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莫深文学照耀我前行写在青年作家

1

巴金先生早年为《青年作家》题词:“把心交给读者”。春夏秋冬,斗转星移,《青年作家》一直秉承这一办刊理念,不仅把“心”交给了读者,也交给了作者。

我是推着石头上山,快要倒下时,《青年作家》助了一臂之力。

我在文学之路上蹒跚行进,知难而退缩时,《青年作家》给了我勇气。

我在创作王国里感到迷茫和困惑,《青年作家》帮我找回了自我,找准了方向。

我在《青年作家》这块文苑成长、汲取养分,感受成长的快乐。

2

文学照耀着我前行。作为80年代文学青年的一分子,那时我刚刚踏上社会,文学是极其神圣和崇高的。在我的印象里,《青年作家》是娇艳夺目、极其光荣的。

我在一部作品中,这样形容当年文学的狂热:

“在那个年代,文学刚刚从沙漠走向绿洲,搞文学被视为时尚和荣耀,年轻的目光总是显得渴求而单纯。你在外瞎混,稍不留神说声你是搞文学的,人家都会多看你几眼,目光中立刻会燃起一种肃敬,有时甚至是仰视。”

《青年作家》在文学青年中,享有崇高的盛誉和威望。我工作在一家国有特大型油田,我们中的一位文学前辈,当时在《青年作家》发表了一篇名为《旋转的楼梯》的短篇小说,一时引起众多文学青年的追捧,每次见到他的时候,我都必须仰视。这不是对他本人的膜拜,而是对文学的顶礼。虽然多少年过去了,但他那篇小说的标题,我依然记得,发他小说的《青年作家》杂志,我历历在目。我将那期《青年作家》当作范本,逐篇逐字,反复研究。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我也要在《青年作家》发篇小说。因为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光荣的事。

我在生活很拮据的情况下,开始订阅《青年作家》。

3

90年代初,我有幸进入我们油田报社作了一名记者,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零距离体验石油工人的生活。我的同学、朋友,大多生活和工作在油田一线。石油人在大漠高原、黄土沟壑的艰苦环境中忘我奉献、逆中求进、奋勇向上的精神,时时感染着我,也使我有使命和责任用手中的笔去写他们。

那年秋天,我参加油田一个笔会,抽空去采访昔日的一个同学。在偏僻落后的野狐沟,他和妻子蹲了四年单站,结婚、生孩子等这种生命运作的过程,以及生息劳作的本能状态的完成,几乎都是在单站上进行的。有了病,得步行出沟,几十里深的沟一走就是半天。但幸运的是,那位同学考职大,离开了沟里。后来,他打电话,让我别写他们,说他已经够狼狈了。这个同学,尽管很脆弱,但他毕竟走出来了。可真正走出自己那片小天地的,毕竟是少数。

年冬天,我因肠炎复发,医院。季节很好,我觉得我该拿出点什么。我就写了中篇小说《雨季》。细细想来,其实石油早已注入了我的血液,并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和调整着我的性格,我的感情,我的思想。

《雨季》完稿后,我投了好几家刊物,都没有音讯。后来又寄给《海燕》,主编古耜回信说,小说写得很饱满,有新意,但篇幅有点长,让我从近4万字压缩到1.5万字左右。我用了十多个晚上,将压缩稿给了他。但不知什么原因,还是没发出来。我不止一次地想到过《青年作家》,可总觉得作品质量不过关。后来,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把近4万字的《雨季》投给了《青年作家》。一周后,一封电报送到了我手里:“《雨季》留用,拟7月号推出,请勿投他刊。”

落款是《青年作家》杂志编辑汪寒洁。

这是我创作以来最为兴奋的一件事。我不知道汪寒洁是谁,但我很敬仰,立马回信表示感谢。寒洁老师很快回信鼓励,说功底扎实,有生活,有思想,让我多写。我感到了莫大的鼓励和温暖。那些天,我和几个文学青年吃饭,喝酒,畅谈文学,分享快乐。

那年7月,我收到《青年作家》杂志寄来的牛皮信袋,我急忙打开,是两本新出的第7期《青年作家》杂志。《雨季》上了这期的头条。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期的卷首语对《雨季》作了非常肯定:

虚构是文学作品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手段之一,但离开了生活的虚构很难形成真正的冲击力。这原本是句很陈旧的老话,不幸的是许多人都以为否定它是一种创新。

本期特意向您推荐中篇小说《雨季》。这篇作品尽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的确是一篇罕见的来自生活的作品。它不是简单的纪实加议论,也不是凭想象乱发挥乱杜撰。因而它也没有人们常遇到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作品里有真实的人物,有感人的故事,读完之后您会情不自禁地要产生联想,要回味,要思索……这就是来自生活的文学作品的魅力。

许多读者抱怨读不到让人动心的文学作品,许多文学新人苦于找不到创作突破点,何不看看《雨季》呢!

寒洁老师在小说结尾还作了千字点评:

“《雨季》的作者是颇有艺术眼光的。他面对从生活中采集来的一大堆素材,没有首先动用其它社会科学的理性斧铖刻意雕凿安排它,以印证某些既定观念,甚至也没有独运匠心去编织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而是自始至终把他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把握沉淀于审美眼光中,并运用这种眼光去选择安排素材,使自己的情感与具有社会历史溶解力的总体精神潜流,协调在一个感性生命体中……”。

随后,《青年作家》为《雨季》组织了为期半年的讨论,先后推出了多名评论家撰写的评论,分析作品的得失。长庆油田的文学作者和员工,也加入到了讨论行列。《青年作家》在随后的刊首语中说,“本刊今年第七期的《雨季》和第十期的《流失》两个中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长庆油田的工人们读了《雨季》后,自发组织了讨论座谈。当讨论纪要寄到杂志社时,编辑同仁们争相传阅,迫不及待地推荐给读者朋友们。”

《青年作家》能以如此热忱和和高调推出一个无名作者的作品,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感动之后的大爱。

4

温暖无疆。文学照耀我前行。在《青年作家》和寒洁老师的热情鼓励下,第二年,我创作的第二部反映油田生活的中篇小说《雪季》,再次在《青年作家》头条推出。

我的路,从《青年作家》起步,梦想,从《青年作家》放飞。

我相信,正值30岁的《青年作家》,一定会成就更多的青年作家,实现更加灿烂的文学辉煌。

作家档案

程莫深,本名程正才。在《青年作家》《中国西部文学》《飞天》《延河》《百花园》《佛山文艺》《剑南文学》《南叶》《金山》《小品文选刊》《岁月》等多种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百万字。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等多个选本。代表作有长篇都市悬疑小说《夜迷离》、中篇小说《雨季》、《20世纪末世界战事缩写》,出版文学作品集5部。曾获“人民文学.贝塔斯曼”文学新秀特等奖、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等。文艺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人民网、新华网、华商报等80多家媒体对其做过报道和评介。现居西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6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