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评论流量相思病还得早治

近日,浙江宁波网警揭露了“网红”张某假装患癌骗取粉丝同情和金钱的真面目。截至到案当天,张某已非法牟利5万余元。滑稽的是,被揭发后,张某竟说:“我从来没说过我得了癌症啊,我只是得了‘相思病’晚期!”

先编造病情博同情,再直播唱歌要打赏,张某利用网友的善良获利,显然是个骗钱的主。欺骗网友感情,已是弄虚作假;辩称患的是“相思病”,更显强词夺理。一面配着“晚期”、“申请捐献器官”等字眼,一面说自己患了“相思病”,结合来看,张某病中所思,恐是流量和流量背后的现金流吧?

社交平台上,像张某这样编造剧情骗流量的账号数不胜数。前几天,在云南昆明,有几名主播竟按照设定剧本在直播中互相谩骂,甚至线下“约架”;今年初,还有些人编造一些老艺术家“晚景凄凉”的剧本,不仅一派胡言,而且涉及侵权。相似的事例接二连三,还有多少用户会相信屏幕里的画面?这些虚假信息伤害的,不仅是良性的网络舆论环境,更是公众对彼此的信任感和社会议题的严肃性。

反观社交平台的打假治理,始终不见明显起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打假往往是“对号不对人”,博主发现号被封了,大不了再建个号,乔装打扮,重出江湖。如此一来,平台治理实质上也如演戏一般,不过是轻飘飘地走个过场。博主演戏是为了赚钱,平台演戏是为了应付,最终目的还是赚钱。若真要在治理中做到“对号也对人”,还需要相关部门建立更完善的联合惩戒机制,先把不守规矩、“屡治屡犯”的平台罚到痛,平台自然懂得如何净化自身生态,赶走肆无忌惮的骗子。

如今,不少平台以“创作”、“创作者”为内容背书,可“创作”不代表能够挑战公序良俗,更不说明可以违背常理和法规。只有平台在内容把关和审核上有严格的底线,所谓“创作者”才能不辱“创作”二字,所谓“流量为王”的理念才能无路可走。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辛音

流程编辑:严圣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15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