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培育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多年来围绕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坚持用“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培育学生执着专一、精致细致,通过涵养、领悟、磨炼中国“工匠精神”,引领职业院校学子成为新时期的“能工巧匠”。
01
日常教育中涵养“工匠精神”
学校始终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作为核心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练就精湛的技能提供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
课堂是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学校教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专业化态度,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融合了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项专业化的标准,精益求精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教师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开展融“教、学、训、做、评”于一体的专业教育,并将企业8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素质训练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专注认真、专业规范的态度;创新思维、精工细作专业技能,同时采用过程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学校为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自动化工程学院在教学楼、实训楼的整体装饰中都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元素,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技能大赛等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爱高职、爱专业”的宣传教育,每学年评比校长奖章、优良学风班和学习之星,表彰在专业学习中、各类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严谨笃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成为学生求学的主流思想。
2
校企合作中领悟“工匠精神”
深入企业是了解中国“工匠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订单培养和“认岗-跟岗-顶岗”三级校外实习体系,为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工匠精神”搭建了平台。
自动化工程学院先后与国际知名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青苗班”,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专业的订单班,双方签署校企共育人才协议,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高端技术能力相结合,参照自控与电气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展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企业所需“工匠精神”也通过这种方式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中,让学生理解职业规范、行业标准,感受“工匠精神”,了解企业需求,发现自身不足,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内驱力。
在订单培养中,我院毕业生受到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订单班培养的毕业生耿岩,在SMC(中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即提升为带班长;安瞳,在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机电分公司,一年时间即从项目部维修员成功竞聘三级维修师,并担任项目部材料主管、共青团代表等。
学校还设有“认岗—跟岗—顶岗”三层级校外实习体系,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感知、实践“工匠精神”。认岗实习是指学生定期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企业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如学院11机电班与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NCS)的跟岗实习中,从大二开始,学生每周有三天时间在企业提供的绘图员岗、控制系统集成岗、人机界面组态岗等岗位进行专业实践,其余时间在校上课。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在“认岗—跟岗—顶岗”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企业、深入体会企业的文化内涵,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日渐深刻。比如CNCS产品执行的是美国标准,对产品各项指标要求高,项目监理聘美国专家担任。在生产期间,美国专家全过程守在生产现场进行监理和指导,并随时和每一位参与生产的人员进行交流并查看生产信息详情记录,这要求跟岗的学生必须有很高的专业能力,能达到国际化生产工艺的要求,学生们在这样的企业跟岗实习,培养了谨慎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3
技能大赛中磨练“工匠精神”
技能大赛是培养中国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炉,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各类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练学生的“工匠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和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学习目标。自动化工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近80%的在校生在毕业前都会参加一项技能比赛。而且,学院对所有被选拔上参加市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学生都会开展赛前综合技能训练。在训练阶段,一套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4个半小时,每天早上8点,参赛队员准时走进训练场,一直练到晚上9点多。常常是其他学生的晚自习已早早结束,训练场的灯还亮着。大赛指导老师为了锻炼参赛学生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有时会特意设计干扰项,比如将操作台搬到实训楼大厅里,让同学们围观,一开始因为在别人的注视下训练,参赛队员总有些紧张和放不开,但慢慢就习惯了,能全身心投入设备调试。有一次,参赛队员朱玉亮和马向朴正在埋头苦练,老师忽然把电断了,电脑屏幕黑了,机器也不动了,“完了,白做了!”因为没有保存,他们几小时的辛苦都白费了,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也是老师为了提醒他们要注意任何工作细节,包括保存程序,特意制造的“事故”。装配训练时,每个步骤都很繁琐,小到螺丝,大到铁板的安装;编程时,机械手怎样才能把料块搬运到指定位置,传送带怎样转,每个细节都需要极其认真才能保证“零失误率”。正是在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中,才真正锻造了“工匠精神”,才培养出了国赛获奖高手。
近几年来,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14项,有人次获市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得市级奖励一等奖26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0项,获得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连续五年获全国一等奖。北京市“挑战杯-彩虹人生”创业设计大赛金奖1项。
以“工匠精神”锻造出的学院毕业生,专业技术强、勤奋细致肯吃苦,因此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4%以上,毕业生起薪点、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如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京港地铁、中视远图、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家用电器研究所、北京欧瑞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航无人机研究所、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北京四季常绿智能车库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余源
编辑/党委宣传部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1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