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阅伴的态度,仅仅为我们思考提供参考,
建议设立“家庭教育日”、建议为家庭教育立法、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及婚前培训……两会期间,有多名代表、委员谈到了“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所谓“家庭教育”,并非仅仅是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包含父母的成长。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家庭教育遭遇多重尴尬:
还没做父母的小年轻对家庭教育指导不感兴趣;做了父母的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却没有时间去学;有时间又有学习动力的父母,又不知道找谁去学……
1
家庭教育的现实
不知从何时起,岳阳与朋友间的聚会成了育儿吐槽会,孩子买什么吃什么、上哪家的早教班、花了多少“奶粉钱”,听得岳阳一头雾水。直到两年前,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终于能插得上话了。”
有了孩子,最让岳阳触动得,倒不是付出了精力,掏空了腰包,而是育儿理念的各种冲突,老少两代观点不同,夫妻之间想法不一致,就连育婴教程上的说法也南辕北辙:“拿哄睡说吧,有的说应该哄,有的说不该哄,都有一大堆道理。”
“除了一些比较基本的,比如少吃盐一类。几乎事事有不同说法,我们聚会里都说,最终用哪种办法,就靠家里谁比较狠。”也正因为此,岳阳与老婆都觉得所谓的“家庭教育”只是噱头,“都说自己那一套对,但实际呢?我现在比较相信的说法就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刻意去学做父母并没有意义。”
体会到育儿痛苦的还有胡婷,她在半年前刚刚生下了二娃,劳累的养孩生活,让她连基本的情绪管理都很难做到。在胡婷看来,家庭教育这方面还是学些技巧更为靠谱。
“大宝一周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看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了。”胡婷表示,市场上的图书众多,理论也是五花八门,自己选书的方法倒也简单,就看购书网站的推荐和排名。除了看书之外,朋友之间推送的一些育儿信息她也时不时会收藏两条:“那些太鸡汤、太笼统的就算了,教你具体怎么做的我会多看看。”
看书和看文章虽然挺有用,但毕竟涵盖的内容有限,身边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老去询问打搅,胡婷曾冒出过报一个“家长培训班”的念头,可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她总觉得这些培训机构不太靠谱。“有些页面做得跟电视购物广告似的,还有的提供课程试看,点进去居然是一堆人在屋子里跳健美操。”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看起来比较专业的机构,可在电话咨询的时候,对方的营销态度又让胡婷有些退缩:“人家好像把我当成找工作的了,老是跟我推荐什么证书,说报这个班考下证就能自己给别人开课了。我就是想简单学一学,你老让我去开课干吗呢?”
“不能说学没有意义,要看怎么学。”虽然与岳阳是相识二十年的“死党”,在育儿方面,刘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为了孩子改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孩子的出生,是父母“再次成长”的最佳契机。
“现在一说学做父母就是为了孩子,这个想法不对。”刘溪觉得,孩子是面“镜子”,能照出父母原来的问题所在,因此父母的改变,最终是自己的成长:“就比如孩子没有耐心,你该怎么教育?如果你平时都没有耐心,什么技巧都没用。所以最好的办法,在于反思你平时怎么做的,给孩子作出了什么示范。”
刘溪的说法,在韩鹏飞看来有点像“圣人理论”——虽然听起来合理,但想做到实在太难。
“现实还是很骨感的,改变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比如说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应该多和他一起玩,多陪伴。可单位天天加班,我怎么陪伴?”谈起育儿,韩鹏飞大倒苦水,在他眼中,“学做父母”虽有必要,但连什么时候学都成问题。尤其是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城市父母往往背负着多重压力,“有时候加班回到家,真是强打精神再陪陪孩子。看国外动不动就全职妈妈,要不就临时保姆,真是想都不敢想。”
“我感觉咱们这个社会,对于父母还是不够友好。”韩鹏飞的儿子今年刚过1岁,原本孩子出生时,韩鹏飞与老婆计划带着孩子“游遍全国”,然而带娃不到1年,他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各种配套太差了,我现在觉得敢带娃出门的都是超人。”
“公共场所没有母婴室,到处有人吸烟这都不说了,就连孩子拉屎,你都没地方处理。”就在上周,韩鹏飞还遭遇一次尴尬,孩子在商场里突然大便,他却找不到一处可以换纸尿裤的平台,只能由老婆拎着孩子,大庭广众下“悬空”为孩子换洗:“感觉我的精力都在这上面,所以很难遵循什么大道理。”
2
我们为什么焦虑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3
我们该怎么办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我们真希望像电影《千钧一发》中一样,通过“基因工程”要一个完美的孩子?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文章选自:北京晚报
阅伴春季共读报名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x/1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