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
鲍勃·迪伦(BobDylan,年5月24日-)
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RobertAllenZimmerman)
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迪伦是丈量中国与世界距离的符号之前很多人等迪伦过来等待的过程很纠结可是当他真的来了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为什么非要等鲍勃迪伦?因为他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是众多乐迷没法绕过的部分《答案在风中飘》是半个世纪前的歌在当时这是一首反叛歌曲可在今天听起来却很励志世界已经变了很多虽然之前很多中国年轻人在学英语时听过他但后来才知道这是鲍勃·迪伦唱的这次演唱会是一次补课补中国过去落在世界后面的那些课只有补了这堂课中国文化才可以继续向前中国也才可能真正跟上世界的脚步---白岩松背景:
年4月6日晚上,这块“摇滚活化石”就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现场,接受了上万名观众的顶礼膜拜。
和老鹰演出现场一样,崔健、何勇、张楚、岳敏君、刘晓东等人端坐在现场,无论是否真的对鲍勃·迪伦了解喜爱,北京的文艺中青年们还是一股脑地冲向了演出现场。
加上生活在北京的外国友人,现场的坐席满满匝匝,直到演出开始半小时,场外的黄牛党依然不肯降低手中的票价。
也许老人家的名气实在太大了,那些只听过、甚至根本没有听过《答案在空中飘》的“文艺青年”都要凑这个热闹。
也许媒体炒作的实在太热闹了,当谢东第N次吸毒的八卦事件发生的同时,京城媒体不约而同选择了将版面重点预留给鲍勃·迪伦先生——《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对读者恶补鲍勃·迪伦常识,王小峰主笔的《三联生活周刊》更是破天荒地用老鲍的头像做了封面,印象中“三联”前两次用“娱乐”人物做封面是马三立、郭德纲,一位是相声泰斗,一位是通俗名人。
终于听到而不仅仅是读到迪伦,要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通过英语教材有声读物听到那首被翻译为《答案在空中飘扬》的《Blowin’intheWind》。
迪伦在中国的最初乃至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这首他二十五岁之后就差不多不再唱的成名作普及了英语,并且普及了这个后来臭了满大街的中译句式——直到前些年中国著名摇滚人汪半壁还把专辑命名为《信仰在空中飘扬》。
迪伦真正较为全面的传播要等到打口时代来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部摇滚史突然在中国年轻人面前决堤,但是市面上的迪伦绝大部分是他八十年代的专辑,那是他质量比较差的。
来到网络时代的来临,当年轻人可以轻易在网络上听到这个美国老头几十年前的成名曲时,迪伦真正为中国的年轻人所了解。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这首歌,可能都来自于电影《阿甘正传》吧。那个连路都走不好的男孩,蜕变成一个美国的时代英雄。这首歌伴着这个故事,在世间流转,鼓舞人心。《LikeARollingStone》是“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经典首单曲排名首位的作品。
实际上,这首歌最后也超越了歌曲的意义,无论对于现代摇滚乐的发展,还是西方整整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BobDylan高唱的这句“LikeARollingStone”也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自传小说《在路上》(OnTheRoad)的书名一样,成为那个时代嬉皮士们的精神语录和生活指南。
《KnockinonHeavensDoor》选自BobDylan在年发行的双唱片专辑《BeforetheFlood》,不仅是BobDylan上世纪七十年代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被翻唱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而八十年代的GunsN’Roses的演绎,更一度让这首作品成为金属殿堂的经典神作之一。
对于美国人而言,六十年代是场革命,六十年代后期,或是整个六十年代,世界上没有一块角落是平静的。
迪伦就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他的音乐。
他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吸引了很多人,还让人们觉得他唱出了他们的所感所想。虽然他的歌并未说明,但每一个听的人似乎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当他认真地质问“要多久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时,他指的是种族不平等;当他唱道“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他们才会被禁止?”他指的是反对越战。
他的音乐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分析,或是否能煽动人们起来行动,而是他抓到了那个时代空气中微微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许多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困惑。
迪伦永远是个“非主流”的人,他对主流文化永远警惕,特立独行。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一场纪念美国人权运动的音乐会,也邀请鲍勃?迪伦来献唱《时代变了》。
不过,鲍勃?迪伦依然很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和总统夫妇媒体拍照环节都丝毫不感兴趣。
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的握手和迪伦离开时报以的一个笑容。“如果他做些别的,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奥巴马很买“非主流迪伦”的账,是他的忠实“粉丝”。
除了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十分欣赏迪伦。
年,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为他颁发表演艺术奖典礼时,克林顿任命其为肯尼迪中心荣誉会员,并称赞迪伦作出“激发国家良心的贡献”。
《大西洋月刊》曾采访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恩(SeanWilentz),他认为迪伦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曲作者,而在美国文化中,作曲一直是主要的推动力和组成部分。
他说,“没有一个人能定义一种文化,不过迪伦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我想不止是对我这代人,他完全改变了文化的语调。
比如说,鲍勃·迪伦几乎单枪匹马干掉了“锡锅街”——这种传统的发行、制作和录制音乐的手段,结果我们目前的音乐全是因为他而改变了。这并不是说人们都要像他那样写歌唱歌,而是迪伦之前的“锡锅街”表演方式再也不会存在了。
二十岁的鲍勃·迪伦便有一把老年人的嗓子,沙哑老成,他在脖子上驾着自己标志性的布鲁斯口琴,就这样改写了美国音乐史。
眉头紧蹙、破锣嗓子、布鲁斯口琴……他变化无常、特立独行、复杂难解,这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进而改变了文化的语调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三分钱,一首歌青岛白癜风医院白颠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