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翻译就是ldquo穷对付rd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852.html

“小史客”

年9月16日的《北京晚报》上有一篇题目叫做《玫瑰、月季与蔷薇》的“知识小品”,节录如后:“玫瑰、月季与蔷薇在国外统称rose。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不少同志只要一遇到rose,就统统译成玫瑰了。……[这]是很不科学的,甚至常常会闹笑话。其实,玫瑰、月季、蔷薇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属于绝然不同的三个种。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枝条的长短,皮刺的多少和叶脉的平凹三个方面。枝长且呈攀援状者为蔷薇,刺密而叶脉凹陷者(叶面发皱)为玫瑰,月季枝直立,刺少,叶脉不凹陷,不发皱。因而只要认真观其形,是不难把它们区分开来的。”说得好。“只要认真观其形,是不难把它们区分开来的”——且慢,要是原作者没有附上一幅插图,又怎么“观其形”呢?如果翻译一本小说,里边说在病床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个花瓶,插着一簇roses,作者没有描写皮刺多少、叶脉平凹,也没有交代原来的枝条长短,光有r、o、s、e四个字母拼成的一个rose,翻译的人该怎么办呢?再说,即使有插图,也未必能画出刺多或是刺少,叶脉是否凹陷,依然无从判断是玫瑰还是月季,还是蔷薇。就是把上引“知识小品”的作者请来,他也未必有什么高招。“不科学”也就只能“不科学”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所有翻译工作者的一个共同经验:“我不是不知道啊,我是没办法啊!”再从翻译英文里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翻译一本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把它译做“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代词用she),就改做“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原来她还比主人公长一辈,又改做“远房姨妈”,再到后头又发现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做“远房姑妈”。其实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远房婶娘”。要是这位cousin在书里只是昙花一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父系母系、年长年幼、辈分性别,全然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主人公的cousin,你把他翻成什么好呢?伍光建老先生(如果我没记错)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表亲”,可以勉强对付一气,管住了四分之三:母系的全部,父系的一半。可是再一想,既然辈分、性别等等全都不知道,那就翻成“表姐”或“表弟”也都不能算错,正如把形状不详的rose翻做“玫瑰”一样。说到人们的称呼,又想起一件事。多年以前我翻过A.A.Milne的一个独幕剧TheBoyComesHome,那里边有一处,叔叔跟侄子说话,火儿了,拍着桌子说:“AndperhapsI’dbettertellyou,sir,onceandforall,thatIdon’tproposetoallowrudenessfromanimpertinentyoungpuppy.”一面骂他“小狗”,一面又管他叫sir,这个sir该怎么翻呢?想了半天,把它翻成“少爷”。英国人嘴里的sir,既可以用来表示恭敬、客气,又可以表示愤怒、讥讽,汉语里找不出一个单一的翻法。很多地方可以翻成“老爷”,有的地方只能翻做“您哪”。有的地方只能不翻,例如很多“yes,sir”只能翻做“是”或者“喳”。像SamuelJohnson那样对生人熟人,高兴不高兴,都是一会儿一个sir(这是十八世纪一般习惯),那就只好翻做“老兄”。恐怕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翻做“先生”,像有些词典里的译法。不同的语言使用于不同的社群。不同的社群对于万事万物的分别部居,各有自己的一套,相互之间有同有异,这一切都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随机应变,想办法把这些同同异异逐一配上对,说得难听点儿就是“穷对付”,翻译得较好无非是对付得较好而已。要求翻译工作者翻译一切文章都像翻译化学元素一样,把hydrogen翻成“氢”,把oxygen翻成“氧”,那是一种不切实际,也可以说是违背常识的苛求。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图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公号观点,请和谐留言。投稿请至:historymook

sin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x/12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