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那些在北京晚报跑腿的日子

一次次在找路中摸索门道

“北京拉响暴雨橙色预警”,“地铁公交航班全部受阻”……年7月20日,我实习的第20天,北京迎来了今年的最强降雨。那天,我被派去参加一个活动,早上8点钟集合。考虑到早高峰会堵车,我提前了许多出门,7点10分就出了地铁口,百度地图显示距离目的地只有几百米,预计十余分钟就能到达。但我没想到,跟着地图走了将近20分钟,总在目的地周围绕圈,却怎么也找不对地方。

雨越下越大,我向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问路,有的人说不清楚,有的人则说不在附近。当时我就慌了,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想到报社老师让我不要迟到的反复叮嘱,我更是急得快哭出来了。用“滴滴打车”叫车也迟迟没有人接,无奈我只好打电话向活动方负责人求助,在她的指引下到达目的地。

对于初来乍到的实习生来说,找路是必备技能之一,实习的两个月,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在路上。经历过几次像以上那种惊险后,我总结了一点经验:首先,不可过分依赖导航;结合同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百度或者高德地图没有及时更新,一些地址转移了,可导航还是为你提供原来的路线,我们就这样吃了亏;还有的时候,目的地明明很近,导航偏偏指引你绕一大圈。

其次,“您好、请问、谢谢”挂嘴边,问路得问三个人以上;北京是一个非常讲礼仪的城市,通常以“您”称呼人,所以问路也要非常讲究礼貌,时刻将“您好、请问、谢谢”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也许别人更加愿意给你指路。但为了保险,我们要多问几个人,避免走冤枉路,当然我们可以多选择路边的商铺问路,他们对附近更加熟悉。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查清楚目的地附近的大型建筑,以备不时之需。记得有一次,我问一路人棉花胡同怎么走,他反问我附近有什么建筑吗?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清楚地指出每一个小地址,但都会知道较大型的建筑,所以问路也是需要技巧的。???

林家怡(左)、陈圳在《北京晚报》。(陈圳提供)

跑现场离不开事先准备

实习前,总以为现场描写就是去下现场,把看到的都写下来就行,鲜少事前查资料,做准备,因此第一次帮报社老师跑腿,便露馅了。

记得那次跑的现场是宜家,当时宜家的抽屉柜因倾倒导致儿童死亡,而宜家却实施双重标准:仅宣布召回其他国家的抽屉柜,中国地区仍然正常销售。当时实习指导老师千叮万嘱我要多留意现场细节,但因为没有事先查好相关资料,自己那个时候还不太懂某些细节意义何在,也因此没把该写的重点写进去。

把稿子发给老师后,老师又问了我几个问题。一一回答后老师告诉我,有些问题去问人是问不出真实答案的,这个时候要学会看,学会观察,细节才是最能反映对方态度立场的。

老师给我举了几个例子,比方说去到宜家现场,那些抽屉柜都放在哪些位置?是显眼的地方,还是不起眼的角落?都有哪些牌子的抽屉柜?这些抽屉柜有优惠活动吗?现场有没有贴什么警示?买或看抽屉柜的人多吗?有没有人知道宜家“杀人抽屉柜”的事儿?店员忙不忙……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宜家的现状如何,他们的立场又是怎样的。

之后,宜家迫于舆论压力,第二天宣布召回中国地区的抽屉柜。老师便让我又去了一趟,看看是否还在销售。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教训,在出发前先上网了解此次宣布召回的都有哪些抽屉柜,到了现场后一个个核对,拍照,记下价格。问清楚所需要的信息后,又在那里待了一个小时,观察现场人流情况。回去写好稿子后,发给老师,老师说不错,已经摸着些门道了。

隔天见报时发现相比起第一篇,第二篇中自己写的大部分都被保留下来,而且语言表达没有太大改动。这让我很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之后跑现场,都会事前查好资料,和老师多沟通,确定需要的信息,时间允许的话,会尽量多跑几个现场,留意现场细节。同时,也慢慢学会提问时以小见大,把问题往小处提,不再提那些大而空,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了。

文字|林家怡陈圳

图片|陈圳

编辑|谢子玄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投稿:stujschool

outlook.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1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