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电报大楼外景
骑着摩托车的小伙儿,穿梭在四九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里,老远扯着嗓子喊上一声“谁谁家有电报”,惊醒一众街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报曾是亲人间沟通的“鸿雁”,位于西单的北京电报大楼内彻夜响动着嘀嘀嗒嗒的电报声。
服务了近一个甲子后,昨天,北京电报大楼一层的联通营业厅正式停业,唯一一个电报业务窗口也搬迁至北京长话大楼。
人去楼空的大厅
今天上午8点40分,记者来到位于西单电报大楼的联通营业厅。营业厅大门紧闭,透过旋转玻璃门望去,大厅里已经人去楼空,废弃的物料散落在地上,显得比较凌乱。现场已经看不出哪里是原来的电报业务窗口,只有门口的业务指示牌上写有“电报业务”这项服务。
人们在电报大楼前合影留念
营业厅大门上,贴着一张“敬告客户”公告。公告表示,电报大楼因装修改造,营业厅业务于6月15日关闭,营业厅所有业务将调至长话大楼营业厅。客户要办业务的话,可以去长话大楼营业厅,也可以去西单营业厅或金融街营业厅。公告上附有这三家营业厅的地址、营业时间和电话。
长话大楼营业厅
上午9点半左右,记者骑车来到位于复兴门的中国联通长话大楼营业厅,询问现在是否能发一封生日电报,需要多少费用。一位女业务员告诉记者,电报机和报务员暂时还没有从电报大楼搬来,这两天还办不了电报业务。这位业务员说,她也不清楚发电报的费用。她建议记者下周一或周二再来问问,那时电报机可能就搬来了。
今天上午的长话大楼营业厅
记者在现场看到,长话大楼营业厅宽敞明亮,一层有六个窗口,因为当时客户不多,只开放了三个。不时有客户前来咨询、交话费、买新号等,但是一上午也没有人咨询电报业务。大厅等候区有两台电视,其中一台正在播放电视剧《琅琊榜》。偶尔有客户需要等候,他们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看着电视,显得不急不慌。
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停业了
“……”写出这一串数字,网名为“大快活兔”的老电报人算是在微博上正式和北京电报大楼告别了。
微博截图
这串摩尔斯代码所代表的是:吾于年入职北京电报局,目睹35年变迁,时代变革天翻地覆,无以言表,故以此纪念。
发电报用的电键。
这也是老人对过去岁月的一种告别,用发给自己的最后一封电报。“电报大楼营业厅今天开始关闭了,作为一个老电报人,只有以此纪念了。
北京城里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地儿
位于西长安街11号的北京电报大楼,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一层的联通营业厅也是北京城里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地儿。
填写电报
昨天下午,这里贴出“敬告用户”通知,正式宣布停业。通知中写到:“现因电报大楼装修改造,电报大楼营业厅于6月15日关闭。营业厅所有业务将调至长话大楼营业厅。”
电报大楼的电报柜台
“所有的诗意都随着今天电报大楼歇业搬家而消失了。”听闻此消息,不少网友表达了对电报大楼的念念不舍。
曾经是长安街边最高建筑之一
6月的长安街,阳光刺得人晃眼。在一堆繁华的商业楼宇中,样式有点儿古旧的北京电报大楼,依旧是那么雄壮、威严,米长、73.37米高的楼体四方端正,楼上正中间的四面塔钟,使大楼俯视为“山”字形。
20世纪90年代的电报大楼外景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这里和东边的北京饭店,曾是整条长安街上仅有的两个高大建筑。据历史考证,解放初期,因为国家通信需要,年由北京电信局提出申请建电报大楼。
老式电报机。这台收发讯机是电报局人工报讯台年使用的最后一批人工通讯工具。
大楼于年5月正式动工,由邮电部主持建设,四位苏联专家指导设计,莫斯科通信建设公司指导施工。年9月29日,电报大楼正式建成投产,主体共6层,成为国内第一个国际国内通信枢纽,也曾是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电传机
自建成起,每一封从全国各地发出的电报,都要先经过电报大楼才能转到地方,电报章上镌刻的“01”编号,就是大楼“老大哥”地位的身份象征。
《东方红》的钟声仍照常响起
当然,对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来说,在长安街上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电报大楼,最令人熟悉的还是响彻北京城的楼顶钟声——《东方红》。这是当年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乐曲,60年代初时每天24小时整点都报时,后来为了避免夜间扰民,改为每天早晨七点至晚上十点间报时。
“满街的自行车车铃声,国营商店售货员的应答声,电报大楼上震耳欲聋的《东方红》整点报时乐曲,这是几十年前的北京最朴素的声音。”从小住在西单、听着钟声长大的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
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曾经响彻一层营业厅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通讯技术还不像现今那么发达,电报大楼几乎是北京人能够通过电报、长途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场所,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曾经响彻一层的营业厅。
上世纪60年代60年代的电报,一个字是7分钱;70年代涨了两分;80年代又变成了一毛三分五。一般的家庭,如果不是遇到大事要事,也不舍得轻易发电报。
“如果一切顺遂,很少有人会想到发电报,所以,有的人家就怕听到外面喊‘谁谁谁家有电报’,因为上面可能就写着如‘父病危速归’这样的坏消息。”周先生回忆到,每次送电报的摩托车经过胡同大院,街坊们老远都能听到喊声。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的微机。其实就是普通的电脑,关键是联网。
鼎盛时代,北京个人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超万份。像是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得知消息的人们不约而同涌向了电报大楼,两、三天时间发往唐山的电报就从几十封突增到上万封,工作人员甚至用麻袋存放电报。
有时候一天也发不出去一份电报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有线电话、移动手机、互联网技术等飞速发展,电报业务也渐渐被人遗忘。电报大楼的一层营业厅内,也就只在入门处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工作间,留着唯一的一台第三代电报通讯机和一本年印刷的《标准电码本》,用于发报业务。因为翻看的年份太久,电码本已经缺边断角,用胶带仔细地粘贴过。
“在大家印象里,电报是按字收费的,早年只有在急事儿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高消费方式。”老发报员告诉记者,如今每个字0.14元的电报,对任何家庭都早已不是负担。
由于通讯手段很发达,电报业务已经大幅萎缩,有时候一天也发不出去一份电报。而且,在电报类型上,过去的鲜花电报、礼仪电报、加急电报都已经被取消,只剩下普通电报一种。而发电报的人,是为了体验和纪念的年轻人。
长话大楼还可继续发电报
就像在营业厅中展示的第三代电报通讯机的文字介绍中所写:“随着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电报业务大量转移,电报通信将逐步被数据通信所代替。”
据北京联通相关人士介绍,电报大楼一层的营业厅正式停业后,电报窗口将搬迁至位于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7号的长话大楼一层,市民若有需要,可前往长话大楼办理发电报相关业务。
年10月16日《北京晚报》
年12月3日《北京晚报》
年3月6日《北京晚报》
年10月29日《北京晚报》
北晚记者:赵莹莹张品秋
照片:张品秋、北晚新视觉、张硕、胡铁湘、猫儿胡同、综合网络
编辑:刘英文
往期精彩推荐:
1.高峰论坛期间,政要的夫人们不约而同地去了同一个地方!
2.刚刚完工!五一天安门广场摆花太美了,北晚带你抢先看!
3.雨后的北京美极了,漫天的火烧云还有绚烂的晚霞,老壮观了
赞赏
长按北京治白癜风多少钱怎么预防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ls/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