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红迹:探访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这幢记载了众多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红色建筑。李大钊在北大红楼里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建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邓中夏等一批青年学子在北大红楼里汲取新营养,成为最早一批党员;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正是在红楼精神的滋养下,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引领中国走向解放,引领民族走向复兴。01顺着沙滩南巷往北走,小巷的尽头就是五四大街,这条街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而得名,北大红楼就在五四大街的北边。当年的莘莘学子和新潮教授,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是新思潮、新时尚、革命主义的代表。为了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日子,北大红楼正在提升改造。前些年,我曾来此参观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当时漫步红楼,听着脚下红漆木地板发出的响声,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北大,仿佛看到了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功勋的先辈们在这里活动的身影。李大钊和陈独秀在这里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正是他们,使这幢红楼积淀了多彩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她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永载史册。北大红楼
02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李金光曾这样谈及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渊源:“年7月,中共一大于上海召开,那是中国共产党的降生之地;确切地说,北大红楼则是她的孕育之地。”让我们先来了解北大红楼的历史。时光回到年8月,一座有着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大楼在当时名为“汉花园”的地方拔地而起。这座楼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工字形结构,墙体的主要部分均用红砖砌成,且用红瓦铺顶,故名“红楼”。大楼建成后,这里成为北京大学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这一年,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和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相继迁入红楼。如今的红楼中,已经复原了李大钊的办公室。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李金光介绍当年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
03红楼注定走上历史的舞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当时的北大红楼,迅速成为新思潮的中心,这里不仅有《每周评论》《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还有众多接受新思想的社团。李大钊(新华社图片)
五四运动后,社会革新思潮风起云涌,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一期,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05年3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当时名为“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在北大秘密成立,其主要活动是“搜集马氏学说的德、英、法、日、中文各种图书”,并加以编译和整理。值得一提的是,与李大钊私交甚笃的北大教授高一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文章里这样回忆,“五四前不到半年,守常(注:李大钊,字守常)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会……当时不用马克思的名字,而是用马尔克斯这个名字。因为‘马尔克斯’和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在语音上很接近,稀里糊涂的警察回去报告,上司一听研究马尔萨斯,认为这是研究人口论的,也就不来干涉了。”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得以迅速传播,而这一系列影响的最重要成果,便是为北京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通信相商,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年10月,在北大图书馆主任室,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经过一番调整后,同年底,北京共产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成员有邓中夏、张申府、张国焘、刘仁静、罗章龙、缪伯英、高君宇等人。
事实上,其中的很多党员,正是秘密状态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年11月17日,就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不久,《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了《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这标志着研究会的公开亮相。
在这篇启事中,除了介绍研究会的宗旨外,还公开了最初发起这个组织的19名进步学生。这19人中,至少有15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室主任王钧伟介绍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组织学习、翻译书籍、依托《新青年》的阵地办刊物、到工人中宣传新思想等。
年2月19日下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讲会,李大钊作了题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演讲,大大扩大了研究会的影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还开过一次为期两天的辩论会,主题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李大钊担任评判员。辩论结束时,李大钊手里拿着一张笔记大纲,开始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阐述“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辩论会后,研究会的成员增加到数十人,其影响力也由校内发展到校外。马克思主义就这样在全国逐渐传播开来。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学习强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