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莺去湖存事渺茫,梵宫占断水云乡。四围烟树画图阔,六月桥亭风露凉。远近征帆归别浦,高低鱼网挂斜阳。翠微深处一声笛,惊起眠沙白鹭行”。这首古诗,由元代诗人赵时远所作。诗中所描绘的这个地方正是平望,一个地处吴江中部、雅称中鲈的江南水乡古镇。
平望,是历代文人云集之地,清澈的湖水孕育了她的文化。汉代以降两千多年来,这里留下了许多华丽的篇章。文人墨客中,不乏猜射隐语廋词的痴迷者和追随者。他们浸润于传统文化,自娱娱人,不忘初心,愉悦于谜。
吴地灯谜,可追溯到南朝梁陈间。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中,就收录“谜”字,并作了注释。其著者顾野王,文字训诂学家,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吴江城区北门外三里桥东有听江轩,是他著《玉篇》之处。至明代起,吴江谜人如雨后春笋,涌现了午梦堂主叶绍袁,清代诗人郭麐及清末民初文学家、教育家薛凤昌等,他们对灯谜都有涉猎。
叶绍袁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一起在吴江街头猜制灯谜,被民间传为美谈。诗人郭麐在京城制猜灯谜,为己人生之一大乐事也。民国初年,薛凤昌所著《邃汉斋谜话》面世,即引起了谜坛的 灯谜艺术,在平望这片热土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八十年代初,平望组成了他们自己的文艺团队“莺湖谜会”。谜人有了娘家,他们的乐园。他们编印谜刊,发表谜文、谜作,开展各种灯谜活动,受邀参加全国各种谜赛。由此获得了诸多殊荣,被谜坛所瞩目,得一片赞誉。
作为平望灯谜,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每次举办灯谜展猜,所出的谜题,不少是紧紧围绕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来创作。这样接地气的灯谜,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满满的正能量。
传承弘扬灯谜艺术要求得发展,必须注重传承和弘扬,平望灯谜做到了这一点。他们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由来已久,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拥有以李惠元、陈志强、龚海波等为代表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传承人。
话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莺脰湖畔,夏日夜晚,凉风习习,善谜者李惠元身边围了不少小孩子,他们常听李惠元出灯谜,猜谜谜子,中间就有陈志强和他弟弟陈志明。
至今陈志强清楚地记得李惠元出的第一个谜是:“和尚不像和尚,员外不像员外”猜一字。大家一时猜不出,李惠元也不马上“开箱子”。陈志强回家左思右想,在纸上比划出了“赏”这个字,飞快地去向李惠元处报谜底,启蒙老师听后大加赞扬。乘着高兴,李惠元又出了两条灯谜给大家猜。“大海怒潮”猜无线电零件名一,“排队上厕所”猜外国首都名一。他告诉孩子们这两条谜的底,都要用白字来理解,所谓的“梨花格”谜。这两条谜都率先被陈志强猜中,分别是“扬声器”和“伦敦”。老师的赞赏及灯谜的趣味性,让陈志强迷上了灯谜。年,那时候,陈志强上小学六年级,李惠元看出陈志强喜欢灯谜,将一本谜书送给他。从此,陈志强陶醉在谜海里。
年,陈志强的启蒙老师李惠元黯然离世。也就是那年,在平望文化站站长汝迪昌的组织下,举行了中断十多年的全镇性灯谜展猜活动。至年,平望文化站再次举办一年一度的全镇灯谜猜射活动时,所用的条谜作均由陈志强独立创作完成,以后成了每年活动的惯例,陈志强乐此不疲。他的灯谜启蒙老师李惠元如在九泉之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了。
随着平望镇灯谜活动的开展,陈志强的谜路更加开阔,接触了不少全国各地的谜人,他们在一起交流、探讨,互赠谜书。
他每天 陈志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先后在《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中华谜报》等数十家全国谜刊发表数千则谜作,数百篇谜文,成绩斐然。
平望灯谜,陈志强引领大家走在前列,不忘提携后学灯谜爱好者。陈志强此后,有了第三代谜人龚海波。他们亦师亦友,常在一起探讨谜艺。龚海波的灯谜技艺日增见长,深深地痴迷上了文虎,在谜路上开花结果,干出了一番事业,得到了众多荣誉。
龚海波现任中国职工灯谜协会副秘书长、吴江区职工灯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平望镇灯谜学会会长、江苏省非遗项目“平望灯谜”传承人等。最近,获悉平望镇即将举办第四届“平望杯”中华灯谜邀请赛,这一项全国性的灯谜活动仍由龚海波主持,又将是一件谜坛盛事。
龚海波,70后,吴江平望人。小时候寄住在上海外婆家读书。至今他记得,在年寒假回家乡,父亲带他到镇工会猜灯谜。第一次猜的谜“是嘴吗”,底“口”,那时他是懵懂的少年,才十来岁,觉得猜谜好玩,猜中可奖励一粒糖或一支笔等,比较有趣,初次感受到了灯谜的魅力。
在上海寄读期间,他和小伙伴们时常去逛市工人文化宫、文庙旧书场、新华书店,看西洋镜。市工人文化宫是灯谜爱好者的雅集之地,每逢星期三有灯谜老师来上课,机灵的海波悄悄地在一边旁听。至今,他还记得有江更生、朱育珉等老师常来讲课,一块黑板,一教室的学生,听得入神。上海市青年文化宫也是灯谜爱好者的摇篮,江老师等是海波等学生的启蒙老师,在上海,他度过了愉快的学生时代。
年,龚海波回平望工作,师从陈志强习谜。勤奋、好学的龚海波成了陈志强家中的常客。经陈志强的悉心指教和自己的努力,他创作了第一条自己的灯谜:“差一点猜中”底“虫”字。有了第一次的收获和喜悦,龚海波一发不可收拾。谜作频频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知识窗》等。
在谜赛上,也频见龚海波的身影。他先后获得年江苏省第三届职工谜会个人笔猜第一名、年“椰岛杯”中华灯谜函猜大赛最佳射手等好成绩……年,他又获上海“浦东花木杯”灯谜邀请赛金奖。多年来,龚海波与陈志强老师一样致力于编印谜刊,他
先后主编《鲈风》、《乙亥谜报》,执编《平望灯谜》(谜刊)。
后继有人
这是面到点的辐射,更多的是需要点到面的全面辐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传播、继承和传承,深入基层,全面开花。
年5月,平望实验小学正式成为平望灯谜的传承点。陈志强每周三下午为四年级学生进行灯谜教学,龚海波抽空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特训,张唯迪、朱雨晗等多名学生是积极分子,猜谜的小能手。该校语文老师也积极参与互动,陈志强和龚海波联手为他们进行灯谜知识培训,并编印了《谜风》灯谜读本,发放师生学习。
次年,平望灯谜又有了新的传承基地梅堰实验小学。平望“五虎将”之一、平望实验小学教师张智林乘去该校交流之机,在那里辅导灯谜社团,现则由校内的吴永明老师接手组织社团活动。
龚海波不仅到学校抽空辅导,还利用网络训练学生,取得成效。年7月,平望梅椻实小组队参加苏州平安校园谜赛,是参赛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伍,与大哥哥大姐姐们同台竞技,取得了较好成绩,四年级学生赵迪脱颖而出,表现颇佳。龚海波不仅在本地教学,也曾在松陵一中作灯谜教学,所授学生中有吴江首届“灯谜大王”倪政俞和女射手中的佼佼者李祯祯等。
灯谜内外结合,求得共同发展。年始,平望成立灯谜学会,现有灯谜骨干29人。平望文体站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开展灯谜活动,从不间断。从年起连续四年举办“平望杯”中华灯谜邀请赛。平时,每月的下旬,灯谜骨干们集中在文体站或茶室、公园,进行灯谜雅集。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谜作,互通谜坛信息。利用各种平台,吸收新人。龚海波笑言,灯谜爱好者,只要是喜欢灯谜,为吴江灯谜发展出力的,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吸收和欢迎更多的谜人到来。
谜赛场上,我们可以见到平望谜人的风采,他们活跃于全国各种大型灯谜比赛,如“中国梦·文化潮安”全国灯谜邀请赛、石狮中华灯谜精英邀请赛、“姑苏杯”法治谜语大赛等等。
当然,平望灯谜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平望镇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平望领导是睿智的,在一手抓“经济强镇”的同时,不忘“文化立镇”,创建文化特色品牌,使经济如虎添翼,展翅腾飞。
由此,莺湖谜社年获得“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荣誉称号。平望灯谜于年公布为江苏省非遗项目。首届“平望杯”中华灯谜邀请赛获得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的“度最佳谜会”荣誉。因此,延续举办至今,成为平望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现今,出版《平望灯谜》专辑内刊有三期。平望杯开始,刊登各地谜友的获奖情况,谜文、谜作及评析文章,雅集活动介绍等,作灯谜历史资料存档。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望灯谜》,前些时获得第八届“郭龙春谜书奖”,颁奖词是“江南名镇灯谜重镇”,这是平望灯谜团队的结晶、硕果。
平望灯谜的梯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虎将”加入其中。除陈志强、龚海波外,他们还有陈志明、许寅生、张品观、张智林、聂大林、徐雪明、范燕萍、陈振红、汪振等多名协会骨干。他们各尽其职,发挥特长,为灯谜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笔者曾问龚海波老师,为什么平望灯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呢?他坦言,因为平望有一批喜欢灯谜的人及一个团队,他们热衷于传统文化。灯谜里蕴含文字智慧,大俗大雅,富有趣味。民俗的东西,接地气,蕴涵一定知识点,普及各方面知识,寓教于乐,让他们痴迷。
在谜路上,他们钻研创作,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参加谜赛交流,宣传吴江,宣传平望。教小朋友,教“大朋友”,利用空余时间,无怨无悔,很好地体现了灯谜价值,地方特色。
平望灯谜在创作手法上,兼并通融。题材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单位用语等等,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即注重乡土特色、平望原创特色。传统文化须发扬、传承,不能让中华几千年的汉字魅力在我们眼前消失。灯谜虽比较小众,还得大众化地去普及与推广。这就需要像平望灯谜学会这样的团队,付之行动,去保护、弘扬和传承,让灯谜永葆青春的活力,常焕诱人的魅力。
白淀风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