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故事火灾后的第一声问候,绵延半个

本报纪念创刊60周年征文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大量读者来电、来函,讲述自己与晚报之间的那些故事。这些事情或大或小,但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段难解的情缘,也彰显了《北京晚报》的民生情怀。

张兴华晚报给了我温情问候

家住豆瓣胡同、今年67岁的张兴华先生爱看晚报,每当回忆起年春节正月初一的那场“事故”,他一直心存感念。

年1月23日,那天是大年初一。零点刚过,因为有人燃放烟花导致张兴华家隔壁的室发生火灾,室主并不在家。寒夜中北风凄厉,浓烟滚滚。住在室的张兴华一家迅速关门逃生。待火被扑灭后,一家人返回家中,却发现自家的两道防盗门都被破拆了,残门大敞,窗户大开,地板被水浸泡。

面对一屋子的残局,张兴华惊呆了:“怎么我家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个年可怎么过啊!”消防部门解释了破拆原因,因为当时有人称还有人被困,浓烈的烟雾中,消防员出于安全考虑,对进行破拆。

原因不难理解,但让一家人深感无奈的是,火灾原因的鉴定要初五才能进行。按照相关规定,损失应在火灾原因认定责任划分之后再进行赔偿,一家人的春节可怎么办?

张兴华说,新春佳节逢此衍生之灾,万般无奈下他最先拨通了,被告知最好的方式是走法律途径。之后,他又将电话打进了某电台新闻热线,谁知记者们都放假了。

“初一晚上,我打开订阅的《北京晚报》,就把电话打了过去。一位女接线员仔细倾听了我们遇到的困境,她说,您岁数不小了,别着急也别生气,春节遇到这事搁谁谁都别扭。我们记录下来,会派记者和您联系。”

张兴华说,这些话语犹如一股热流,在那个冰冷的夜晚给了他们全家春天般的温暖,遇灾后第一声温情问候来自北京晚报!他家的遭遇在大年初二见报,这篇报道为此后顺利换装两道门起了很大作用。

“人在危难的时候,一句安慰的话语让人铭记!”张兴华说,《北京晚报》敢于反映读者的呼声,值得尊敬和钦佩。晚报不愧是读者们信任的媒体。

崔树义绵延半个世纪的交往

“我和晚报之间的故事最早能够追溯到50多年前,年9月我的一篇小文得以在《北京晚报》上发表,那篇文章开启了我与晚报之间绵延50余年的情谊。”

崔树义老人与晚报的联系始于晚报创刊初期,所以老人珍存与晚报有关的记忆也尤为丰富。自晚报纪念创刊60周年征稿启事以来,老人便陆续将家中各处的陈帙旧札盘点、归类,几十年间与晚报来往的信件、历年的剪报收藏陆续被一一梳理出来,更是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与崔老先生一见面,老人便拉着记者来到了放有信件和藏报的屋内,拿起数封早已泛黄的信笺分享起了自己和晚报间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每当我给晚报投稿后每每总能收到编辑们的亲笔回信。信上字迹工整娟秀,每一句热情的鼓励与指教读起来都让我倍感亲切。信尾‘握手’二字的祝安语,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编辑老师对每位读者、作者的尊重与呵护。”

从晚报复刊至今老人一直在订阅晚报,而多年的阅读使他养成了读报、剪报、贴报、集报、用报的习惯。“晚报各大时间节点的特刊、专辑,‘五色土’副刊都是我积累收藏的对象,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同时也成为我学习中华文化、北京城市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晚报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我和老伴去日本与两个儿子团聚,送给他们的‘大礼’除了两幅自书的《滕王阁序》小楷书法,便是我从晚报上精选的近百篇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变迁相关的贴报。而儿子们对我们这项‘赠礼’也是大加赞赏,觉得身处海外还能读到家乡的报纸格外亲切温暖。”

正值晚报创刊60周年,崔老特地赋诗一首表达了对晚报甲子华诞的祝忱:

喜贺晚报甲子庆,

遥忆故梦初识日。

赋唱歌吟有时尽,

此情绵绵无绝期。

晚报一甲子等您讲故事

24小时征集、

电子邮箱:wanbaorxian

vip.sina.







































白癜风能否彻底治愈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10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