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种舌尖上的幸福叫稻香村点心。
牛舌饼、红白萨其马、绿茶酥、山楂锅盔、墨子酥……种目繁多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更别说味道、口感,真真儿是想到就让人欲罢不能。
春节供年糕,上元有元宵,端午卖粽子,中秋售月饼,北京人对“四时三节”变更的感应几乎始于这些美食,没有人能离开它。
大作家周作人却抱怨:“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开什么国际玩笑!北京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怎么会没有好点心?
老北京的饽饽铺
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里写到:“老实说,北京的大八件小八件,尽管名称不同,吃起来不免单调,正和五芳斋的前例一样,东安市场内的稻香村所做的南式茶食,并不齐备,但比起来也显得花样要多些了。”
原来,在一个“北漂”南方人眼里,大八件小八件是北京的点心,而稻香村是南式点心。为什么这么说?
这得从根儿上说起。
永星斋饽饽铺
早些年,北京人管点心叫“饽饽”,制售饽饽的地儿自然叫“饽饽铺”。据民俗专家金受申考证,“北平最老的店铺,可能要算饽饽铺啦。”
当年的饽饽铺有三类,一是满汉饽饽铺,二是清真糕点铺,三是南货店。
满汉饽饽铺最初只卖多奶重油的满族糕饼,还顺带着卖鼻烟,后来又增加了传统的汉式糕点。
饽饽铺的幌子
清真糕点铺出售的糕点与满汉糕点基本同名同形,区别是用素油,为了照顾穆斯林和佛道信徒。
南货店是专营南方风味的糕点、糖果。
旧时,四九城里正经八百的饽饽铺不少,正明斋、瑞芳斋、桂英斋、毓美斋和芙蓉斋,都是字号正宗的“五大斋”。
满汉饽饽铺子里,用红漆大柜台隔出两个区域,柜台外面有红木茶几和坐椅,里面靠墙是两溜红漆立箱,箱里分层分类放各式糕点,不打开箱盖什么也看不见。
桂英斋
据唐鲁孙在《北平的饽饽铺》里回忆:
进到饽饽铺里,一块点心也看不到,根本没有货品柜,所有点心全都装在柜台里面的红漆大躺箱里,顾客要什么,伙计就给你拿什么。
芝麻君听老一辈人讲,饽饽铺里的大八件、小八件,有桃酥、状元饼、枣泥酥、藤萝饼、油糕、百果花糕……当年可都是皇上享受的宫廷贡品。
藤萝饼
解放后公私合营,北京的一些老手艺人都被迫转行,饽饽铺的“饽饽”也降低了好几个水准。
王世襄老先生感触颇深:“北京的中式糕点,60年代以来真是每况愈下。开始是干而不酥,后来发展到硬不可当,而且东西南北城所售几乎都一样,似一手所制。”
传统桃酥
侯宝林先生有段相声说:
汽车把桃酥压进了沥青马路,用棍子去撬,没有撬动,棍子却折了。最后来了个商店售货员,愣是用他店里的江米条把桃酥撬了出来。
可见,周作人的抱怨也不无道理,当年的“五大斋”如今也没了踪影。
“南货北卖”稻香村
稻香村南货店是南味食品驻北方的代表,一开始卖的是“南味点心”。
其实,稻香村起源于苏州,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许浑的“村经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早期的苏州稻香村
《清碑类钞》记载:“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可见,稻香村所卖的糕点、副食,深受苏州人喜爱。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时,微服私访遇到“稻香村”,吃到蜜糕后龙颜大悦,特御赐了一块“稻香村”的招牌。
苏州稻香村的招牌
清光绪二十一年(),金陵人郭玉生领着几个熟悉南味点心的师傅来到北京,也用“稻香村”的名号开了一家“稻香村南货店”,选址在繁华的前门外观音寺,是前店后厂的“连家铺”。
早期的北京稻香村
重油重糖、花样翻新的点心,好吃又好看,冬瓜饼、杏仁酥、姑苏椒盐饼等南味点心,让吃惯了大八件、小八件的北京人眼前一亮,街坊邻居口耳相传后迅速走红。
玫瑰鲜花饼,早期讲究用京西妙峰山带露水的玫瑰。
牛舌饼,甜咸的口味一直萦绕心中。
枣花酥,有淡淡的枣花香。
五花蛋糕,稻香村里的西式糕点。
“中药同仁堂,糕饼稻香村”,稻香村成了北京人心中响当当的招牌。正如《旧都百话》记载:
现在除了老北京逢年逢节还忘不了几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来红、自来白外,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稻香村……
生意红火后,年稻香村的几个师傅,在对面分开了一家一模一样的糕点铺,叫“桂香村”;后来,稻香村的糕点师傅张森隆,也在东安市场自立门户,字号“稻香春”。
新街口的一家桂香村
三家本是同根,各家又相互竞争。20世纪20年代后,天津也有了明记、何记、森记稻香村,还有保定稻香村、石家庄稻香村,遍地开花的店铺冲击了北京稻香村的生意。
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曾经名震京城的“稻香村南货店”在年被迫关张,一关就是半个多世纪。
舌尖上的幸福
年,稻香村的第五代传人刘振英重振百年老字号,在东直门里工匠营胡同老店重开。断档多年的味道,又重新回到北京人的生活里。
开业那天,离正式开门还有一个多小时,很多人已在寒风凛冽中排起了长队,还有很多远郊和外地人也纷纷托人帮忙买点心回去。
年1月22日《北京晚报》的报道
直到现在,北京稻香村在北京已有三百多个销售点,成了北京人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每逢元宵、端午和中秋,来稻香村买元宵、粽子和月饼的人也要排很长的队,这是北京节日的街头一景。
北京稻香村内景
当您走进店铺,各种精细考究的糕点映入眼帘,熟肉、豆制品、各种干果炒货……看着就垂涎欲滴。穿着白大褂的营业员,用纸袋熟练地包起点心,几十年如此,让老北京人倍感亲切。
正在忙碌的售货员
北京人串门送礼,买成盒点心叫打个匣子,售货员帮忙装好若干种类,用绳子绑得倍儿漂亮,提溜这么个玩意儿,有里儿有面儿。
一年二十四节气,稻香村就出不同种类的点心,立春咬春卷、雨水望春蜜饼、惊蛰盘龙糕、春分太阳糕、清明青团、谷雨椿芽酥、立夏陈皮饼……让“口腹之欲”充满了诗意。
祖祖辈辈生活在北京的人跟芝麻君说,“每次经过稻香村,都习惯进去买点副食、点心,这么多年成了一种情怀。”
除了这些点心,稻香村的炸肉串,也是北京孩子童年的集体回忆。油炸的羊肉串、鸡肉串,用牛皮纸包好,老远都能闻到香味儿。
年10月,由于市场的变化,稻香村取消了炸肉串,让很多老北京人都念念不忘。
终于,去年12月稻香村的炸肉串重出江湖。新街口外8号的北京稻香村14营业部,人满为患。7点多就有人来排队,一共放了个号,结果一下就全部抢光。
等待“童年味道”的人们
无论是那些精致的点心,还是热乎乎的炸肉串,对北京人来说,都是童年的记忆,是幸福的味道。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说: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这种舌尖上的幸福,就是北京人生活的装点。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赞赏
长按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