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日,王国维参加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生师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
6月2日上午,王国维独自来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一位国学大师离去,了却了他的凡尘事,却留给后人无尽悲伤。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这样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胡适也有过类似的言论:“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而王国维先生纪念碑落成时,陈寅恪在其碑文中道:“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经典语录
1、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不知点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3、人不可无知识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
古代之知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知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
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
4、道德关乎福祉
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
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
盖人人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与福祉实有不可离之关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不可得而诬也。
5、有我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6、人家嗜好研究
人心之活动亦夥(注:huǒ,“多”的意思)矣。食色之欲,所以保存个人及其种姓之生活者,实存于人心之根柢,而时时要求其满足。然满足此欲,固非易易也,于是或劳心,或劳力,戚戚睊睊,以求其生活之道。如此者,吾人谓之曰“工作”。
工作之为一种积极的苦痛,吾人之所经验也。且人固不能终日从事于工作,岁有闲月,月有闲日,日有闲时,殊如生活之道不苦者。其工作愈简,其闲暇愈多,此时虽乏积极的苦痛,然以空虚之消极的苦痛代之,故苟足以供其心之活动者,虽无益于生活之事业,亦鹜而趋之。如此者,吾人谓之曰“嗜好”。虽嗜好之高尚卑劣万有不齐,然其所以慰空虚之苦痛而与人心以活动者,其揆一也。
7、天才旷世难遇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
此屈子、渊明、子美(注:杜甫)、子瞻(注:苏轼)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8、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9、真正的学问
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10、于文学中求慰藉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
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王国维经典诗词
1、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赏析:世间最可悲的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偏偏岁月无情,朱颜易逝。
2、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玉楼春》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
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拼花底卧。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赏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流逝,人无再少年。
3、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书古书中故纸》
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
长绢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
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疾。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赏析:书成竟是要付之一炬?也许他要毁去的不是书,他更想把那些是是非非“付与炉中火”。
4、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浩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赏析:登高才能望远,所以努力攀到了峰顶,希望能一窥明月的究竟。可是偶然慧眼一开,却看到了人间万丈红尘后面的真相。可怜的是,自己也身在其中,看到了却无法超脱,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哪儿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跳出红尘,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地升华呢?
5、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
《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
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
都作连江点点萍。
赏析:人生就好比那飘飞在空中的柳絮,轻而繁,团而散,沉沉浮浮,进进退退,伟岸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只不过是时间长河滚滚波涛中的一滴水而已,芸芸众生,又有什么会流传千古呢?最终,化作江面上的点点浮萍罢了。
6、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蝶恋花》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赏析: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
7、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点绛唇》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赏析:“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小斋如舸,自身能够回旋即可。聊复浮生,又得此片刻自由。天地之大,独坐霜林,红叶飘落,颇有境界。
8、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浣溪沙》
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哪能白首下书帷。
赏析:人生在世,再也没有一件事会比拥有一副好身体来得更重要了,所以人的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少年时代。身手好,代表身体健康强壮,比什么都珍贵;少年时代,应该及时努力,不要辜负这难得的好身手。
9、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清平乐》
垂杨深院,院落双飞燕。
翠幕银灯春不浅,记得那时初见。
眼波靥晕微流,尊前却按凉州。
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赏析:院中杨柳低垂,双双对对的燕子飞落下来。春景渐浓,我仍然记得初次相见的那个时候。当时她羞红着脸,宴席上却弹奏了凉州的曲子。哪怕是半生伤心断肠,我也愿意让她为我多回几次头。
10、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
《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
极天衰草暮云平。
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
红墙隔雾未分明。
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赏析:美好的春光何处去了,又是萧萧秋声。极目远望,暮云展平,凋残的秋草伸向天边。云层中漏出一道斜晖,正照着孤城外的亭亭宝塔。我独立于荒寒的天地间,谁可共语?回头看,宫阙峥嵘,可是迷蒙的烟雾漂浮,红墙在雾中犹未分明。唯有夕阳残晖,还恋恋不舍地照在宝塔的最高层上。
王国维之死:一个时代的终结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90年前的今天(年6月2日),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年仅51岁。
王国维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山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上均有成就。法国著名学者伯希和曾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对于王国维弃世的原因,有殉清说、殉文化说、罗振玉逼债说、悲观厌世说、性格阴郁说、家庭原因说、受叔本华哲学影响说、梁启超陷害说、综合原因说等。
王国维死后,溥仪下旨,发给王家治丧费两千元,谥以“忠悫”(音如雀)。按谧法,“行见中外曰悫”,“忠悫”意为忠贞朴实,表里如一。
据吴其昌(著名学者,曾就学于王国维)称:王国维去世后,梁启超曾请求北洋政府褒扬王,为此找到当时的国务总理顾维钧,顾允提出阁议,结果多数阁僚不知王国维是谁,阁议未被通过。
学霸也偏科
年12月3日,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
王家先世为北宋名将王禀(即《水浒传》中诬陷阮小七谋反者),金将完颜宗翰攻太原时,王禀坚守余日,城破而死。
元代以后,王家以农商为业,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古文化功底颇深,却“名不出于乡里”,以游幕所得,中年后投资茶漆、生丝等贸易,并有田租、房租收入,尚称温饱。
王乃誉喜收藏,“遍游吴越间,得尽窥江南北诸大家之收藏”,且好新学,曾想在家乡设置炮台,以保护邻里。王乃誉的女婿(即王国维的大姐夫)陈汝康是翰林院庶吉士,参加过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巍然列名于强学会”,后因戊戌变法遭祸,回乡避难,35岁便病逝了。
据王乃誉记,年元宵节,他携14岁的王国维去友人家猜灯谜,“余思不得,竟无一中。静儿(即王国维)中一《诗经》语”。未几,王乃誉又约朋友猜谜,“小立灯下。静得二中……诸人皆无所中”。
王国维天性聪颖,却不擅考试,两度科场遇挫,仅得秀才出身。王国维后在上海东文学社学习,半年后因考试成绩“不及格”,差点被开除。
年2月,罗振玉资助王国维赴日,王就读于东京物理学校,但王国维不喜欢几何等课,且患脚气病,半途而废,故王国维日语口语不佳。
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曾说:“王(国维)先生会一点日语,有时当罗(振玉)先生的翻译,可是不太流畅而且口吃,不太好懂的。罗福苌当翻译的话就非常好懂。”
几句话创造出一位国学大师
年2月,在《时务报》中当书记(即校对)的徐家腥辞职,推荐正在乡间靠教书糊口的同乡王国维替代,王因此到了上海。
工作之余,王国维每日午后到东文学社学习3小时,该学社由罗振玉投资,罗偶然在一学生扇面上看到王国维的题词,有“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句,遂“大异之……拔之俦类之中,为赡其家,俾力学无内顾忧”。
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称罗振玉是“书商+骗子”。逊清“小朝廷”内部派别林立,郑孝胥为排挤罗,散布了大量谎言。罗振玉曾全力支持溥仪复辟,充任过伪职,被时人视为汉奸,但作为著名学者,罗振玉在保存明清大内档案、整理敦煌文卷等方面有突出贡献,郭沫若曾说:“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
《时务报》倒闭后,罗振玉安排王国维到《农学报》工作,还任王为东文学社庶务,月薪30大洋。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农学奠基人,他编纂的《农学丛书》“未请文襄(即湖广总督张之洞)礼发销行就很畅……赢余千金”,得到张之洞的赏识。年1月,张之洞派罗振玉去日本考察教育,罗特意将王国维带到日本。
王国维早年醉心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罗振玉劝道:“尼采诸家学说,贱仁义,薄谦逊,非节制,欲创新文化以代旧文化,则流弊滋多。”王国维“闻而惧然”,从此转向国学。
写国歌却被严复打败
年秋,罗振玉入清廷筹备中的学部就职,仍提携王国维,但王科名太低,又值父丧,到年才入学部编译图书局当编辑。书局总纂为严复,严复工资为两白银,王国维仅30两。
王国维私下对严复不以为然,因严复在翻译中喜欢生造词,如将“神经”译成“涅伏”。
严复认为东西文化不同,翻译最忌套用中文成词,易致误会。在翻译《群己权界论》(今通译为《论自由》,英国学者穆勒的名著)时,严复刻意创造了“自繇”一词,而不用“自由”。他认为,原词是政治术语,与日常生活所说的自由完全不同。
严复确有远见,但“自由”最终优胜,“自繇”反被劣汰,此误译给后学带来极大困扰。鲁迅先生一度赞同严复主张,只用“涅伏”“自繇”等。
王国维则质疑道:“创造之语之难解,其与日本已定之语,相去又几何哉?”主张直接引入日文中的成词。虽有不满,但王国维极少公开论人,他后来曾批评辜鸿铭说“批评颇酷,少年习气,殊堪自哂”,但马上又写道:“辜君雄文卓识,世间久有定论。”
在学部期间,王国维完成了大量译著,名声鹊起。
清朝末年,为外交方便,清廷下令学部创作国歌,严复、王国维均提交了作品,据袁嘉谷说:“张文襄(张之洞)命大家拟作国歌,静安(王国维)等人都作了。我看静安所作太长,就将蒋伯斧作的送到张文襄去看,后来仍是中止。”
直到辛亥革命前几天,清廷最终谕定严复的《巩金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
被沈曾植折腾出“精神病”
清朝灭亡后,罗振玉邀王国维再度访日,寄居京都近5年,早晚相伴,研究学术。日本学者梅原末冶回忆说:“罗先生家里人多得简直不可思议,其中有一位其貌不扬,说话口吃,看起来倒是读书人的样子。他好像非常专心地写着什么,这人就是王先生。”
年2月,王国维应聘回国,蔡元培托马衡(王国维昔日同窗,时任北大教授)请王到北大任教,王国维不肯去,后勉强接受通讯导师一职,却不愿受薪。
很多人以为王国维“甘当遗民,耻食周粟”,其实王此前咨询过罗振玉和沈曾植,二人曾是清廷重臣,均支持王到北大任教。王国维不去,可能与不善教学有关,商承祚曾说:“王为浙江海宁人,谈吐时满口乡音,闻者多不易懂,又因不长于口才,言时期期艾艾,与其文笔,判若两人。”
王国维不擅交流,平生友人极少。
年12月初,沈曾植将一些古籍资料交王国维审阅,让他翻印,王国维认为都是赝品,又不好明说,过了一段时间,回复道:“有人说这些东西是赝品,我从文章上看,也觉得有未妥处。”
沈曾植引而不发,聊到日本汉学时,影射说:“日本人尚知敬重老辈,今中国北京已非昔比,上海人则更骄,如汉刻一事,彼辈竟断定为伪。余因知上海评价书画皆由掮客把持,学术亦由一种人把持内,学术上之物非由彼辈出者,皆斥为伪也。”
王国维此后不愿再去沈曾植处,以至于“因疑生畏,触目皆是幻影”“非精神异常,又何至于此”。
因儿女事断送三十年交情
年5月,王国维长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的三女儿,在罗的推荐下,年,王国维成了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得了五品衔,还可“在紫禁城内骑马”。王国维给溥仪上呈过《筹建皇室博物馆奏折》,希望开放故宫。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时,王国维深表不满,从此仇视冯玉祥。
年,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欲聘王国维,王依然拒绝,胡适找到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让他请溥仪帮忙,溥仪果然下诏,王国维只好服从。清华国学院的主任是吴宓,但初期“院务草创,梁陈诸先生均未在校,一切规划均请示(王国维)先生而后定”。
在清华期间,王国维与梁启超之间微妙,梁曾想驱逐王国维,但梁启超也多次对王的学识表示赞赏。二人个性不同,此外梁主张文艺为现实服务,王则主张文艺为美服务。
年底,王潜明因病去世,罗振玉的女儿直接回父母家,并表示不愿受王家一金,连王潜明的遗款和抚恤金都不要。王国维写信给罗振玉抱怨道:“以当受者而不受,又何以处不当受者?是蔑视他人人格也。蔑视他人人格,于自己人格亦复有损。”
罗振玉有恩于王国维,且性格强势,见信后大怒,宣布与王断交,但后来又写信表示抚慰。
年2月15日,溥仪在天津庆祝生日,王国维前往“觐见”,遇到了罗振玉,两人均未发一言,“返京后,(王国维)忧伤过甚,致患咯血之症”。
斯文尽随风飘逝
年6月2日上午8点,王国维像往常一样到办公室,9点时向别人借了5元钱,雇车前往颐和园,购票入内,在排云殿鱼藻池前吸了一支烟,乃投湖而死。
有人说王国维信叔本华哲学,所以厌世,其实王壮年后兴趣已转向文学,“疲于哲学有日矣”。
有人说王国维的死是“殉清”,这源于罗振玉伪造了一份“临终遗折”,其中“充满了孤臣孽子情调的临终忠谏文字”。罗振玉还撰文称,他和王国维三次相约自杀“殉清”,结果都没成功,“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当时郑孝胥等传言罗振玉逼债逼死了王国维,溥仪也信以为真,罗振玉这些作为,可能是为了自辩。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以死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故“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此说陈义太高,未必是直接原因。
当时北伐军即将攻入北京,人心惶惶,王国维的学生姜亮夫去见王国维,王问:“有人劝我剪辫子,你看怎样?”姜劝慰了一番,王说:“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吴其昌等劝王国维暂避山西,王说:“不要为我担心,到时候我自有办法。”这个“自有办法”是不是指自杀,很难断定。
至于“再辱”,必相对于前辱而言,或指清朝灭亡,或指王国维曾剪辫,或指冯玉祥卷土重来。也许,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国维之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斯文、操守与蕴涵的最终凋零。
王国维生前苦劝儿女远离学术,但次子王仲闻后以词学著称,年被打成右派,自杀于“文革”中。
来源:北京晚报
赞赏
长按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