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借款暗藏风险
很多人都有在手机软件上分期付款和借款的经历。手机网贷的确可以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其中也暗藏风险。
陷阱一:宣传低利率引诱用户开通贷款
很多手机借款软件在宣传时会以很低的利率引诱用户开通贷款功能,贷款成功后,用户却发现宣传广告上的“低利率”变成了高利息。还有一些手机借款软件在宣传时往往不会告知用户年化利率,而是用日息万三、日息万五这样的日化利率代替。更有甚者,干脆不会出现利率百分比,而是采用举例的方式,如一万元借一天利息仅两元,引诱用户贷款。
陷阱二: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前去借款
很多借款平台会给用户送“会员”。有的是在支付时给用户减免一些费用,有的则是以发现金红包为名,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一步步前去贷款。
陷阱三:平台借款审核门槛太宽松
诚信北京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审核快、放款快、利率低”为卖点。记者体验在某出行平台上尝试开通借款功能,发现审核环节十分宽松,给出的贷款额度高达十几万元。记者上传了身份信息,刷脸后平台几乎瞬间就完成了审核和额度测算。
据《北京晚报》的调查,记者在二十六个手机app软件中都做了借款审核,结果有十四个快速审核成功,开通了借款功能。这些手机软件APP给出的贷款额度平均都在两三万元,最低的一款有元,最多的一款直接给到了十万元额度,所有的平台贷款加起来足足有三十万元!
从积极角度来说,很多手机软件开通借款功能,能促进竞争,方便用户借款,缓解差钱压力,也能促进消费增长。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有诱导用户过度借款、过度消费之嫌,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会存在过度借贷的现象,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贷款陷阱,甚至导致“以贷养贷”。
焦点话题:多部门发文,规范大学生网贷监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论员白宇表示,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说明国家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产品的消费是高度重视的。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洼地效应。当监管缺失时,污水自然会横流到校园这片洼地当中来,所以多部门联合发文,正是要为校园这片洼地筑起堤坝,堵住“歪门”。
但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对于贷款产品依然存在需求。这就需要开“正门”,为大学生们提供正规、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服务。同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理财的知识水平。一方面,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贷款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也让确实有必要的贷款能够创造出更多的金融财富或人生价值。
银保监会整治人身险佣金虚假业务
随着保险公司营销员数量爆发式增长,现行佣金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营销体制粗放发展、佣金分配比例失衡、营销机制激励短期化,是行业“长险短做”、虚假业务、“退保套利”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前,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提供佣金制度有关材料的函》,全面启动人身险行业佣金制度调研工作。银保监会将结合此次调研情况,构建长效机制,研究修订相关制度,明确佣金制度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有法可依
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规范,指导督促企业平台落实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手段的使用加强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将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信用+大数据”助力金融精准扶微
当前多家银行正借力金融科技手段,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搭建并完善涵盖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大数据的服务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发挥数据科技的力量,加速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家级、省市级大数据平台的合作,合规打通政府管理和社会应用的数据壁垒,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来源,形成企业的精准画像。
最高法严惩制假售价、碰瓷等违法行为
对于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