观几个工地,可惜没能达成愿望,朋友也努力了,找到了朋友的朋友的建筑机构,但要办理诸多的手续才能安排接待,他们的工地,不是想进就进的,我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等待,只能带着遗憾远距离地“接触”了一些工地,即使是这样,也让我颇为震撼。
前方高能预警
......
......
......
本想到文尾再点题,但还是在开篇就破了吧!读者看标题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是的,在我的理解中,日本的建筑工地就是“公地”,“公”的含义就是公众、社会的,把建筑工地视为“公众地界”,应该是日本建筑企业乃至整个建筑行业的基本准则吧,不然很难理解日本建筑工地都几乎是“清一色”、“标准化”的范儿。
要说日本的建筑工地就是“公地”,首先就是对施工污染的防范了。日本不像中国这样的大规模建设,日本的地皮紧张,而且早年的建筑规划也相当长远,盖了拆,拆了盖,在日本的政府和民众的心里,都是难以接受的。在日本的大都市里,新的建筑往往是见缝插针,所以,大部分建筑工地都“身居闹市”,稍微不谨慎,就会扰民,主要是噪音和扬尘。
那么严密的幕布的防尘功能当然毋庸置疑,其实我的日本的那几天,风还是蛮多、蛮大的,包括我怕去拍建筑工地的时候,风都很大,每每在一个工地拍照,心里都涌起一份“小阴暗”,想拍一点风吹尘土的照片,可是我没有“得逞”,不是没有风,是没有尘土。
防噪音防尘土的建筑幕布还有另外的“担当”,就是防止施工现场有东西掉下来砸伤行人。前面说过了,日本有很多中小工地都身处闹市之中,是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条件让行人避开工地的。
这张照片是在公交车站附近,施工现场与车站牌只有一米的距离,一米的距离!一米的距离!!然而,一米又咋啦?行人悠闲自在,若无其事地在下面候车。
我是一个好奇的人,在一个工地看到一个竖着的反光镜,臭美的我凑上前去照照镜子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镜子是广角的,照出了我身后的施工现场照的全景,我转过头去看身后的施工现场,我看到的却是“半幅画”视角,那一刻我为日本施工工地的反光镜这么一个玩意表示深深的认可,大写的赞!随后看到的几个工地都有类似的反光镜。写文章的过程中,才知道日本的建筑工地要使用各种手段,防止在工地周围发生哪怕是概率极小的交通事故。包括行人和自行车的磕碰,都要防止是因为这里有个建筑工地而引起。
这是被我大大点赞的日本建筑工地上的“反光镜同学”,用它的小身板,维护着施工现场的安全秩序。
我说了,我不是专业人士,拍照也只是跟着自己的“无意识”尽可能多地取材。老金看我的素材照片之后,挑出了几张,让我研究其细节。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日本人的较真、细致,真是太魔性了,这种本能性的特质,在建筑业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都来开脑洞:图片中黄颜色的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能够看出来是海绵包装物,那么包装的目的是什么呢?开脑洞之前,我们先来涨点姿势,看看人家工地入口的告示牌写的啥。
翻译
孙薇
与该公寓无关人员禁止擅自入内
●想使用巴士亭的各位,请坐在花木从处,不要进入该设施内。
●物品贩卖,特别是严禁寄投小册子等行为。
●如果发现与上述行为无关的可疑人员。请与03()葛飾区警察通报。
阿斯科特公园新小岩管理合作社
因为是老金的布置的作业嘛,我把这张图片给许多朋友看,也包括建筑业内的朋友,不过,能知道这几个海绵包装的“妙用”的,少之又少,我最后还是在一篇介绍日本建筑工地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以下两张图来自“百家号/職长”白癜风治疗费用点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