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
有个坚持了16年的“解忧读书会”
参与者大都是雪鬓霜鬟的老年人
名为银龄书院
“一起向未来”
是北京冬奥会的口号
对于银龄书院的老年阅读者们而言
这更像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银龄书院的阅读者在排练冬奥主题朗读剧。
一起读书和分享
一起排练朗读剧
一起创作冬奥微电影
互相鼓励,互相温暖
共同望向美好未来
其实
他们中的许多人
有各不相同的忧伤和心结
有人退休后一时迷茫失落
有人随子女来京成了“老年漂”缺少归属感
有人遭遇至亲离世的伤痛
有人面临抑郁、焦虑的侵扰
而书籍为他们撑起了一座避难所
戳视频↓
03:40银龄书院的创办者是薛晓萍。年,在同一年里她遭遇了三位挚爱长辈离世。那时,薛晓萍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工作十分繁忙,她觉得陪伴亲人的时间太少,子欲孝而亲不待。同年年底,她决定关闭经营良好的两家事务所,在全国各地当助老义工,陪伴老年人。
薛晓萍在读书分享会上主持,摇铃铛是特有的小仪式。
老年人最怕孤独。她发现,子女越优秀,往往越难陪伴老人,义工也不可能每天都来。薛晓萍自己喜欢读书和写作,她觉得阅读没有成本,不需要特别的条件,是老年人陪伴自己的好办法。银龄书院创办的初衷就是用书籍慰藉老人的心灵。
阅读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薛晓萍回忆,有老人退休后因为不适应生活的变化而焦虑,不敢接触人,连家门都迈不出去。通过一段时间共同阅读和分享,逐渐找回了自信,创作的读书笔记还得到发表,上了广播节目。
阅读者战胜焦虑的读书心得。
疫情期间的大年三十,一位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遭遇丧子之痛。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他人无法去探望,老人在电话里对薛晓萍说,“放心吧,我不哭了,有书陪着我”。老人把杨绛的《我们仨》读了三遍,当年的世界读书日,这位老人在媒体上诵读书籍,用自己的感悟抚慰更多人。
薛晓萍与走出伤痛的刘阿姨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初,薛晓萍和志愿者陪伴一位刚刚失去亲人的老人过元宵节,一起包汤圆,高声朗诵读苏轼的诗词。“不应有恨,此事古难全”,在陪伴与朗诵中,老人获得了不小的安慰。
银龄书院还有一对盲人夫妇。他们的读书笔记是用盲文在纸上戳出来的。参与读书会5年,讲座和分享一次不落参与其中,他说,“我虽然看不到阳光,但书是我心中的阳光”。
盲人阅读者翟先生在家中读书。
老年人读书、学习和分享的热情,也给薛晓萍留下很深的印象。
六年前,两位随子女迁居北京的“北漂”老人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一则银龄书院公益阅读的消息,寻觅了好几年,终于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找到了薛晓萍。本来就爱读书夫妇二人也收获了北京生活的归属感。
热爱阅读的“北漂”夫妇。
有位住在养老院的百岁老兵,薛晓萍去看望时,老兵第一件事就是跟她分享最近读过的书;疫情期间,薛晓萍怕老人感到孤独,发起线上讲座、读书会,她自己都没想到,最终后台统计竟然有超过二百九十万人次参与其中。
在银龄书院,阅读不仅仅是养老方式,更是“享”老方式。
读冰心的《小桔灯》,老人们亲手制作小桔灯,提着小桔灯登台朗诵,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读茅盾的《春蚕》,薛晓萍带着大家一边养蚕,一边阅读,她还曾经带着老人和孩子们去花生地里读《落花生》,体验收获的乐趣。平日里老人们分角色排演朗读剧、录制广播剧,有不少老人自己创作诗歌、书评。
节俭的老年人将笔记本分成一格一格,分开书写,以节约纸张。
有位阅读者曾经拿起笔就发怵,在大家的鼓励下,做起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