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452.html
作者近日在雄安新区永华供图
“贪得无厌“,无疑当属贬义词,常常用来形容人在名利或物质利益等方面贪婪到无法满足的程度。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文是:“贪婪无厌,忿类无期”。《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曾写道:“凤姐本是贪得无厌的人”。但事物是具有多样性的,一些成语在不同情境下,也会有多种解释和含义。在许多人看来,人在物质生活上确实应有知足常乐的素养,但在对学识与事业的追求上,似乎应该有点“贪得无厌”的精神。而且,非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到达光辉的顶点和成功的彼岸。说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名言的孔子,不就是因为具有学习上不觉得满足,教人上不知道疲倦的精神,才做到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留下了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文化、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那么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代伟人毛泽东历来主张在本领提高上要有“恐慌感”,他曾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这里的“不自满”,就是“贪得无厌”的意思。厌倦的情绪,本身就是自满自负的表现,是获取学识、事业进步的大敌。正是有了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毛泽东和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建设中学习建设,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做人做事、求知求实上,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树立起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典范。作者摄影作品《求索》说到这种“贪得无厌”的精神,我常常很自然地想到我国学术界三位资深学者。一位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他一生沉醉于研究《红楼梦》,被誉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暮年的周汝昌双目几近失明,仅剩下听力,但直至年5月逝世,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研究。他曾说:“我一点儿也不想休息,我不是说90多岁了就该自由地过了,我要利用这点儿可能的时间和精力,把每天不断思考的新问题、新见解铺到纸上,不铺到纸上,我自个也就忘了,不写会让我觉得研究了60年的损失,现在的写作是抢救性的,每天几百字也写,一千字也写,我这个人就是这么贪得无厌。”先前,在右眼仅有0.01视力的情况下,他每天趴在一张旧的简易方桌上,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纸上,那些纸片上的凌乱字迹,有的还是一个字叠着另一个字,只有他女儿能勉强辨认出来。到后来,他就完全不能写了,便整日苦思冥想地思考着打出腹稿,而后口述,让三个女儿轮流值班记录。就在95岁临终之前,他口述的姊妹篇《红楼新境》、《寿芹新稿》相继出版了。一位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85岁那年他到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馆工地上视察时,突发脑梗一头栽倒在地上。当时许多人都以为吴老的工作至此就画上了句号,医生也判断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了。但没想到的是病痛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激发出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康复治疗期间,他的半边身子完全不能动了,别人为了康复练四个小时,他练八个小时。很多小伙子都坚持不住的训练科目,吴老全都努力坚持下来。他告诉自己:“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我不但要站起来,还要恢复到能写字、能绘画。”功夫不负有心人。出院那天,医院一幅亲笔写就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是给康复课程交出的最好答卷,也给建筑界和医疗界都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出院后,吴良镛仍然闲不住,思维的活跃程度甚至超过年轻人,几乎每天都有新想法、好创意迸发出来,他的枕边总放着本子和笔,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本子记下新想到的问题,而且忙起来就一点也不顾及身体。他说:“年纪大了,记性差了,只要想到就必须马上记下来,否则很可能忘记,就错过了。”作者绘画作品《黄山印象》还有一位是南开大学年逾百岁才过世的经济学家杨敬年教授,他在妻子突发脑溢血终身瘫痪、独子因病去世,人生不幸接二连三袭来的情况下,仍怀着“欲为国家兴教育,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心愿,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进入古稀之年后创造了10项重要成果,除去译作,他70岁以后撰写的论著超过了万字。90岁时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论》,93岁时出版了译作《国富论》,当时他每天工作8小时,用了11个月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后又陆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而且一字一句都是用手写。百岁时他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生前,他的学生们送给他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生命从百岁开始”。从某种角度看,三位资深学者不约而同,都有一颗“贪得无厌”的心,对所研究的学问、所从事的工作,都持永不满足的态度。这就告诫人们,学习知识要有进取心,干事业要有激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行;恒心和毅力,是攀登知识和事业高峰的动力源。三位学者,皆为大师。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都是舍得吃大苦、流大汗的人,都是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的人,都是执著坚韧、善于坚守的人。其实,纵观古往今来那些学有所成的大家,也多是在艰苦、贫困的境况下如饥似渴地刻苦钻研、发奋努力而有所成就的。还是说孔子,当初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仕途也不顺利,回到鲁国后专心从事教育,终究成为流芳百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出身比孔子更为穷苦,曾经被人称为“贱人”,裂裳裹足步行10天10夜;庄子穿着补丁布衣,破烂鞋子,曾穷困到向人借粟的地步;东汉大思想家王充,出身“细族孤门”,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店,借阅书店所卖书籍,暗自记忆;唐代诗人杜甫、文人柳宗元都是在遭贬斥和穷困的境况下写出传世之作的。再看看我国那些做出卓越贡献的大科学家,也没有哪一个是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的,多是为了科学研究到了“贪得无厌”的程度。华罗庚年轻时因迷恋数学,竟在做生意时,把自己算术运算的结果当作找给顾客的零钱数儿;陈景润满脑子都是研究计算数据,走路时经常撞到电线杆上;钱学森早年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环境,甘愿到祖国西北大漠与实验人员一起喝冷水、啃干粮……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这种不满足、不懈怠、不停步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是会有起色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缺少这样的执著和坚守。一种情况是,不少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学习知识浅尝辄止,对待工作缺少全身心投入,也有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见异思迁,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到头来往往忙忙碌碌,一事无成。另一种情况是,一些稍稍上了年纪的人,总觉得身体和精力状况大不如前,考虑如何保养身体、颐养天年的事儿明显得多了,学习工作的钻劲儿、韧劲儿不足了,有时还会产生一种即将淡出盛年的失落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三观”出了问题,追求的目标发生偏移,把名利地位和金钱物质看得过重,有的甚至到了贪得无厌的程度,到头来摔跟头、跌跤子。这些年在这方面出问题的教训太多了。应该看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名利地位和物质利益上贪得无厌的人,学识和事业追求上就很难静下心来,也就无法在这些方面做到“贪得无厌了”。大概这也是一种辩证法。要想真正在学识和事业上有所成就,首要的是要跳出个人名利地位的小圈子,有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境界,视野要开阔,胸襟要开阔,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就是注重修身养性,用力修饰所拥有职业必备的道德,培养弥坚的意志和信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对待事业和工作,力求做一个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就是不左顾右盼,尤其要珍惜当下,既不沉醉昨日已有的成绩,又不幻想明朝会从天上掉馅饼;既不为时间匆匆逝去而徒生悲伤,也不白白让拥有的时光从身边悄悄溜走。以“百美勤为先,万丑懒为首”来自勉,扎扎实实地抓住每一个今天,不教一日闲过。如是,必定会拥有一个充实、有益,快乐、幸福的人生。.7.30夜于北京知行斋(刊载年8月2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知味副刊责编张逸良)我的卧虎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