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有一个独特的地界儿。
这里有革命岁月的“血色浪漫”,
也有大院生活的“阳光灿烂”,
这里有数不胜数的传奇故事,
也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
这就是甘家口。
大院生活圈
解放前,甘家口还只有荒地、农田、黄土路。
解放后,这儿却成了部委大院安营扎寨的“根据地”,成了北京城一张崭新的脸面。
三里河路西边的建工部大院,就是其中的典型。
年,建筑工程部大楼在甘家口落成,高台阶、大门廊、顶部双层檐口的设计,无一不显示着国家机关的庄严和大气。
年建筑工程部办公大楼北京日报王可信/摄
建工部大院以办公大楼为东墙,一栋栋红砖墙小楼整齐排列,向西延伸约一公里。整个大院,能住下多户人家,体量之“大”,可见一斑。
建工部大院平面示意图京报网/杨盼绘
不仅如此,其容量之“大”,更是超乎想象。
大院里有宿舍楼、食堂、澡堂、幼儿园、招待所、卫生所、小车班、锅炉房、合作社、粮店、子弟小学,“足不出户,自给自足”。
幼儿园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更重要的是,大院里还有一个时常能看上“内部电影”的礼堂。在那个还没有电视,也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可是天大的福利。
当普通人的文化生活水平还处于“贫困线”下时,大院里已经直奔“小康”了,无论是眼界、格局还是见识,都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无怪乎七八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的精英,多数有过大院生活的经历,冯小刚、姜文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8号院的富豪慈善家
甘家口的独特之处,不仅与大院生活圈有关,更与大院里的传奇密不可分。
甘家口商场南边的甘家口八号院,曾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地儿,原子弹、氢弹的设计者很多都在此居住过。
可这大院里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却是一个富豪慈善家——李春平。
他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简直是神乎其神……
年,李春平在北京饭店与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合影。视觉中国图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李春平,当过兵,入过文工团,转业后被分配到北影制片厂保卫科,还因相貌出众,“长得像混血儿”,差点当了演员。
没想到,事事顺遂,春风得意的关头,这个前途大好的青年却马失前蹄,因谈恋爱与人打群架,进了劳改所。
那个年代,劳改可是一生的污点。李春平不仅丢了工作,没了党籍,连父母都与他断绝了关系,只在甘家口八号院留了间十来平米的小房子供他栖身。
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他只能靠着街坊邻里的接济勉强度日。眼见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玩完了”,李春平心有不甘,便想到了“出国”。
可一没门路,二没钱,怎么办?
他想了一个“笨办法”,“北京饭店外国人最多,上那儿去!”
于是,他找街坊东借一条裤子,西借一件衬衫,凑了一套西装,就往北京饭店跑,每天都坐在饭店大堂里,希望偶遇外国人把他带走。
还真遇到了——一个大他38岁,日后成为他妻子的好莱坞影星,李春平与之远赴美国。
妻子过世后,他继承了巨额遗产,回国办公司、写传记,更做起了慈善。
据媒体统计,截止年底,他向社会各界捐助总额为七亿三千万人民币,平均每天捐出去8万多元。
年,李春平向朝阳公安的部分因公受伤和困难民警捐款50万元。据悉,李春平自年以来共向北京公安系统捐款19次,总计万元。北晚新视觉张玉军/摄
后来,他的经历还被搬上了荧幕,拍成了电视剧《人间情缘》。
卧虎藏龙老街坊
除了八号院,甘家口周围还有许多卧虎藏龙的老街坊。
在甘家口西边的航天部大院(旧称七机部大院)里,住了半个世纪都没挪窝的钱学森就是其中一员。
钱学森北晚新视觉图
之所以用“窝”来比喻,因为钱学森的住所,实在是一座太旧的公寓单元楼,过时的窗户映衬着这栋楼房的年轮,红砖墙上还有年唐山大地震后留下的裂纹和加固筋。
北京晚报年7月6日21版图片
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航天部大院刚落成时,这儿的配套是顶尖的:
完全按照为前苏联专家居住条件建造的红砖尖顶三层小楼,一层两户,全木地板,大起居室,自烧锅炉,警卫站岗……
但钱学森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按照公务人员的待遇标准,这样的住房条件就显得太“次”了。组织上曾多次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都被他婉拒了。
他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后来,别人再劝他:“钱老,现在都90年代了,和您同船回国的许多人都评上院士,住进了新盖的院士楼,您说的那是老黄历了。”
有人甚至为他鸣不平:“大科学家住小房子,太不合理了。”
可他本人看得比一池清水还淡:“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感觉很好,你们别折腾我,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
从年直到年逝世,这个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大科学家,就在这座老式的公寓楼里,度过了他98载人生中一半的时光。
温家宝到钱学森家中看望。新华社图
大院外的天地
甘家口的大院里传奇不少,大院外也别有天地,东西横贯甘家口的增光路就是典型。
看着如今高楼林立的增光路,很难想象,解放初期这只是一条狭窄弯曲的乡间小道,这里只有苇子坑、坟地、小片菜地和几座孤零零的土山。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之时,这片荒野上建起了“北京钢丝厂”,成了突破前苏联技术封锁的一面旗帜,朱德等领导人多次来此视察工作。
增光路也初具雏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纷纷在此选址建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明星高圆圆曾在此就读
甘家口副食店,也在增光路南侧开业,开业之初还是一片平房,后来改建成两层的甘家口商场。
年海淀区甘家口百货商场针织组同志热情接待顾客。北京日报胡敦志/摄
90年代末,甘家口商场改建成高大的甘家口大厦,成了增光路东口的著名地标。
甘家口大厦北京日报图
随着大厦落成,增光路也彻底打通,成了自西向东横穿甘家口的交通要道。
街道两旁开辟了农贸市场,遍布蔬菜、水果、鱼肉、小百货等摊贩,每天早晚尤其热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90年代,北京某街道上的自由市场北晚新视觉供图
后来,还发展出颇为著名的“新疆村”——十来家新疆风味饭馆,烤馕、烤全羊、烤羊肉串,食客如云,非常热闹。
但这些热闹一度令增光路成了“脏乱差”的代表,经过多方整治,才有了今日的样子。
增光路北晚新视觉图
如今,大院的时代已经过去,曾经的喧嚣已经沉寂,那一栋栋红墙尖顶的苏式小楼,也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
但那些血色浪漫的激情,阳光灿烂的日子,数不胜数的传奇,热气腾腾的生活,已经在这里烙下了磨灭不去的印记。
这就是甘家口,北京一个独特的地界儿!
精彩推荐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豆沙饼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1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