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故事苏文洋提笔忆当年三所学校惠万家

在纷乱的报纸中理清思路,寻找论据是苏文洋工作的常态。张风摄

陈建功先生在《让“幺蛾子”追得“五脊六兽”——我与晚报的“死生契阔”》(见本报2月16日第8、9版)一文中写道:“屈指算来自己和《北京晚报》的‘交情’,竟已近40年之久。忽想起这位已成‘名记’的周家望,之所以有今天,或许与晚报的一个‘幺蛾子’也不无关系呢。那应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晚报》顺应那个年代文学热潮,在同仁堂的支持下,成立了同仁文学院。

那时我还在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被晚报请去讲授‘小说写作’课程。记得在那里任教的,还有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夏有志,散文家韩少华,诗人唐晓渡,剧作家刘树纲等等,都是那个时代文学界的活跃人物。而周家望,当年也是到同仁文学院‘发蒙’的中学生,跟我学小说。逐渐发现,和周家望一样吃上这碗饭的,还不止一个。好几次有青年男女遇见我,拱手便拜:‘老师,我是您同仁文学院的学生呀!’枉担师名,岂敢岂敢。不过又想,至少晚报办那个‘文学院’,在许多少年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哩。”

年3月13日,北京晚报50周年,晚报读者请苏文洋签名留念。李刚摄

同仁文学院这个“幺蛾子”的“始作俑者”是我。其实,如果办一个学校算一个“幺蛾子”的话,那时候,我至少出了三个“幺蛾子”。三所学校距今已经三十年了,记忆已经不甚清晰,翻了几天旧报,才逐渐回忆起当年往事。

年5月,我从晚报本市新闻组(部)调到专刊部,创办了老年人专刊《陶然亭》。年1月,创办了少年儿童专刊《芳草地》。我当年才三十出头,觉得领导放心大胆地让我办这一老一小两个专刊,确实比跑新闻可以多出一点“幺蛾子”。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精神,我一头扎进两个专刊,“幺蛾子”出了一个又一个。

年10月10日,市第一幼儿园、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北京晚报创办的山花少年儿童艺术学校招生。

年10月10日,在第21期《芳草地》专刊上,刊发了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和本报创办山花少年儿童艺术学校的招生简章。我们为学校聘请了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徐惟诚、市政协主席白介夫、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北京晚报总编辑叶祖兴和中药提炼厂厂长田润担任名誉校长,聘请韩作黎、刘厚明、汤世雄、陆敞、蓝天柱、田裕民、宫异娟等为顾问。

面向4岁至12岁的少年儿童,设置有电子琴、钢琴、舞蹈、绘画(儿童画、儿童漫画、国画)、书法、摄影、英语口语等班。老师大都是社会名流,如教授音乐的老师李婉茵是北京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人艺演员李婉芬之姐,儿童漫画老师是北京日报老漫画家李滨声和北京晚报漫画家李时民,书法老师是著名书法家赵家熹和他的女弟子韩宁宁(如今韩宁宁已经是东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排长队,不是买白薯、白菜就是买烟筒。

年10月11日在汪芝麻胡同里的第一幼儿园招生,报名的队伍从幼儿园里一直排到胡同东口外面的大街上,足足有几百米长。当年,老百姓这个时间排长队,不是买白薯、白菜就是买烟筒。(年8月16日本报一版有条消息《60万节无机新型民用取暖烟筒今秋与市民见面“烟筒购买长龙”将得到缓解》)不时有路过的人问排队报名的人:“买什么?是买烟筒吗?”

山花学校创办4个月之后,北京市药材公司和本报创办了中学生同仁文学院。这次聘请当时的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刘厚明任院长,聘请端木蕻良、骆宾基、韩作黎、刘绍棠、汪曾祺、邓友梅、郑万隆、谌容、李陀、陈祖芬等为顾问。白介夫、顾行、叶祖兴、田大方、朱连富为名誉院长。设置短篇小说创作班、散文创作班、诗歌创作班、儿童文学创作班、报告文学写作班、影视剧本写作班、影视评论写作班、新闻写作班。

刘厚明、陈建功、刘树纲、韩少华、何志云、理由、唐晓渡等担任授课教师。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新闻写作班的老师,而今也有点像陈建功老师一样,好几次遇到有青年男女说:“我是您同仁文学院的学生呀!”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我心中暗自思忖:这就是“好为人师”和“为好人师”的最好回报吧!

年2月25日由同仁文学院、北京中药五厂和本报共同创办华灯小学生作文学校。

实话实说,三所学校的师资队伍一个比一个精彩,最为精彩的当属年2月25日由同仁文学院、北京中药五厂和本报共同创办的华灯小学生作文学校。所谓精彩,就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谓予不信,请看事实:在华灯授课的全国和本市特级教师和高级教授有叶多嘉、贾懋、王有声、许嘉琦、胡孟炎、张廉、林承霞、黄琴生等。这些老师都是泰斗级、国宝级的德高望重的教师,称为教育大师也丝毫不勉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先生说的是知心朋友。一个人、一所学校也是如此。人生成长的路上,遇上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已经足够幸运,如果遇上十位八位,幸福指数岂不爆棚?一所学校能够请到一位大师即可扬名立万,何况大师云集?华灯小学生作文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足以用自己的名字挑起一所响当当的学校。他们每个人的教学经验都足以写出几部厚厚的大书!他们到华灯授课之前,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

那些年,还没有双休日。每到星期天,东四到北新桥大街热闹非凡。山花艺校在东四大街的汪芝麻胡同,华灯小学生作文学校在府学胡同,中学生同仁文学院在北新桥细管胡同。每所学校一千多名学生,少儿艺校和作文学校的学生,基本上至少有一位家长接送。每到周日,近万人在这一站多地路程的三所学校、三条胡同进进出出,连附近的小商贩和饭馆老板都乐得合不拢嘴了。

三所学校总共给多少孩子带来学习的快乐,已经难以统计了。当年跟从名师们学习过的孩子,如今也大都是四十岁左右的人。“功不唐捐”。北京晚报和千百万读者60年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其中肯定也包括了三所学校惠万家,给成千上万的读者家庭送上了最好的老师、最佳的教育。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三所学校的学生们有了闲暇,坐在一起慢慢回忆那三条胡同里的学校,回忆自己听过的名师讲课,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吧!

晚报一甲子等您讲故事

24小时征集、

电子邮箱:wanbaorexian

vip.sina.







































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10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