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一个人的北京城五

                                   

街边的味道和城里鱼圆汤

高中时动物园已经开始有很多卖服装的摊位,就在后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位置。到入夜,这些摊的旁边,就会支起一个又一个的小吃摊。而在90年代的北京小吃街上,必有一个摊位在卖鱼圆汤。

鱼圆汤不是北京传统小吃,全名是温州鱼圆汤。工作后,一个温州籍的同事告诉我北京卖的温州鱼圆汤根本就不是温州的鱼圆汤,自然对材质做法大加挞伐,主题是橘越淮而为枳。

可有什么要紧,我不在乎啊,我不在乎温州怎么做的,真实存在的是那些从少年的冬夜里延伸出来的温暖和绵长的香。

不是上好的鱼肉捶成蓉,混了淀粉或是面粉,捏成一个个小条。汤头有点牛肉拉面的味道,许是都放了香菜的缘故。再加上多多的胡椒粉。站在摊前,开始还拿小勺一点点吹着热气吃,稍微凉一点,索性端起碗大口喝起来。辣,香,鲜,烫。

吃完了,站在北京的冬夜街头,呵出长长的热气,雾气蒸腾。身上暖洋洋的,惬意极了。

最好再来一碗。

奶酪

这里说的奶酪是中式奶酪,宫廷奶酪。

奶酪是用鲜牛奶和白砂糖,拌上酒酿经过烤制,做成的入口酥滑的奶制小点心。应该是清宫里的做法,满族人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奶制品花样多。

我初吃奶酪在西四,中学时西四建起了个小吃胡同,进去左边第一家就是奶酪魏。先被卖相吸引,一入口,呵,滑,甜,奶香细腻,与酸奶比起来别有番清纯。奶酪魏的墙上贴着奶酪的起源介绍,很多名人在老店的照片,去那么多回也没细看过,让我说出店内的布局陈设都不易。实在是太专心了,每次都直奔那个香甜的主题。

后来知道了坐落在台基厂的梅园乳品店,当时西四小吃胡同已改弦易张,又找到个吃奶酪的地方不容易,约朋友一起去,倒两辆公共汽车仍觉兴致勃勃,仿佛春游。那次还吃到很多奶制点心,尤其喜欢豆沙馅的奶卷,豆沙和奶皮的味道很搭,入口绵细。

住在加拿大时偶有思乡的愁绪,自己试着做过几回奶酪,牛奶混米酒进烤箱烤制。米酒难买,第一次做时舍不得多放液体状的米酒,把醪糟中的米弄碎了试着也放了些,出来的成品是一个个小白蜂窝煤,再一尝,味道活象奶制的面筋。再做时狠了心,任意挥霍大把加料,果然出来了嫩滑凝脂,十分成功。

我的经验,乡愁嘛,最好用乡味打发。

回北京后发现梅园被三元合并了,到处可见三元乳品店的标志,随时随地可以吃到新鲜的奶酪,好不容易修炼的手艺不得施展,没那么稀罕好象就不觉得那么香甜。

但又觉得传统美食确该发扬光大,令所有的人都能轻易尝到好滋味,不应一味矫情,只想做老饕存在心头的朱砂痣,洒在床前的明月光。

城里

北京人嘴里的城不包括四环,不包括三环,不包括几乎所有房地产广告上所谓“城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严格意义上,城里指的就是四九城里。那个早已经被拆掉城墙的北京城。

有时周六天气好,下课了几个同学一商量,城里玩去吧,骑上车就走。我不会骑车的时候常常需要朋友迁就,一起坐车。从中关村到了白石桥,还没到城里呢。还要倒电车,,10,,都行。因为是总站,常能坐上座。

一边坐,一边看风景,城里的路有点窄,车多,慢慢开。看着周围的店铺多起来,坐到哪里要看看兴之所至。我说进城,常去的也就是西四,偶尔是西单,其实是连着的。

有点零钱,可以去西四包子铺吃个加餐,休息一小会。出来去新华书店看书,再去不远处的音像店淘宝。大学时那个店经常有别的店没有的,要价奇贵的正版CD,元左右。看上过齐豫的《有没有这种说法》,李宗盛的《小镇医生的故事》,都没舍得买。

然而对着一盘台湾出的张维良的CD终于没忍住,全不顾后半个月伙食费堪忧。在这之前在一个朋友家听到过这盘,好听极了。每次,每次,我都想告诉别人,好听的箫声可以高远也可以是种呼啸,好听的箫声像风从山坡的草上滚过去。

那时的城里有点破,商店有点老,路面有点脏。建筑都不高,什么店都有,西四延吉冷面接着西四家具店,里面还寄售旧家具。就是普通的,不是有收藏价值的那种。再往前是西四小吃胡同,有奶酪魏。小吃胡同早就拆了,延吉冷面在吗?我真的没去探究过。

想说这么多年我还是习惯把二环以里叫城里,想说写着这些我想起那些年网络阅读不盛行时的黄昏,卖报的会站在人行道上音扬顿挫地叫卖晚报:“晚报晚报,北京晚报”……

无论城里城外,下班的人们听见就买一份。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ls/8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