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清华学生28万字记录黄土高原真实生

同好教育、历史、文学艺术、政治、杂谈等方面文章的朋友,可点击右上角“求和启智”   峁连着梁,梁连着沟,看不见成片的稼禾,也看不到农人。一切与生命有关的绿色都被黄土切割得一块一块,形不成规模……这是肖亚洲在《厚土》一书里对山西石楼县农村的描述。这个位于吕梁山区黄土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肖亚洲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四学生,他用三个寒暑假的时间多次赴石楼调研,在黄土高原的窑洞累计住了30天,亲身经历当地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喜与忧,最终形成了28万字的调查纪实——《厚土》,该书近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想看看路遥小说里的黄土高原

  一直到年的冬天之前,肖亚洲对于黄土高原的印象都还停留在路遥的小说文本里,无论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窑洞教室前打一份丙菜,还是《人生》里的高加林在窑洞小学里当起了民办教师。“那是四十年以前的生活,如今怎么样?除了媒体报道的描述,我了解的并不多。”肖亚洲说。

  当然这并不代表肖亚洲与农村的割裂。他的祖籍在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荆门,父亲就是农民的儿子。儿时的肖亚洲甚至在农村老家度过了一段如同《少年闰土》里的“我”那样的美好时光,秋天去田里捡稻穗,夏天在田埂旁的沟汊用泥巴拦起一道坝,用葫芦瓢舀光水,然后幸福地收获满满一盆的鱼虾。这与他在高三时读到的路遥小说里描述的情形差异太大,想去实地看看的念头就此扎下了根。

  年,肖亚洲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清华新闻学院。转眼一年过去,到了年的秋天,去路遥故乡陕西清涧县看看的愿望愈发强烈,他开始谋划自己的行程。

  困难很快出现,首先沟通不顺畅,长期在华中、华北地区生活的他几乎很难跟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深入交流,当地也没有熟人作翻译;其次交通也极为不便。调查取消?肖亚洲不愿意放弃。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做了交流。父亲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去处——去黄河对岸的山西石楼县吧,那里也属于吕梁山区、黄土高原,方言、生活习惯和清涧几乎完全一样,最重要的是父亲在当地有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朋友,能帮上不少忙。目的地由此确定。

住30天窑洞脖子晒脱皮

  年初,学校一放寒假,肖亚洲就打点行李,往石楼县出发。坐动车先到太原,然后转乘4个小时的长途客车,直到平原逐渐消失,沟壑扑入眼帘,石楼到了。站在县城的主干道,抬头看,不远处的黄土梁清晰可见。

  父亲的老朋友张老师已经等候多时。在他的帮助下,肖亚洲找了个宾馆安顿了下来,第二天便开始了去农村的考察。一直到临近除夕,他才依依不舍地踏上返程。寒假过后,肖亚洲几乎把所有学习之余的精力都交给了这块土地。他每周只安排四天课程,这样能凑出一个小长假的时间去一趟石楼,暑假更是长时间呆在那里。

  刚到石楼的时候他住县城的宾馆,后来随着调查深入,他也和当地的农民朋友打成一片,聊晚了就直接睡在了人家的窑洞里。“一孔窑洞大概也就宿舍大小,我就躺在炕上睡,一开始觉得有点硬,随后就习惯了。窑洞冬暖夏凉,真的很舒服。”他笑道,整个调查期间自己大概睡了有30天窑洞。肖亚洲说自己在生活上的适应能力挺强,石楼当地,馒头、鱼鱼儿、抿尖是主食,大米成了稀罕物,“除非在县城的宾馆,早餐时有稀粥汤,其他时候其他地方没吃过米饭。”他说。

  跟许多男孩子一样,肖亚洲也没有抹防晒霜的习惯,这让他在暑期调查时吃了苦。当地夏季赶上下雨,道路经常被冲毁,去乡村调查就只能改步行。顶着大太阳十几里路走下来,脖颈一圈晒脱了皮,根本不敢穿有领的上衣,否则就会摩擦得很疼,只能穿没领的T恤。

  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六,肖亚洲结束最后一次在石楼的调查,启程回京。这一天是立春。他在后来的书中感慨道:早来的春雨,请不要吝啬,让贵如油的甘霖洒遍、浇透这片干坼的黄土地,孕育出满目生机。

  肖亚洲回到家后,开始整理自己的采访笔记。厚厚的几大本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足足十多万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编辑,对方得知情况后,强烈建议肖亚洲整理笔记出书。

  “家里也支持我,我就开始了尝试。”他说,这一尝试让自己整个寒假没过好。“调查的采访笔记是松散的,但是成书一定得梳理出一条主线。自己的主线是什么?”最初的一个月他一直被这个问题所纠结。最终他想到了“生态”——既代表了自然环境,也代表了社会环境。黄土高原农民的生计、产业发展、生态恢复、农村教育、农民婚娶等,均囊括其中。

  在具体写作时,黄土高原里那些个人、那些个事儿一一在他眼前浮现。在第六章“救救孩子”里,他记录了农村儿童受教育情况。为了吸引老师来村里教书,义牒镇沁园春小学校长郑方平把留给儿子娶媳妇儿用的两万块钱拿出来,买了6辆摩托车给路远的老师。郑方平说:“为农村孩子付出的一切加号,都抵不上流失一个乡村教师的减号。”

  在第四章“生计”里,他记录了当地一位能人王保:年王保磨豆腐、种玉米、谷子、葱,毛收入11万元,令乡亲羡慕。但收入背后是无尽的付出。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王保担心大棚,一大早起来去大棚扫雪,全村人都在热炕上没起来,就他一人在扫大棚,“扫到一半累得不行,心想全村人都在热被窝里躺着,就我王保一个人活不了?想着想着就忍不住哭了……”肖亚洲说,这是写作全书时最令他动容的一段。

  肖亚洲说,年王保曾得过胰腺炎,花了不少钱,要放在一般的庄稼人,估计家里就垮了,但他扛了下来,“这是苦中的福。黄土高原有王保这样的一群人在和穷苦的命运做抗争,就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

  整本书写完已经是今年的4月份,7月份付梓时印张字数达到了28万字。肖亚洲把书起名为《厚土》,他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想到了那片土地的厚重。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看到了“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复杂场景,看到了生活、劳作在这篇贫瘠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挣扎、奋斗与艰辛。

  《厚土》过后,肖亚洲重新回归了自己的学生生活。他已经升入大四,开始为毕业论文和升学而忙碌。虽然就读于新闻专业,但肖亚洲似乎已经找到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他打算申请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三农”问题。“有的同学选择了转入商科、法律,他们有自己的志向,我想自己的志向就在这里了。”他说,生活就是一条单向道,日子往前,是不会停下来的,自己要做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编辑:苑苑

年09月09日12:02:21   清华新闻网

相关新闻

09.09

梁君健:边行走,边记录

在这个越来越多人把行走当作是一个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生存方式的年代,自然、地理、公路、探险一类的纪录片和纪实栏目近年来越来越能满足观众更高的审美品位。因为那里有“诗和远方”,是治愈都市人心灵的一剂良药。

07.09

肖亚洲:“书斋里谈论的,可能只是文本化的...

8月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肖亚洲的作品《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问世,这部28万字的乡村调查纪实,是他利用三个寒暑假,穿沟壑、睡窑洞,一个字一个字地从贫瘠、凝重的黄土高原中“抠”出来的。

01.09

大学生当有“肖亚洲”的追求

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肖亚洲,利用3个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的行动,多次深入山西省石楼县农村,穿沟壑、睡窑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近28万字《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

30.08

清华学子借宿窑洞31次写28万字专著:与...

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乡土社会,这是清华学子肖亚洲对晋西黄土高原农村的描述。

26.08

王君超:重读范长江之《中国的西北角》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一部电影的经典台词成了自媒体时代的流行语。

26.08

清华学子农村调查专著呈现乡土生态重大嬗变

近日,《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一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24.08

“95后”清华学子肖亚洲:贫困地区更需“...

清华大学学生肖亚洲近日推出新作《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

23.08

胡钰:回归大学之本

当代社会对大学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学要回应这些需求推动自身发展,但在回应社会多样化需求中,大学一定要守住自身的育人使命。如果大学不能守住这一立身基点,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就会在纷繁的社会大潮中迷失自我。

08.07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VR和AR带来了什么?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移动互联网发展圆桌论坛今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1号演播厅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作为《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作者之一出席发布会,并解读了“重构的时空”。

29.06

网易宣布联合清华大学、AMD等成立VR实...

“VR的出现能帮助我们超越对资讯形态的想象。网易新闻在VR这个产业链上的定位是内容生产者和技术应用者。没有VR技术的进步,VR内容生产就无从谈起。”6月28日,网易传媒CTO罗尚虎在网易未来科技峰会上发言,并宣布将联合清华大学、AMD以及网易杭州研究院、网易游戏等共同发起成立VR领域实验室——“VRDreamLab”。

06.06

复旦-清华构建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将以建设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与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为共同目标,构建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今后,两院将以强强联手、跨越壁垒、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原则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展开合作。作为奠基项目,两院联合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于6月3日上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揭牌。

23.05

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近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合办的“第七届传媒发展论坛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05

胡钰: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于“党性与人...

新闻舆论工作在当代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的近百年进程中,始终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的一条基本经验。

23.04

史安斌:习总书记讲话聚焦四个新理念纠正...

据“联合国宽带委员会”(UNBroadbandCommission)的统计和预测,全球互联网用户从年的3.5亿增至年底的32亿;手机用户从7.5亿增至72亿,这就意味着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全球总人口,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球总人口的80%。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变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并且正在向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迈进。可以说,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以个人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依赖于技术的“第四纪”。

12.04

胡钰: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核心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掌握更深的思想、更新的技术、更活的表达和更高的伦理,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来源:北京晚报

附:

厚土

清华学子借宿窑洞31次,为了什么?

原创-09-12肖亚洲中央编译出版社

编者按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肖亚洲,利用3个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多次深入山西省石楼县农村,将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克服重重困难,写成近28万字的《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年9月出版),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试图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回答如何处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等具有深层人文关怀的宏观问题。定价:36.00元年9月已上市ISBN:5走出书斋,与中国底层社会建立血肉联系尽管生存于那样一方闭塞的天地、那样一种恶劣的环境,黄土地上的人们从未丢弃坚强、执着、淳朴、宽厚和善良。黄土高原上的痛和悲,总是带着温暖与坚韧,沉重却不乏希望。本书共八章,作者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酷暑严寒,四进石楼,“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渐渐习惯了这里的饮食、方言、气候和生活节奏,融入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尽管这里的乡亲都明白,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在交往中,他们只要觉得你不虚不妄,是相互可以平视的人,是可以交心和谈得来的人,也大不会拿你当外人。他们一个个本身都是实在人。进入石楼之前,我一直对黄土高原怀着隐秘而炽热的向往,有一种剪不断的情愫。这种情愫的缘由,除了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子孙.生命里或许有着贫贱的基因,再就是来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诠释了平凡和苦难的巨著,就像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镜像,都鲜活地保存下来。它几乎可以当作是黄土高原农村当代史史料。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我们最终要彻底改变我国的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生活观念和陈旧习俗,填平城乡之间的沟堑。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也是全人类的目标。”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性困境,实质是发展问题,表现为发展的困境,最根本的表现在于乡村与国家的复杂关系。正如学者李佐军在《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一书中所说,“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沉默还是怒火,决定着一切朝代的兴衰存亡;农民是积极还是消极,决定着社会是前进还是停滞;农民是拥护还是违抗,决定着所有政治家的政治生命是存活还是死亡;农民是支持还是反对,决定着所有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乡村何去何从,意味着中国何去何从,乡村治理依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乡村建设和发展最不缺乏的是清谈雄辩和书斋里的隐士。坐在象牙塔里想象底层的光明或黯淡,纵有造福底层的愿望,也可能背离底层福祉。进入大学之后,我一直觉得应该写点跟黄土高原有关的文字。以《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着怎样的欣喜与痛感?为时代大潮所裹胁的乡村,又将去往何处?如果路遥在世,《平凡的世界》一定会有第四部。……节选自后记推荐语当代中国缺少的不是情绪,而是脚踏实地的思考与研究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这样评价《厚土》:“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读到的反映农村基层情况如此真实的文字记录。我真诚地希望,本书揭示的一系列农村现实问题,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在社会相当浮躁、物欲横流、社会价值观严重偏离的当下,作为一名90后在校大学生,作者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定力,非常难能可贵。这本书堪称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扛鼎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评价道:“这是一部厚实、大气、凝重的作品,以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用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和大量鲜活的事例,真实地描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农民的生存现状,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生态的重大嬗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农村实地考察报告。通过此书,我们看到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乡村所经历的欣喜与痛感、乡村所承载的重负与希冀,并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作者肖亚洲年8月,湖北荆门市人。年考入清华大学,现为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曾出版专栏文集《权力的边界》《人文的温度》《公意的砝码》。“内容简介地处晋西黄土高原的山西石楼县,与《人生》、《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清涧县,中间仅隔一条黄河。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昔日的高加林、孙少安们,有着怎样的欣喜与痛感?为时代大潮所裹胁的乡村,又将去往何处?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暖意犹在的窑洞,陷入困境的红枣产业,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逃婚的农村女青年,试图改变贫苦命运的女羊倌,渴盼电商脱贫致富的作坊主,困顿无望的留守儿童,村支书也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村,借高利贷纳彩礼的农民,流于形式的易地扶贫搬迁……尽管生存于那样一方闭塞的天地、那样一种恶劣的环境,黄土地上的人们从未丢弃坚强、执着、淳朴、宽厚和善良。黄土高原上的痛和悲,总是带着温暖与坚韧,沉重却不乏希望。本书共八章,作者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精彩文摘眼前的王保,让我想起黄土地上的一棵沙棘。它不择沃土,不弃贫瘠,用钢丝般的根须深深扎入黄土深处,与地气相通。它不需要谁施肥,不需要谁灌溉,也不需要谁来催促。一片薄土就足以生存。干旱旱不死、严寒冻不死,一切困苦都化在灰灰的花瓣、红殷殷的果实里,酸涩之后有甘甜。王保这样原汁原味的农民,如今在黄土高原以外的农村,恐怕已不多见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坚持、隐忍,是否恰恰是当下浮躁、焦虑的社会所缺乏的精神属性?生存在一个靠天吃饭的环境中,过日子也不见得轻松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运用田间劳作的法宝——勤扒苦做,像牛一样靠原始的体能,与脚下的黄土地、与愁苦的日子较劲。在这片厚重而艰难的土地上,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要顽强生存,除了坚韧不拔,唯一能依凭的也就只有这永无止息的辛劳了,像个陀螺一样整天在土地上转。生活的重负,于他们而言是持久的,勤劳是每一个家庭得以生存的最大本钱。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资本是陌生和遥远的,体力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进退维谷是最惯常的生存状态。与前圪垛村的村民座谈,对于王保,他们自叹弗如,甚或表现出一种自卑: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便再辛苦劳作,也无法像王保那样致富。王保除了吃苦耐劳,也是他那一代人中最有头脑的。王保在村里被视为“能干人”而受到尊重,而承担这种“尊重”要付出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如果说王保也有幸福感,那是否来自于一种对现实压力的无奈就范?如果说王保也有自己的理想,但这种理想,现实得如此坚硬和卑微。本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整理发布图文来源:肖亚洲《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转载请联系后台







































甲氧补骨脂素洗剂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7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