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时光机年轻的皇后

茜茜公主2(年)

豆瓣评分8.4

●本期推荐●

年,由德国与奥地利合拍的一部影片凭借精良的制作、考究的服装发型、优美的风景以及动听的施特劳斯圆舞曲轰动了世界。

30年后的年,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丁建华、施融、童自荣、曹雷等著名配音艺术家的精湛演绎下,这部影片又征服了中国观众,这就是——《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Sissi)是恩斯特·马里施卡(ErnstMarischka)执导的奥地利爱情电影,由罗密·施奈德(RomySchneider)、卡尔海因茨-伯姆主演。系列共有三部影片,还包括《年轻的皇后》和《皇后的命运》。

本期的《光影时光机》节目,请您欣赏拍摄于年,内地上映于年的经典影片《茜茜公主》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年轻的皇后》的录音剪辑。

这部影片讲述了讲述了茜茜公主嫁入皇宫后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参与执政的故事。

电影《茜茜公主》获得第1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维也纳盛大的皇家婚礼之后,茜茜开始皇后的生活。她慢慢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奥地利宫廷生活,但她发现与皇太后苏菲相处非常艰难。

专横的皇太后恪守着皇室的陈规陋习,并不断地向弗兰兹灌输应该怎样遵守皇室法规去经营帝国和家庭。茜茜的女儿出生之后,她和苏菲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苏菲依据皇室的规矩不让茜茜自己抚养女儿,而弗兰兹竟然顺从母意,让茜茜与女儿无法在一起。伤心失望的茜茜只身一人回到巴伐利亚。

愧疚弗兰兹立刻追随而至,劝服茜茜和他一起返回奥地利。这时,苏菲也不得不改变主意同意茜茜抚养女儿。

之后,茜茜伴随弗兰兹出访多国,在匈牙利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在匈牙利人民的欢呼声中加冕为奥匈帝国的国王和皇后。

茜茜公主配音:丁建华

她是《追捕》中的真由美,

也是《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丝卡;

是《悲惨世界》中的珂赛特,

也是《茜茜公主》中的茜茜公主

……

她以独具魅力的声音穿过光影岁月,

用声音征服一代又一代观众。

她,就是著名配音艺术家

丁建华

当年为电影版《茜茜公主》配音的丁建华,在一次采访时回忆起当年获得配音机会的点滴,笑称“没有去找厂长”,凭借的是自己的实力。

丁建华透露,在参加试音后等待的那几天,自己万分焦急,而当三天后拿到通知书的时候,一种“偷着乐”的心情绵延了好一阵子,兴奋、睡不着觉,就连吃饭都会偷笑。

至于配音的过程,丁建华回忆说,那是一段享受和快乐的时光。面对“从少女到晚年,如此之大的声音跨度是如何把握的”这样的疑问,她表示,当时自己已经34岁,其实,一个人的声音是不会改变的,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自己的声音,细细揣摩完了人物的个性后才真正开始配音。

她和她的声音、她的艺术,依然鲜活,充满了生命力,以极具感染力的魅力,影响着更多的观众。

从小就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丁建华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部队大院的干部家庭中,谈到自己的父母,丁建华充满感情,“我爸爸当年是山东南下的部队干部,我妈妈是上海当地的进步青年。他们在上海相恋结婚。”

虽然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上海人,自己住的部队大院里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南腔北调,但丁建华却从小就说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这得益于她上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方老师。

方老师是从北京调到上海的,她标准的普通话,激情饱满的讲课台风,给了丁建华至今难忘的启蒙教育,也让她从小就喜欢自信地讲普通话,还带领着弟弟妹妹都学普通话。

丁建华对文艺的兴趣,则来自于小时候母亲经常会给孩子们讲各种各样的童话、神话故事,还时不时带他们去看沪剧、越剧、话剧等各种各样的演出,文艺的种子由此在丁建华心中萌发。性格中兼具爽朗与细腻的她能歌善舞,偏爱文学,长于抒情表意,小学时写的作文,便多次入选上海市少年儿童优秀作文选。

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里,母亲发现小建华十分着迷广播电台播放的节目,还攒钱为女儿买了台收音机。从此,丁建华便经常趴在收音机旁,出神地聆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上瘾地收听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广播剧场等节目。

然而,丁建华走上艺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年,她报考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时,曾经因母亲的出身问题在政审时被卡住,辗转近一年后,才得以进入文工团在话剧队担任演员。在6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她演过不少角色,而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临时顶替一位演员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常宝,“当时我17岁,没有什么京剧基础,可是领导说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所以我用了一个月左右学发声、眼神、身段,就让我上台了。

我很勇敢,也很能吃苦,流了不少眼泪,韧带都练到发紫发青。但第一次上台,我就出洋相了,因为唱京剧要用小嗓,而我在台上听到过门音乐一起,心里就紧张,该我念白的时候,我又想捏起嗓子,又习惯性地按照话剧发音的方法,所以整个声音就发颤了。后来半天才找到位置,慢慢唱下去。

下台后,我们领导说要不然让我换个节目,歇一歇,再找找感觉。我说不行,如果一碰到困难,一出洋相,就换个节目,那以后怎么办?所以我说不要换,给我点勇气让我继续演。结果第二场演出就比第一场好,一场比一场好,演到第五场时,我就已经找到表演的乐趣,觉得很过瘾了。”丁建华这种知难而进、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性格,让她的丈夫至今有时还会说她:“你可真是个小常宝!”

23岁时,丁建华考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配音演员,在李梓、刘广宁、邱岳峰等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悉心指导下,加上在部队话剧表演中积累的表演经验,丁建华成功译配了一部又一部的影视译制片。

丁建华对待艺术极其认真,总是严格要求,“比如说《长恨歌》这样的作品,我就算朗诵了一百场,但是场的时候,如果稍微有点放松,或者有一些杂念,一瞬间心里的节奏没有跟上,我下台之后也还会有些不开心。

有人劝我,别跟自己较劲了。但我当年在单位配音和导演的时候,就跟作品较劲,会一遍一遍去要求最准确的演绎,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一样。”

生活中的丁建华,空闲的时候喜欢看谍战片,常常会用几天时间,就把一套自己感兴趣的几十集谍战连续剧一气儿“刷”完,看的时候还不喜欢别人打扰,要把每一句台词都听明白。丁建华还喜欢看《跨界歌王》这样的节目,如果遇到喜欢的歌词、对白,会记在自己的手机备忘录上,要是看到喜欢的文章,还会主动背诵下来,所以至今记忆力依然很好。

正是因为有过那些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细腻的感悟以及对专业的不懈追求,不断丰盈她的艺术,让生命之花始终绽放,艺术之树永远长青。

《光影时光机》

《光影时光机》是一档介绍中外优秀影片、展播电影录音剪辑的节目,其主旨是“聆听老电影、向经典致敬”。该节目针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数百部优秀电影录音剪辑进行“再剪辑”,用一种“再回首”的方式带领当下的广播迷们了解历史,认识经典。

电影录音剪辑这种广播文艺节目形式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广播对电影的精彩诠释与延伸。在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守在收音机旁听电影,是很多人钟爱的一种享受。

当下的生活快速而繁忙,浅显而速食。忙碌的城市族群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用一种“慢”方式去看待生活看待自己。那些因为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经典电影佳作也早就尘封在记忆的角落里。当耳边再次响起那些熟悉而又久远的光影片段,有关于时光的记忆会慢慢浮现在脑海。《光影时光机》就是用一种“阅读”声音的方式,与听众一起爱上“慢”生活。

丁建华采访节选于年11月6日《北京晚报》

音频节目创制:精品制作部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11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