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开始《流量简史》的连载啦,这是我今年做出的最重要决定,也是近期的主要工作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中旬就有了这个念想,只不过当时思路还不太清晰,加上受朋友邀请,忙了点那个阶段我认为更重要的事,这件事就往后延了。
00年1月11日,我开始了第二次闭关计划,没有回湖北老家。没想到疫情爆发,没想到会发生在我的家乡,更没想到会一直持续要现在,好在家人都平安无事。
一个人在屋里待了5个月的我,并没有因此疯掉,反倒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击穿了我对流量的认知。
在混沌大学,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寻找个人「或企业」的使命,我从年开始使命的探寻,到现在突然领悟到——原来使命也是会来找你的。
《流量简史》就是我践行使命的第一步。
为什么首篇文章选择从「报纸」开始,在我看来,读懂了中国报业的前40年,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环境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我写了十来天,文中的数据和观点都是我反复考究和推敲过的,请放心品阅和分享。
1.百废待兴的中国故事从年的改革开始讲起。年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根据邓爷爷的指示,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时媒体的功能就需要快速恢复,而「文革」期间被停刊的报纸也纷纷复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羊城晚报》。作为中国第一份社会主义大型晚报,因为被造反派诬为造谣放毒的旧报纸,于年1月13日停刊。年1月广东省委决定恢复出版《羊城晚报》,足足过了两年的时间,一直到年月15日,广州街头才重新出现「晚报、晚报、羊城晚报」的卖报声。《羊城晚报》复刊时的情形复刊的首年,《羊城晚报》平均日发行量达57万多份,超过其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又迅速攀升,复刊五周年时发行量达多万份,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晚报之一。以《羊城晚报》为代表,报刊媒体迎来了复刊潮、创刊潮。《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相继复刊,《深圳特区报》、《经济日报》、以及几十年后大名鼎鼎的《南方周末》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最早的流量变现
年,文革前曾担任《天津日报》总编辑的石坚回到报社复职,并将恢复商业广告经营作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一大行动。随后,天津日报组建了广告科,全科也就王巨忱主任一人。说白了,在那个阶段,你做点流量变现的事,是要考虑政治风险。所以可以想象,王主任拉客户的日子肯定不太好过。一直到年1月4日,王主任托了不少人情,最终和天津牙膏厂达成协议,以元的价格,在《天津日报》最不起眼的位置,发布一条0行高的通栏商业广告。“当时我们非常高兴,但毕竟是全国的第一笔商业广告,心里没底,不敢把它发得太大,通栏0行高,还得放在三版的最底下。发表前,总编辑石坚同志亲自审稿,他看了又看,确认没什么问题,才让我们拿去制版。”王主任在年接受《中国报业》的采访时这样说道。尽管这条广告并没有产生多少销量,但是它所产生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和商业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媒体经营商业广告的窗户纸就这样被捅破了。当时香港《大公报》敏锐地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10天后,丁允朋在《文汇报》发表题为《为广告正名》的文章。文章中说:“很多人认为广告是西方文化的生意经,要它干什么,广告是吹牛皮,摆噱头。我认为,生意经要一分为二。要善于吸取它有用的部分,广告就是其中之一”。
紧接着,中央媒体也开始表态,《人民日报》对广告做了四篇专门的报道,分别是《上海恢复商品广告业务》、《漫谈外国广告》、《一条广告的启示》和《一张广告救了一个厂》。经过一系列的媒体吹风,媒体经营广告逐渐释放出正面信号,国内报纸刊登商业广告进行流量变现的序幕就正式拉响啦。3.80年代的消费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他们比国内企业更懂得流量变现的套路,所以产品还没有进入中国,广告就先打起来。其中,最为活跃的要数日本企业。
年3月0日,《工人日报》在全国大报中首开先河,整版刊登东芝的广告。随后,丰田、三菱、夏普、松下等陆续同《工人日报》签订了广告合同。
伴随着广告的渗透,日本电器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市场的欢迎,松下、东芝等品牌逐步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70年代流行的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逐渐被新三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所代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年到年,彩色电视机生产量从0.95万台增长到.95万台,洗衣机生产量从1.81万台增长到.06万台,家用电冰箱也由3.18万台增长到54.74万台。
4.终端发行的创新年,《洛阳日报》打破了我国报刊「邮发合一」制度,首开「自办发行」之先河。这一创举,对于当时的报社经营来说影响深远。我国早在50年代就确立了邮发合一制度,即邮局负责报纸的发行,但投递效率低、发行费用高等弊端成为制约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年,《洛阳日报》发行量达到新高,但却亏损0多万元,其中发行费占比15.4%,促使《洛阳日报》开始进行自办发行的尝试。从年起,《洛阳日报》开始自行组建多渠道发行网,包括发行站、下辖发行所和固定零售点,甚至它还在临近乡镇发展起一批农民发行员。结果,年《洛阳日报》发行费节省14万元,发行站还获得了18万元的收入。自办发行很快在全国扩散开来,当时位列全国报纸前三甲的《广州日报》,还创新推出「早茶战略」,提出每天和太阳一起升起,保证报纸在上午7点之前送到读者手中,这是邮发合一模式下不可能实现的。5.流量分发的创新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想要通过报纸来投放广告,而报社也希望增加广告来提升自己的收入,原本分布在各版各处的广告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
如何更高效的对报纸流量进行分发,成了各大报社广告部门迫在眉睫的事。
年3月3日,《羊城晚报》首先迈开了这一步,推出了「分类广告」,把一个个通栏广告拆成若干块,专门针对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进行推广。
后来,一些大型报纸还专门为分类广告开辟大面积的专栏或专版,其广告类别五花八门,涉及声明、招聘、寻物、家电、旧货、服装、医药、饮食、娱乐、贺喜等等,涵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类广告的核心优势在于,广告形式篇幅短小、制作简便、传播迅速、价格低廉,早期价格每天在几块钱一条,适应了个人或小企业、小团体对于广告的需求,扩大了报纸广告的客户群体。一般报纸的分类广告都是多达上百条,如《华西都市报》每天的信息多达条以上,极大的提升了报纸的广告收入。6.内容产品的创新自办发行提升了报纸的发行效率,分类广告提升了报纸的创收能力,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内容产品上的创新,让其脱离政治属性,走向「报纸消费品时代」。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扬子晚报》和《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创刊于年,相比上一代晚报,《扬子晚报》做了大量的创新,形成了独有的“四轮驱动”内容战略。一只轮子是社会新闻,一只轮子是文体资讯,还有两只轮子是副刊和文摘,号称「一报在手,样样都有」。再加上,作为十朝都会的南京和吴风汉韵的江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读书读报的习惯较其他地区更为普遍,有几年平均阅读率均高达90%以上。所以创刊以来,《扬子晚报》发行量上升迅猛,到年日发行量已突破万份,最高时发行量超过00万份,位列全国第三。
如果说《扬子晚报》用的是归纳法,在原有晚报的内容形式上做了大量的迭代,奠定其在晚报市场的领导地位;那么《华西都市报》则是用演绎法,开创了「都市报」这个新品类,推出的中国第一份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的故事,要从年说起。那一年,中国报业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全国出现了8家广告收入上亿元的报纸,除《海南日报》外,全都是城市报纸。《四川日报》的广告收入也被同区域的《成都晚报》超过。
年1月8日,四川日报社党委召开党组会,做出要办一张城市晚报的决定,由时任四川日报社副总编辑席文举负责。
“当时,全国报纸办晚报的形势已经走过10年的历史。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张红火的晚报,不要说去争夺他们的市场,就连晚报这个名字都不会让你取。”席文举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年的情形,仍然印象深刻。
“那时候,我天天都在考虑,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我想起了自己上数学课时的思维方法。要创造新的解题方法,需要有新的思路。”
其中一个思路就是演绎法,从已知推未知。
第一步,都市报从哪里赚钱?年8张亿元大报经验告诉他,钱从广告中来。
第二步,广告来自哪里?现实情况表明:房地产、日用品、商贸三大新崛起的市场热门广告,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城市的市民。
第三步,既然市民是广告受众,报纸的读者必须是城市的广大市民。
于是,席文举总结得出结论:办一张「市民生活报」,《华西都市报》的读者定位是广大市民,市民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的生活,所以《华西都市报》就把报道的内容对准市民的生活。
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短短几年间就改变了成都以及四川报业市场的原有格局,构架了都市报在报业市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到年,《华西都市报》发行量已经达50多万份,收入达1.3亿元。得益于晚报和都市报的蓬勃发展,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迎来持续增长,年突破亿,年突破00亿,年突破亿。7.和平竞争30年年,与报纸广告同时期发展的还有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户外广告,而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则是0年以后的事。关于它们的故事,后面我会单独开篇来写,这里就不过多展开,重点讲讲它们和报纸广告之间的竞争关系。电台广告。你会发现,不论是报纸广告、电视广告还是户外广告,主要都是通过视觉系统来传递信息的,只有电台广告是通过听觉系统来传递的。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眼见为实”的文化背景下,也只有像开车这样的场景才有听广播的刚性需求,所以电台广告的市场份额一直不温不火,在5%上下波动,分走了一部分汽车、房产的广告市场。电视广告。尽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还是少数,但那个时候都是一台电视机全村人围着看,所以电视的覆盖率还不错。加上电视的信息载体是视频,对于用户而言接受成本更低,毕竟那时候有文化阅读报纸的人,其实还是偏少数。所以电视广告在整个广告市场一直属于老大,占据了差不多40%左右的市场份额。户外广告。户外广告主要和我们的出行有关,分布在公交、地铁、火车、高铁、机场、高速路口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包括后来主打楼宇广告的分众传播,本质上也属于户外广告的一种延伸。户外广告有一定的“强制性”,像电视、电台、报纸还需要靠内容吸引用户来看,户外广告出现在你的生活轨迹中,让你不得不看。用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的话来说:“你在等公交、地铁、电梯的过程中,属于比看广告还无聊的时间,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看下广告的”。所以,户外广告也能取得不错的市场份额,仅次于报纸广告,维持在15%上下。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PC互联网广告,这个时期尽管对报纸广告有一定的分流,但并未造成影响报纸广告的增长。本质是因为,报纸属于移动媒介,而PC互联网无法代替报纸的阅读场景。年,报纸迎来了自己的最高峰,广告收入.3亿元,发行收入.7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使报纸广告走向衰退的,是即将登上舞台的移动互联网。8.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年,随着3Q大战(PC时代的最后一场用户争夺战)的结束,互联网的创新者们将视线转向移动互联网,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这时,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软件Kik,吸引了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