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季,这个词在北京晚报版面

瞬间

年春季的北京,严重的沙尘天气屡屡让北京的蓝天受到“重创”。在《北京晚报》当年的版面上,扬尘成了高频词。《本市严查工地扬尘一周81家被立案》、《两天查处52个扬尘工地》、《60扬尘工地领到罚单》……仅4月和5月,《北京晚报》就刊发了14篇工地扬尘的曝光稿。

执法人员进行环保检查。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五支队支队长蔡金娜,自从年成为一线执法队员后,检查工地扬尘、污染企业就成了她的重要工作。她记得那会儿特别忙,不是去检查工地,就是去检查企业,每天都会有好几拨人来到环保部门接受处罚。

“像《北京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曝光违法行为,会对违法者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蔡金娜解释,由于当时处罚金额较低,企业违法成本低,所以光处罚还不够,通过媒体的力量来曝光其违法行为,成为让违法者“胆战心惊”的有力武器。

从年起,PM2.5成为大气治理的重中之重,北京市接连实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微克”行动等重点行动,大气污染治理朝着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而对空气污染的环境执法检查,《北京晚报》的报道力度也是一年比一年重,尤其是年北京向PM2.5“宣战”以后,这方面新闻报道的频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双腿跪地钻车底严查大货车尾气》《不打招呼现场督办三路队伍联合督察污染减排》《本市启动遥感监测汽车尾气排放》《下月起环境违法处罚上不封顶》《锅炉房二氧化硫超标六倍重罚!》……平均一年下来,环保方面的新闻报道,总数超过篇。

“媒体记者经常跟着我们一起去现场。”蔡金娜说,《北京晚报》的报道尤其迅速,上午检查的下午就发出来了,及时的曝光对执法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这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曝光,排污者们越来越规范,污染也越来越少,北京才有了更多的蓝天和更好的空气质量。截至年底,北京的PM

2.5浓度已经降至了30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全面达标,与年相比下降了66.5%。年北京拥有个蓝天,比年多了天。

瞬间讲述人

蔡金娜

说起执法,我和同事们没少经历“惊心动魄”的瞬间:排污企业一见执法人员来了就停工,玩起了“躲猫猫”;进村检查,十几只恶犬见生人就扑;夜查排污企业,车间主任满身酒气阻挠执法……

但回顾20年的执法工作,最大的感触,就是市民对我们环保人越来越认可,这让我们非常欣慰。

年后,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负面的声音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还记得有一次我进社区开展环保宣讲活动,不少市民主动找到我说,他们几乎家家都订《北京晚报》,经常在晚报上看到我们现场执法的消息。知道我们工作辛苦,为北京的蓝天付出了很多努力,非常感谢我们。暖心的话语,成为我们环保人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原标题:锲而不舍围追扬尘守蓝天)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骆倩雯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5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