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工具、影视制作者的私人家教、新闻教育者的参考书、文化传播研究者的课题素材、文案策划者的助手、写作爱好者的后花园、摄影爱好者的移动课堂、新闻学子的专业圣经。
编者按
消息写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写好导语。学会写导语,是掌握消息写作的关键。下面的案例都收集整理自网络,虽然有些例子比较老,但仍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所谓“举一反三”,只要我们从案例中学到方法,那么掌握导语写作就不再成为难事了。
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
导语只有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枪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新晚报》年9月15日发表一篇呼吁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的消息,其导语虽然对人才流动未着一墨,但由于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给读者震动不小。导语写道:
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沮丧着脸,在校内通衢大道旁支起了烟摊。
在这篇导语中,“校庆”是纵,“摆烟摊”是擒,一纵一擒,击中了人才流动机制僵化的要害。
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年5月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逝世。5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在发布这一消息时,导语写得与众不同,特别感人:
深受青年喜爱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正弹着钢琴创作大型歌剧《屈原》,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倒在了钢琴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却再也不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5月2日,这位正值盛年的作曲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9岁。
施光南去世了,记者在这里却把他写“活”了。读了这样的导语,谁都会击掌叫绝。
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1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