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新时代文学研究会免费订阅
帅瑜,从年后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散文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湖北日报》《襄阳日报》等;有短篇小说获“中国小说奖”。年出版15万字的长篇小说《无约之爱》,年出版36万字的散文集《生活的回望》;年出版49万字的《古诗古文说谷城》。现为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油匠保叔
⊙帅瑜
上个世纪从五十年代起,在我们谷城几乎个个生产大队都开有油坊。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油坊是干什么的吧?油坊就是榨油的(我老家人不叫榨油叫“打油”),一年四季,不是打芝麻油(芝麻油在我老家又叫香油)就是打桐籽油,或是打木梓油。打的香油分给了社员们吃,而桐油、木梓油就卖给了国家。那时候条件落后,还没有加工这些油料的机械,全靠人工打油。
在我老家苏区、月亮畈那一带,一些地方本来没有地名,就因为在那儿开了个油坊,那个地方就有了地名如“鲁家油坊”、“温坪油坊”、“月亮畈油坊”等等,还有我老家门前头的小地名就叫“油坊门上”(曾在那儿开过油坊)。其实,“鲁家油坊”并不是鲁家私人开的,而是鲁姓人家在那儿住,大队就在那儿开了一个油坊,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这样叫开了。
在大集体年代,一切都是归公家所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切权力归农会”一样,为社员吃油开设的油坊也不例外全是集体的。我们苏区大队就在大队会计室处开有一个油坊,常年累月地打着油。我本家的一个叔叫帅立保,他一直在油坊里干着。年,我父亲辞去小队队长职务后也到了油坊。我本家哥哥帅启龙等也曾在油坊当过油匠。
在我们山区,哪儿有油坊,哪儿就成了大队干部、社员们常去的地方,那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活动的中心。
那时,我们最喜欢到油坊去玩。小娃子到油坊去玩,虽然不是有意行为,但却是自然而然地就去了。在油坊玩能混到芝麻饼吃,还能吃到炒得香喷喷的芝麻;那儿人多,又热闹。当然,有时也会挨到油匠们的吵,说我们小娃子绊事,甚至还把我们轰了出来。
帅立保我一直喊“保叔”,在油坊打油的时间最长,社员们都说他是个老油匠。他是共产党员,为人正派,忠实可靠,一心为公,待人热情。尤其是他秉公无私,爱集体胜过爱自己家,不管是有人也好,还是他一个人值守油坊也好,就是他深更半夜回家,也从不把油坊的芝麻拿走一粒,也从不把油带走一吊,从未有人说过他的手脚子不干净,社员们对他那是绝对地放心,这硬是他在油坊几十年里形成的口碑,干部和社员们都很喜欢他,也很尊重他。
然而,我却怕他。他本身是我的长辈,他要是吵我,我自然是不能犟的;他平时又严肃,两只眼睛又大,瞪起来是圆的,我们小娃子害怕;可他又很喜欢我,总是亲切地叫我“蚂蚱”、“蚂蚱”(“蚂蚱”是我的外号),给我芝麻饼吃,给我抓炒的芝麻吃,当然是不能多吃。
那时,我们小娃子没有啥零食吃,到油坊能混到一小块芝麻饼吃,那就喜欢的不得了了,那是一种享受。芝麻饼香,里面还有不少芝麻粒,很好吃。可它太硬,我就用嘴啃,啃不动就用石头砸着吃。有时,油坊正在炒芝麻,保叔就给我抓一把炒熟的芝麻。刚从锅里抓出来的芝麻,我的小手烫的不得了,只好撩起衣襟兜着跑到外面去慢慢地吃。
一个油坊,至少要有3人以上,有的还是5人。打油是个技术活,一般是不能随便换人的。我就生活在油坊附近,我对打油这一套技术和工艺也就了如指掌。
打油之前,保叔们要把芝麻炒熟。油坊里有好几口大灶,锅是斜着放的,里高外低,便于炒动。用柴禾或是柈子柴把锅烧得冒青烟时,保叔们就把芝麻倒进锅里不断地翻耖。炒铲是用一块大木板做的,一根绳子吊着木铲把子,人只捉住铲把子上下耖动就行了,这样人就轻省些。一大撮箕芝麻在锅里翻炒,不一会儿就炸着响了,待炒到芝麻粒发黄时就赶紧扒出来再炒下一锅。
炒芝麻绝对是个技术活,扒离锅早了芝麻没炒熟打不出油来;扒晚了芝麻就炒糊了,打出来的油就有苦尾子。因此炒芝麻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否则功亏一篑。
芝麻炒好后,就要立即倒在石碾盘上用石碾磨碎。石碾是个大圆盘,中间安有一根碾柱,碾石就套在碾盘中央,牛拽着碾石围着碾盘转圈,一直把芝麻碾成细末为止。那牛拽着碾石不紧不慢无休止地沿着碾道走着,石碾的木头轴心就在一圈一圈的转动中发出均匀的咿咿呀呀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来自时间深处的天簌,仿佛是在这寂静的山坳里唱着的一首绵延不绝的老调。牛有时要是走慢了,油匠就吼一嗓子,吆喝着它走快些。
碾过的芝麻还要放进笼里蒸汽加热,其目的是为了芝麻好出油。在大蒸锅里铺上一层油布,就把碾碎的芝麻倒在油布上蒸。蒸笼一层一层地朝上码。蒸热透了的芝麻就会是软的,打油时就容易出油,打油的油匠就能轻省点。
芝麻蒸好后就开始包箍,保叔们要把已用得锃光发亮的铁环似的铁箍叠着放好,里面铺上用龙须草搓成的密巴巴的草绳用于包芝麻,把蒸好的芝麻倒在里面,保叔就爬上去手扯着头顶上吊着的一根粗麻绳用双脚不停地踩,一直把整个一层芝麻踩得又紧又平又实才行。有时是十层,也有七八层的,数量不等。当他们把这些油饼踩好,双脚都被热气烫红了,累得头上冒着热汗(要是在寒冬腊月,保叔们身上穿着衬衫,头上还冒着热气)。就这样,保叔们踩一层箍一层,一直箍完为止。
这些工序全部做完之后,油匠们就把芝麻饼滚进枪膛似的榨油木槽内,就正式开始捶楔打油了。
捶楔,是油坊中最重的体力活。捶楔是用一种小鼓似的铁锤拼了老命般地硬捶下去的,那铁锤分三种,分别为50斤重的、斤重的和斤以上重的。我曾试举过这些铁锤,就是最轻的,我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也举不动。正因为此活太重,我父亲在油坊当油匠时保叔总是给予关照,从不让我父亲举锤打油。我父亲比保叔进油坊的时间晚,他的身子骨又弱,事实上他也举不动那些死铁锤。
在我的印象中,举铁锤打油的都是保叔和启龙哥。保叔是老油匠,启龙哥是棒小伙子。那时,我时常在油坊玩,每每看到保叔打着赤膊,当他将要用力把重重的大铁锤举起时,一双有力的大手一前一后死死地攥着油锤把子,一双胳膊上的血管都鼓胀得筋暴暴神的,伴随着他那声打油的号子,那个50斤或是百斤重的铁锤已被他举过了头顶。我看到保叔那古铜色的胸脯上,一根根胸肋骨都被五脏六腑中鼓足的劲或迸发出来的力鼓凸着。那重重的铁锤被保叔举在头顶上却迟迟地不放下来,他那声号子由轻到重、由近及远……那要命般的、粗犷的腔调拐着弯儿,给人以悠长、远古、哀惋之感,仿佛是油匠们在向无语的苍天哭喊着自己的辛酸与无助!那哀婉的号子直逼得我心酸得情不自禁地要流出眼泪。我常常想:“天底下为什么竟有这样囚徒般的农活?这又是哪个发明的?”当那声号子久久地回荡在七里沟上空几乎没有了声音的时候,保叔却突然把那重重的铁锤捶在了戴有铁箍的捶楔上,这时“咚——”的一声震得油坊周围的山都响,也把大地震得一颤。有一次,我在看保叔打油,他在捶了一锤后瞪着他那双铜铃般的眼睛笑着对我说:“狗儿的瞅啥子?你以为这油是好吃的?这香油好吃吧,你狗儿的给老子记住,凡是好东西,都是辛苦来的(保叔是我的长辈,他虽然在骂我,可那不是真骂)。”
保叔们就这样一锤一锤地捶着,炖盆口粗的捶楔一块一块地不断地添加,他们吼出的号子声也是此起彼伏,直到把这一槽油饼上的油榨干捶尽为止。我看到芝麻油顺着油槽挤挤神地流进了油池里,金黄,清澈,喷香,仿佛是溶化的黄金一般!尤其是那个香啊,随着风在空气中飘荡着。哪儿开有油坊,哪儿老远就能闻到香喷喷的油香。每当打芝麻油时,隔里把路都能闻到。那种香,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直钻人的鼻孔。那种香,是一幽一幽的,是温润的,是绵厚的,闻之就是一种享受。
一榨油打完,保叔就像大病了一场那样瘫坐在油腻腻黑黝黝的破椅子上,也不说话,只顾自个喘息着,抽着烟……可是,一夜之后的第二天,他又像一头雄狮一样出现在大队油坊里,午后又从那油坊里传出他那绵延不绝的一声一声的打油号子。
启龙哥打油时吆喝的号子声,也和保叔吆喝的是一样的苍凉得让我无比心酸,就像是从远古的时空飘来的一般……
油匠们常年累月都是每天中晚两顿吃在油坊,对香油已没有什么兴趣了,而我们这些不是油坊的人,对能吃点香油却是非常稀罕的。
每到冬月,大队的文艺宣传队就集中在会计室为春节排练文艺节目。为了能排练好节目,我们就带着萝卜白菜一天两顿吃在会计室。我们炒菜时总是找保叔给我们打香油,每次都想让他给我们多打些。那时,社员们在自己家里哪能吃到什么香油?我们在这里也就有寻着保叔多吃些香油的“私心”。精明过人的保叔,哪能看不破我们心里藏匿的“秘密”?每次在给我们打油时本来就不少,可我们还是想多要一些。
有一次,我端着一个大斗碗到油坊打了一碗,正端着油心里暗喜着准备出门时却碰上保叔进来。他一看当即就吵了起来:“狗儿的,这是集体的油啥,你就这样吃?快给老子倒点下来!”我只好又折转去把斗碗的油倒了一些下去,这才灰溜溜地出了油坊。
我自小在苏区长大,保叔就一直对我这个侄儿十分喜爱。每年春节我都和他的儿子帅启顺滚在一起玩,有时就在保叔家一玩一两天,烤着花栎树火,打着扑克牌,又是吃又是住,保叔都从没嫌弃。有时还在启升、启贵哥家吃饭。即使在一年四季中的平时,保叔对我也是喜鼻子笑眼的。这次,为我随意吃集体的油而发了脾气,可见他对集体财产的深爱——哪怕是半碗香油那也是不能容忍的。
那时,我已在大队参加节目表演了,按说年龄也不小了,可在当时却还不能理解保叔的心,当然我也没有怄他的气。直到我长大了,走向社会了,才回想到保叔为了集体而如严父一般地训斥是对的。对集体,保叔眼里是容不得一粒沙子!
谁知,就在土地分到户后,老家的大队改成了村,油坊也瘫痪了,保叔也离开了赖以生存的集体油坊,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从此再也听不到这位普通的油匠、也是一位普通的老党员那高亢、悠长而又充满沧桑的打油号子声了。保叔从青丝到白发,把自己的青壮年时代全都交给了大队油坊,交给了集体,老家的人们至今都还在念叨他。
没几年的光景,当年红红火火的油坊就房倒屋塌了,成为一片废墟,变成庄稼地了。
老家的山乡油坊早已无影无踪了,唯有记忆中的炒芝麻的袅袅炊烟还维系着我满腔的乡愁。
END推荐阅读
夫妻四季歌
爱心密码
著名作家晓苏对年高考作文题做出十大猜想
泥巴童年
拐角处的偶遇
覃裁缝和谭裁缝
由五月出发
清明抒怀
绿锈
回忆一双绣花鞋
雾访蔡阳古城
弹花匠
雾访蔡阳古城
小满
山妹你好
我们的隐私
看稀奇
●关于我们
《新时代文学》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沈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1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