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ldquo知青文学rd

“知青文学”现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凡是描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生活经历的文学作品,诸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都属于知青文学的范畴。

知青文学作品的作者,大致包括两类人。一类是耳闻目睹过知青的生活经历的作家或记者;另一类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知青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后三个阶段。

一、文化大革命前

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落户,参加生产劳动,始于年。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反映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劳动场景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这一阶段可谓是“知青文学”的萌芽期。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军队的女儿》、《朝阳沟》、《边疆晓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年一代》、《军垦战歌》等。这些作品讴歌了知识青年上进、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使农村和边疆具有了神话般的魔力,不仅吸引了千百万青少年的注意力,还为崇尚英雄主义的青少年树立了追求目标。对后来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文化大革命中

从年开始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千余万城镇知识青年送到了农村、国营农牧场和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知识青年很快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不得不对前途和命运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和摸索,并由此产生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这一阶段可谓是“知青文学”的雏形期。

一类作品继承了文革前知青题材作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特征,肯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正确方向,渺视困难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讴歌知识青年的生活劳动场景,强调不讲任何条件地扎根农村、边疆干一辈子革命,以塑造勇于献身的英雄和平凡的劳动者形象为己任。这类作品,往往能够公开发表,以起到教育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代表作有《青春》、《理想之歌》、《分界线》、《广阔的路》、《“扎根园”里苹果红了》、《广阔天地有志人》、《和金鸡纳一块成长》、《土窑洞里的赤脚医生》、《新教师和她的聋哑学生》、《在这张考卷面前》等。但这些作品,大多因理想和正面说教的成分过多,与残酷的现实生活完全脱节,已经全然失去了文革前同类作品的神秘号召力和感染力,甚至引起人们的厌恶何反感。

另一类作品是所谓的地下知识青年文学作品。在各地的下乡知识青年中,都有一些人在秘密地写作,少数作品变成手抄本在知识青年中流传,多数则因生活命运的改变而夭折。秘密创作的作品,有小说、诗歌,也有散文。这些作品,大多数是知青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主要揭示上山下乡运动的阴暗面,以及对现实的悲观、失望甚至颓废的心理映射。

三、文化大革命后

文化大革命后,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开始,上山下乡运动走到了尽头,知青文学却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并在这一阶段“知青文学”步入了成熟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亲身经历,使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亦为知青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

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感情化为主要特征的知青题材作品。这类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态度,再现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劳动场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捕捉青春的气息和浪漫、潇洒的情调;作品往往回避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对错是非评价,着重于知青的精神回归和对知青生活的感情依恋。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文革期间公开发表的知青题材文学作品的转型,用淳朴的感情抒发取代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空洞渲染。

代表作有阿城的小说《棋王》,王仕陆、田子镒、周良宗三人合著的《红土地白月亮——重返知青河》,李海音的《杂毛狗牯》,梁晓声的《鹿心血》、《鸽哨》,以及北京晚报社的“人与动物”系列丛书中特别编辑的知青专辑《我和菊花青》(高立林主编,收录了篇知识青年的作品)等。主要展现的是在坎坷命运中挣扎的知识青年的精神寄托,从不同角度渲染了回归大自然的浪漫情调。

第二种类型是在“伤痕文学”盛行时发展起来的知青题材作品,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知青个人乃至群体所经历的磨难,换言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阴暗面的暴露;往往成为这类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调或者压抑、低沉,或者悲愤、凄凉,使读者为之震动。这类作品可以说是文革期间知青地下文学作品的发展,但在运动结束后经过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后产生的作品,远比文革时期的秘密作品深刻,覆盖面也宽得多。代表作有梁晓声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一系列知青题材作品,孔捷生的小说《大林莽》等。

第三种类型是以纪实和反思为主要特征的知青题材作品,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至今方兴未艾。以回忆和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幕幕场景,并加以今天的评判,既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材料,亦使一代知青对当年那场大规模的运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集体的参与,使纪实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作者和读者,亦使文学的触角伸进了许多过去没有涉猎的领域。在整理、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创作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代表作有“老鬼”的《血色黄昏》,乔雪竹的《郝依拉宝格达山的传说》,郭小东写出了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一九七九知青大逃亡》,邓贤的《中国知青梦》,以及由下乡知识青年集体编写的纪实性文学作品集《北大荒风云录》、内蒙古插队和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编辑的《草原启示录》、《绿色的浪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戈壁岁月——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师四团生活纪实》、李广平的《中国知青悲欢录》,余夫、汪卫华的《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

第四种类型可以称作后知青文学作品,这类作品或是将知青生活延伸到今天,叙述一个错误的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沉浮和悲欢离合;或是跨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局限,以共和国四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描述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学生、红卫兵(或黑崽子)、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各种类型的人物,一般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四部曲。是一种全景式的文学创作,使过去的知青生活与现在的大千世界融为一体,对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的影响和冲击力。代表作有张抗抗的《红罂粟》和《塔》,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地开

了》、蒋巍的《我问自己一千次》、肖复兴的《啊,老三届》、吴欢的《雪,白色的,红色的……》晓剑的《中国知青秘闻录》和《中国知青在海外》、郭小东的《青年流放者》、梁晓声的《年轮》、叶辛是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孽债》,肖复兴的《啊,老三届》、吴欢的《雪,白色的,红色的……》晓剑的《中国知青秘闻录》和《中国知青在海外》、郭小东的《青年流放者》、梁晓声的《年轮》、叶辛是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孽债》等知青小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3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