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年,北京电视台摄制并播放了15集纪录片《北京记忆》,反映北京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纪录片第二集里,就有不少司马小萌的镜头。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段上世纪80年代初她外出采访的画面。那些画面,来自当年北京广播学院一位学生用电影胶片拍摄的毕业作品,题目叫《女摄影记者司马小萌》。
画面中的司马小萌烫了大波浪卷发,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戴着手表,俨然是一个步履匆匆、努力追赶时代脚步的“潮女”。
这个“潮女”,在中国的新闻摄影界,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那时,她的摄影作品,几乎每天和京城百姓见面。司马小萌用镜头讲述北京的大情小事,记录首都的文明变迁。
司马小萌曾任北京晚报摄影部主任、家庭生活部主任。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从来没有放下过相机:自年中国晚报摄影学会成立至今,她一直担任会长职务,每年领着各地的摄影记者们采风拍片。并曾连续两届担任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在近四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司马小萌多次获全国好新闻奖、北京市好新闻奖、全国晚报好新闻奖。在北京晚报开辟了现场抓拍的图片专栏和图片专版:《十字街头》、《司马小萌驱车走京城》等,用大量精彩的新闻照片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人民记者的正义形象。年她撰写了《摄影指导》一书,被评为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她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过《摄影咨询》节目,历时近两年,向全国百姓普及摄影知识。她创办并主编了中国国内第一本男性刊物《男子汉》杂志。
司马小萌不仅有侠骨,还有柔情和智慧。从年开始,司马小萌兼任北京晚报《生活周刊》和《家庭周刊》主编。她创办了《萌姐支招》专栏,变身“知心姐姐”,为广大读者解决情感困惑,处理心理危机。共撰写四百多篇稿件,并于年和年先后结集出版了两本书。
三次“毛遂自荐”命运要靠自己争取毕业于北京中的司马小萌,是学霸。年秋,她以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二学期,系里分专业,有“新闻专业”和“新闻摄影专业”两种。司马小萌毛遂自荐要去学摄影。那可是全国大学中第一个新闻摄影专业。
传统印象里,搞摄影的都是人高马大、动作敏捷的男生。司马小萌明显“不达标”。但她有个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全能型的,能写文会拍照的记者。”
后来,司马小萌如愿进入了新闻摄影专业20人的名单中。20人中,只有3个女生。
“这是我第一次毛遂自荐成功。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几次机会,机会大多是自己争取来的。”司马小萌说。
大学毕业分到张家口时,听说当地报社缺摄影记者,“科班出身”的司马小萌,明显占有优势。于是,这个小姑娘第二次毛遂自荐。就这样,在同期毕业的同学中,率先做到了“专业对口”。
年底到年底,司马小萌在北京日报摄影部工作,并逐渐在社会上小有名气。年,北京晚报复刊。对这张从初二时就订阅的报纸,司马小萌“情有独钟”。于是又自告奋勇从日报跳到了晚报,成为复刊后的北京晚报唯一一名摄影记者。而这第三次毛遂自荐,让她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京城最早的“拍客”她不是只有幸运年,她刚到张家口日报当摄影记者。第一个任务:到马路边,拍摄张家口地区生产的第一辆卡车从这里经过。司马小萌早早守在路边,那个紧张啊。卡车一来,赶紧拍摄。然后冲到暗房。心中忐忑不安,不知有没有拍到。直到胶片在暗室的红灯中显现出影像,她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有影儿了!有影儿就成了!”这是司马小萌八十年代中为某杂志写的一篇回忆文章的标题。
在张家口日报当摄影记者的十个月里,司马小萌背着沉重的照相器材几乎跑遍了该地区的所有区县。她也因为不怕苦累,在年三八节获得报社表彰。司马小萌回忆:那时到村里采访没有交通工具,最好的待遇是坐在人家自行车后面,号称“自行车二等座”。
从那时开始,司马小萌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干,就要出色。她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拍下无数新闻照片,被人们称为“京城最早的拍客”、“中国扫街第一人”。她拍的《十字街头》系列照,开创了中国批评性新闻摄影报道的先河。她拍的那张一所小学破败教室的照片,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希望工程宣传图片……
年10月,司马小萌发起了一个现场抓拍摄影比赛,旨在向曾经盛行的新闻摄影摆布之风正式宣战。余名专业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参加,在京城反响很大。
司马小萌回忆往事,调侃说自己太幸运了:“运气好,挡都挡不住。”然而这背后辛酸,也只有她自己深知:“我从怀孩子开始,直到临生产的头一天,才请的假。回想起来自己都奇怪,我当时怎么那么能干啊?怎么那么能吃苦啊?”
新闻摄影首次使用多次曝光她的创新蕴藏着勇气与力量“八十年代初的我,血气方刚,特别喜欢琢磨在新闻摄影中玩点花样儿。先是尝试用鱼眼镜头拍摄新建的住宅群,用它度的视野表现建筑的宏大与宽广,以体现建设成果的丰硕。在对文艺片的处理上,司马小萌是最早尝试使用多次曝光技法拍照的摄影记者。
重复曝光,也称作“多次曝光”。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两次以上的曝光。“那时候拍文艺演出,摄影记者享受特别优待:坐第一排。在一大排记者中就数我忙。因为别人按一次快门,我得按好几次。”司马小萌笑着回忆往事。她还是感谢当时的总编,竟然如此宽容她“玩”新花样,允许她拍的那些“三头六臂”见报。年,在首届全国晚报摄影记者作品联展中,她的一组《多次曝光的魅力》获得了金奖。年,她采用二次曝光手法拍摄的新闻图片——《神秘的法国电子合成器演奏家雅尔》,被收入中国摄影四十年精品集,成为“八十年代中国摄影界改革开放的代表性佳作之一”。
推广摄影培养新人拍照片出杂志弄 司马小萌不仅自己以摄影为职业,她希望更多普通人能够拿起相机,增加艺术品位,丰富文化生活,于是她成为推广摄影的领跑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她在北京晚报上组织摄影比赛,每年不断。九十年代初,她创办摄影专刊“好望角”,不断推出新人。司马小萌不仅为北京摄影发烧友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她的“徒弟”也是遍布大江南北。她在电视台为许多初学摄影的年轻人启蒙,年推出了《摄影指导》一书。新华社一位著名摄影记者经常调侃说:“司马老师,我可是听您的摄影课长大的!”
如今司马小萌早已退休,仍热衷于摄影的推广。自年中国晚报摄影学会成立以来,她一直被大家推举为会长。学会成员也从初创时的30多家发展到了如今的多家,也逐渐成为全国日报、晚报、都市报摄影记者和广大摄影爱好者共同参与的公益平台,成为新闻摄影界一面旗帜。31年间,几乎每年都要组织大家进行摄影采风,交流经验,理论研讨。她还带领一名志愿者,建立并亲自操作学会的 司马小萌一直努力实践着做“全能型”人才的初衷。从去年12月起,她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开始了《萌姐支招》扩大版的写作。以她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文风,让一批老读者兴奋地惊呼:“司马小萌又回来了!”
—END—精选文章
大型电视文艺纪录片《文化记忆》在坚持中获得荣誉第三季即将开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有了新员工:机器人来了
向经典致敬!总导演张绍林披露21年前《水浒传》珍贵视频
凉山救火英雄代晋恺发给BTV新闻记者的最后一条消息
医者仁心——医院副院长心血管专家周玉杰(上)
医者仁心——医院副院长心血管专家周玉杰(中)
监制:张震
编辑:戴武康宁
摄影:孙贺田
调图:丁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