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年俗与时俱进,不断产生新的年俗,新年俗带来了新“年味”
龙年引爆“回家热”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票难买、车难坐、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滞异乡儿女们回家的脚步在这种现实下,“反向探亲”——善解人意的父母们选择来儿女家过年的新年俗悄然兴起
新的年俗
传统民俗
爆竹声中龙年到记者调查发现,龙年里“年味”悄然变浓不少人依旧坚守着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爆竹、拜大年等传统习俗,春节传统民俗正悄然回归
专家点评 年俗文化也需与时俱进
与之相比,许多年轻人更青睐微信、自拍视频等时尚拜年方式,亲手录下视频、音频,让对方感受自己浓浓的祝福“这两天,我就用手机的微信软件与大学的姐妹们互相发送语音、视今日北京晚报电子版频,像回到了上学时的寝室卧谈会,非常亲切”上海白领王晨敏说
“不放焰火就太没年味了”“有了pm2.5监测,今年要不要燃放烟花?很纠结!”“空气质量和春节习俗哪个更重要?”新春佳节里,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热议燃放烟花爆竹习俗的新变化一些网友还建议,有了移动互联、网络视频等新技术,“放花”的热闹场面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分享,增添喜庆氛围
专家点评 传统年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关注空气质量减少放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分析,将环境保护和高新科技等元素融入春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年俗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专家点评 反向探亲成低成本过节方式
“过年,雷打不动,一定要回家!”在上海工作一年多的白领季婷在除夕之夜北京晚报新闻电话坐飞机回到老家重庆,借微博群发私信,向好友问候
随着春节临近,催生了兑新钞、换年货的新“春节经济”
“反向探亲”悄然兴起
“这种既能和家人团圆,又不用为春运时买不到车票而发愁的‘反向探亲’,也在逐步改变我们这些外乡人传统的返乡过年的习惯今年在我们圈子里尤其盛行”刘力海说
“‘龙娃娃’卖到脱销了!”在上海历史悠久的老城隍庙商圈,一位中年女店主指着穿唐装的卡通龙玩偶说她经营的小店,挂满了各式福字、灯笼、鞭炮、福袋、中国结等挂件,人气最高的龙玩偶一天最多能卖出上千个
简易“年夜饭”回归家庭
此外,受网络购物潮的影响,越来越多中年人也逐渐认同“团购年货”方式受儿子的影响,今年44岁的张女士开始热衷网购“临近春节,市区交北京晚报数字报刊通很拥堵,还是网上购物方便,而且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
常年驻守在上海苏州河北岸老城区保障春节消防安全的虹口消防中队中队长范豪杰说,自2011年春节以来,上海市中心除夕夜和正月初五凌晨燃放烟花爆竹的总量有所下降,这与市民自身安全和环保意识增加有关而北京今年燃放烟花的热情也有所减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身边的“年味”淡了;相反,由于烟花爆竹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花式品种繁多、观赏性强,街头和社区的节日氛围其实是越来越浓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专业副教授王娟分析,春节年俗正在从一种庄严的文化仪式,逐步“进化”为社会整合的催化剂包饺子、守岁、拜年的传统礼俗,过去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传递给下一代而今“年味”的复兴北京晚报报电子版要依托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实现新的跨越综合新华社等
新浪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春节要将时间和金钱花在陪伴和孝敬父母上在手机短信拜年成为主流的同时,仍有近五成的受访网民表示,“登门拜年”、“正月回娘家”的传统习俗不能丢弃
过去很长时间大热的短信拜年方式,近几年来江河日下不少网友反映,格式化的短信频频遭遇“撞衫”的尴尬,甚至有人将拜年短信称为“绿色垃圾”
“龙文化”愈加红火
在杭州一家it公司工作7年的刘力海今年不再为回家过年而烦恼由于春运期间火车票难买,他总要花上千元购买全价机票赶回老家河南洛阳,而今年,刘力海的父母第一次决定“南下”赴杭过年相比之下,父母来杭的票量宽松得多,也北京晚报电子阅读经济实惠得多刘力海说,杭州是旅游城市,带父母看看冬天的西湖,别有一番新“年味”
新祝福途径多多
对生活压力较大的“都市外乡人”来说,“反向探亲”是一种低成本过节方式,是对传统探亲方式的一种补充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与亲人聚聚,只要一家人能够顺利团聚,共享天伦,在哪里过年都是次要的问题
“作为福利,年底公司发了上千元的超市券和商场购物券,与家人合计了一下,觉得还是换成钱更加划算”杭州白领李秋实说,不少年轻人都会将单位发的购物券或者礼品挂在网上,与别人兑换年货
龙年春节,微博拜年依然很红火继“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tvb体”等微博体流行之后,“2012拜年体”火速蹿红此外,百度贴吧等论坛也“旧瓶装新酒北京晚报编辑部电话”,纷纷举办“盖楼”大赛多年活跃在各大论坛上的网友“五one”说:“用盖楼这样的方式拜年,更能体现喜庆热闹的气氛”
如今拜年无论是采用短信,还是微博、微信、自拍视频等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新颖的拜年方式变成了复制、批发祝福的工具总之,无论使用怎样的拜年方式,都要真心把祝福表达出来
与“回家热”相得益彰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龙文化”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愈加红火起来大街小巷,龙灯、龙船、龙挂件令人眼花缭乱,竹龙、糖龙、剪纸龙各具神采城乡各地可谓龙“山”龙“海”,一派喜气洋洋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分析,前些年,春节的“年味”确实有所淡化,但近年来又逐渐得到重视,“年味”呈现北京晚报招聘广告“v”形反弹这得益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施,以及百姓文化观念的逐渐转变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合家团聚、敬奉祖先”等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年味”回归彰显了民众正在从文化自觉,向着文化自信、自强逐步发展的心理路径传统年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应当得到必要的尊重、维护和传承
与近年都市人为图方便举家外出吃年夜饭相比,今年更多的哈尔滨市民开始回归家庭,围坐在自家的餐桌旁共同品味团圆的滋味,感受过年的氛围
专家分析,当代中国的“年味”也在与时俱进,“转型升级”,从原来单纯注重团圆和吃喝的习俗,逐步向欢聚、玩乐、交友、出游、购物等综合性的新习俗转变烟花燃放“由紧入松”的人性化规定,就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北京晚报新闻电话的“复古”,而是推崇人与生态之间、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年俗文化田兆元说,近年来的举措充分说明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正进一步尊重和顺应民间习俗的发展潮流
新年里,首都北京、吉林长春、陕西延安等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龙”成为社火、高跷、秧歌、二人转等文艺形式中的主角同样,在“龙文化”风靡的南国广州,迎春花市热闹非凡,人们除了吃喝玩乐,还保持着舞龙舞狮、寻春赏春的传统年俗
已多年在外吃年夜饭的哈尔滨市民李宝龙及家人今年首次在家中吃了一顿团圆饭他说今年家中的年夜饭只有十道菜,而且多以黄瓜、西红柿、苦瓜等蔬菜为主随着人们对传统过节方式的怀念,繁杂、劳神的年夜饭已经渐渐不被都市人看好,而方便、简单的家北京晚报报电子版庭年夜饭愈加受到欢迎“其实,年夜饭怎样吃并不重要,只要大家吃得高兴、吃得舒心,合家欢乐就好”除夕刚吃过火锅的哈尔滨市民孙庆福回味着年夜饭那浓浓的亲情说
“回家”已成为龙年春节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有望达31.58亿人次,超过2011年从媒体和网民热议“曲线回家”,到央视春晚主题定为“回家过大年”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企盼合家团圆,共度欢乐时光
新“春节经济”持续升温
年俗更新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