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笠谷,自称刻者,砚文化学者、古砚收藏家、当代学者型砚雕家代表人物;中华砚文华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室主任、制砚委员会主任。
在中国以及亚洲一些传统汉文化圈国家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北京迎来一件当代砚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盛事,由北京斫云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国际寿苏会》于1月28日在北京斫云楼隆重举行。
斫云楼主人吴笠谷先生将珍秘多年的砚史名物——苏东坡原藏五代南唐御用砚务官李少微(汪少微)前期名作“五绝歙砚”,公之于众,正式对外发布。
本次国际寿苏会的最大亮点——
斫云楼藏苏东坡原藏五代汪少微制五绝歙砚
斫云楼一角
本次寿苏盛会的后援单位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
国家开放大学书画教育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新华社新华书画院
北京元利亨书画院
韩国书艺博物馆
韩国秋史学会
到场的特邀中外专家学者嘉宾有: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宋史专家张希清先生
韩国著名汉学家、韩国鲜文大学教授金奎璇先生
新华社原副社长、书画院名誉院长何东君先生
《光明日报》美术部主任、书画家雒三桂先生
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诗叶》总编辑周清印先生
《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朱中原先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先生
文化学者、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水先生
北京元利亨书画院秘书长马丽女士
西班牙汉文化爱好者文森、雷西先生
斫云楼主吴笠谷和夫人梁婧女士伉俪与到会学者嘉宾合影留念
到场采访的媒体有: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华儿女》杂志社、《北京晚报》、雅昌艺术网。
本次寿苏会雅集以纪念苏东坡为主题。苏东坡是中国文人乃至东方汉文化圈文人的图腾。砚,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也有着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东坡爱砚,是传统名典。纪念苏东坡,品赏砚文化,是举办寿苏会的意义所在。
本次寿苏会雅集内容分为六个版块:
1、斫云楼藏苏东坡原藏五代汪少微五绝歙砚新闻发布会
2、吴笠谷制东坡题材砚品赏
3、斫云楼藏五代十国及宋辽金砚特展
4、其它相关东坡文物及书画展示
5、寿苏座谈会(以宋代文化及苏东坡为主题)
6、寿书笔会
本次寿苏会以北京斫云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斫云楼主吴笠谷的夫人梁婧女士为活动致开幕辞揭开帷幕。她谈到此次雅集的宗旨:“为了纪念苏东坡先生,这位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以及最热爱生活、给予后人无数艺术灵感和生命启迪的性情中人,我们聚到了一起”;“今天,适逢苏东坡先生岁诞辰,我们继承先贤遗风,相聚斫云楼,举办第二届“寿苏会”,共同缅怀为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东坡先生。”
北京斫云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婧女士致词
梁婧女士并现场宣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鲍朋山教授特地发来的贺词,贺词说:
欣闻斫云楼主吴笠谷兄出示珍藏苏东坡“五绝砚”,并举办“寿苏会”,因琐务缠身,无以躬逢盛典,深以为憾。谨以数语表达深深的敬意与诚挚的祝贺。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标,其人其诗其词其文其艺,均代表着有宋一代的文化水准。他的辉煌的艺术创造,依然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是我们今天理当继承的宝贵财富;他的人生态度,始终能引起后人的生命哲理之思,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生命层面上的启迪意义。
因此,笠谷兄举办“寿苏会”,既是对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子的缅怀,又是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我在千里之外,预祝盛会圆满成功!并向诸位同好致以由衷的敬礼!
鲍鹏山年1月28日
在大家的热烈鼓掌声中,开启了的有关苏东坡的文物、艺术品的品赏之旅。宋辽金砚及其它相关苏东坡的书画、古籍等众多文物艺术品以千姿百态一一呈现在大家眼中,让在场嘉宾及媒体记者们目不暇接,赞叹连连。
斫云楼藏苏东坡长子苏迈次子苏符的墓砖
斫云楼藏木雕《东坡玩砚》
斫云楼藏五代十国宋辽金砚特展
吴笠谷制东坡题材砚
(其中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题铭数方)
与会外国嘉宾看展
本次寿苏会的重中之重,是由斫云楼主人、当代学者型砚雕家代表人物、古砚收藏家、砚文化学者、书画家吴笠谷先生展示他十几年前收藏的苏东坡原藏五代汪少微五绝歙砚,并介绍获砚的传奇过程。
吴笠谷先生向嘉宾和媒体介绍苏东坡原藏五代汪少微制五绝歙砚
与会嘉宾们鉴赏五绝歙砚
该砚见于《东坡全集》所收《东坡题跋·书汪少微砚》。东坡原文说:“余家有歙砚,底有款识云:“‘吴顺义元年,处士汪少微。’铭云:‘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所颂者三物尔,盖所谓砚与少微为五耶?”
砚的作者汪少微,为五代著名砚工,歙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被召封为砚务官,专门主持给宫廷制作官砚事务。赐国姓李,改名李少微。史载南唐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物为天下之冠,其中的龙尾石砚(歙砚)即是出自李少微之手。
铭文前三句分别是说三种文房用品墨、纸、笔的精良,第四句为何却说是“五绝”?东坡对铭文的解读是:好墨、好纸、好笔加上这方砚本身的精美以及砚的作者汪少微人的出类拔萃,便成了“人间五绝”。砚款的“吴顺义元年”。顺义,为五代十国时南吴国末代国王睿帝杨溥的年号。顺义元年为公元年,距今有年。
该砚是苏东坡所收润笔费。《东坡全集》又收有《书王定国赠吴说帖》,此帖所附王定国一帖记有东坡所得汪少微五绝砚的来历:“定国吴砚,李文靖奉使江南得之,巩获于其孙。盖作风字样,收水处微损,以漆固之。子瞻作《清虚居士真赞》,取以为润笔。……(原注“此吴汪少微砚也”,应为东坡所注)”
王定国,即北宋名士王巩,其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河北莘县人,出自“三槐王氏”名门,名相王旦之孙、名臣王素之子。王巩少有才名,从东坡学,为东坡挚友,曾因在“乌台诗案”中给东坡通风报信,获罪被谪放广西。
李文靖,即宋仁宗时被推誉为“圣相”的宋朝一代名相李沆。汪少微砚最初是李沆出使江南公干时所获得。王巩的外祖父即李沆之弟礼部尚书李维,李、王二家本为姻亲,所以王巩能从李沆孙子手上获得李家这方家藏宝砚。东坡因为给王巩的画像作了一篇《清虚居士真赞》,王巩便以此砚作为润笔谢礼赠送东坡。因为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所出的砚,所以王巩又称此砚为“吴砚”。
汪少微五绝歙砚从东坡之后,其下落便不再见于文献记载。幸运的是,当年这方苏东坡收藏的砚史名物,千年之后又重现人间。
年,河南一个砚友打电话告诉吴笠谷先生,说洛阳一古玩城刚出现了一方带有五代年号的歙砚,残存一半,落款名字是汪少徽。吴先生一听愣了,汪少徽?五代南唐时的御用砚务官李少微在被赐“国姓”李姓之前就叫汪少微,而且苏东坡曾经收藏过一方著名的汪少微刻五绝歙砚——这个汪少徽和汪少微是什么关系?
吴先生马上请这位砚友拍张砚的铭文照片发给他。收到照片一看,原来正是汪少微,因为铭文中的“微”字是一个不规范的隶书异体字。再看铭文,居然就是《东坡全集》里记载的那方苏坡所藏“吴砚”。当时吴先生心中的狂喜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收到照片已是傍晚,吴先生马上连夜赶赴洛阳。天亮到洛阳,打车到砚友说的那家古玩城,当时古玩城还没开门,就在门口等。门一开吴先生立马就进去找到砚友说的那家店,卖砚的店主不知道砚的出处,只是当作一方普通五代时期的残砚来卖,开价很便宜,吴先生二活不说马上买了下来。
买到砚后,吴先生中午和几个洛阳的砚友欢聚以作庆贺。一个洛阳砚友说:“这方砚确实跟你有缘,差点就是我的。”原来他头天晚上也看过这方砚的照片,认出了是汪少微。第二天一大早就打车赶往古玩城买这方砚。结果走到半路,接到单位领导的电话要他赶快回去谈一个业务,于是他只好原车返回。
吴笠谷先生说:收藏有时候讲的就是缘分,所谓物归有缘人,缘份到了不是人找物,而是物找人。他得到东坡原藏汪少微五绝歙砚的整个过程,似乎还可以概括为一句活——物归有心人。
吴先生收藏的这方五绝歙砚实物,只剩半璧,前半已残。残长10.5公分、宽10.8公分、厚2公分。石材为老坑歙砚龙尾石,石色苍黑,纯净无纹。石质坚润,扣之铿然有金声。双足风字式,左足完好,右足有磨损,略低于左足。
五绝歙砚砚面照片
五绝歙砚砚背照片
砚背刻有隶书铭文,字口土沁斑驳。铭文残缺一半,所存文字为:“楮英铺雪,人间五绝。中秋望日。汪少微铭。”其中“中”字之上尚可辨别“年”字下部的一横一竖残笔,“汪”字之上也可辨别“士”字最后一横左边起笔的痕迹。
由此可知,东坡原藏汪少微五绝歙砚的完整铭文应该为:“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顺义元年中秋望日。处士汪少微铭。”
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中秋望日,为八月十五中秋节。砚铭为汪少微所刻于中秋节。处士,指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吴笠谷先生接下来论证了确定该砚为苏东坡原藏真迹的考证论据。实物和文献相符合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形制:实物五绝砚形制上圆下方,砚尾外撇,形似风字,故名“风字砚”,背有双足叫双足风字砚。这与东坡所记“作风字样”正相符。
这种双足风字砚是晚唐五代的标准砚式,当代考古出土的同时期标准器可以为证。比如湖南长沙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五代后唐长兴三年紫石砚(见下图)就与五绝歙砚实物形制类似。其中长兴三年为公元年,和五绝歙砚的顺义元年(公元年)只相差9年。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紫石砚长12.7厘米,宽7厘米~8厘米,高1.5厘米。年湖南长沙牛角塘五代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择自天津博物馆蔡鸿茹女士所编《中华古砚》和湖南省博网站)
2、材质:实物五绝砚材质为歙砚龙尾石的眉纹坑石。据北宋英宗年间做过歙石产地婺源县令的唐积所著《歙州砚谱》记载,歙石唐代所开只有一个“眉子坑”,在罗纹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所开,与歙砚出现的时间同时。其它南唐时才开的砚石坑都在南吴之后,时代不符,所以汪少微砚的材质唯一可能的只有唐代眉纹坑石。
唐代眉子坑今天还在(见下图),被当地人称之为唐坑,也叫眉纹下坑。这个坑所出砚石的特点是石质细腻坚密,泛青灰色泽,以出眉纹出名。其中有一种上佳石材,底质莹润,并无纹理,绢云母颗粒细密,可以划燃火柴。在不同的光线角度和湿水后观看,底色银黑,银芒闪烁。
歙砚产地风光——婺源龙尾山芙蓉溪,右下角为采出的歙砚原石。
歙砚砚坑分布图——眉子下坑在左下部,下距芙蓉溪约30米。
(图片择自凌红军、王宏俊合著《歙砚新考》)
实物五绝歙砚,石色黝黑,中含云母较多,阳光映照,闪闪发光。石质纯净,并无石品纹理,但通体有种绸缎般的折光,这些材质的特点正与唐代眉纹坑石材特点相符合。
3.铭文书法:砚铭为隶书,略有楷书笔意,并非今人常见的严格意义上的标准隶书,属于“草隶”,这种不太规范的隶书也正是唐五代乃至宋代人的隶书特点。
关于铭文书法问题,《光明日报》美术部主任、书画家雒三桂先生和《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朱中原先生,也分别从专业的角度补充指出:唐五代的所谓标准隶书就是铭文这种字体,可以比对的例子很多。
《光明日报》美术部主任、书画家雒三桂先生
《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朱中原先生
五绝砚砚背铭文拓片
唐代欧阳询隶书《徐州都督房彦谦碑》拓本
4、残损:东坡记砚到他手时,已经“收水处微损,以漆固之”。收水处,指砚堂与墨池的过渡地带。五绝砚实物砚池为后浅前深斜下的淌池,砚堂中间略凸,所以收水约从中间开始,也就是此砚断裂的地方。
因为此砚当年已有裂痕,是用生漆沾补复合,经水、土的浸泡侵蚀,天长日久自然就断开为两半。
5、铭文内容:东坡原文款识为“吴顺义元年,处士汪少微”,而实物款识则为“中秋望日,汪少微铭”,比文献多出“中秋望日”四字,而且原文款识在前铭文在后,实物则款识在后铭文在前。看似有出入,其实并不矛盾。东坡原文先点明作者款识,这是行文的必要,并不是原砚铭文就是这个顺序。意思先是说这方砚是什么年代的什么人的作品,然后才说铭文内容是什么。
从目前可查的文献看,最早记载东坡吴砚的应是北宋末南宋初学者胡仔所著的《苕溪渔隐丛话》。比胡仔稍后的南宋初年著名砚学家高似孙在其所撰《砚笺》中则记为:“余家歙砚,识:‘吴顺义元年,处士汪少微。’铭……”对款识和铭文正文说的更简练,也更清楚。
斫云楼藏日本回流清代刻本高似孙《砚笺》
而款识的“吴顺义元年”,原铭应该没有“吴”字。吴,是指“顺义”乃五代十国杨吴的年号,并不是砚上铭文的原文就刻有“吴”字。实际上,如果原铭“顺义”之前就有“吴”字,反而证明砚必伪铭,因为在年号前加上国号是墓志铭的格式,是为要表明死者的国别和年代。行文中在人名前加上国号,则是一种后人称呼前朝的惯称。现存古文献及文物都是如此,古砚的铭文落款也都是只刻干支年号,从来没有加刻国号的例子。
至于多出的“中秋望日”,道理也很简单,此句为东坡转述语,转述,能说明大意即可,未必照抄砚底款识原文。因为东坡只是记录铭词主要内容:此砚是某朝某人刻的,铭文主体是几句什么话,这几句话怎么解读。至于铭文是何日所刻完全可以忽略不必赘录。
而且东坡一生宦海沉浮,颠沛流离,许多文字都是凭记忆所写,如他自记所藏唐代许敬宗端砚的两则文字就有出入,一则说是“古风字砚”,另一则又说“砚有两足,正方”。风字和正方是两种形制,互相矛盾,必有一误。
实际上,如果砚铭是按照东坡原文字句顺序所刻,反而必伪无疑。道理很简单,正文在前,款识在后,这是规矩。而且如果铭文是照文献做伪,照抄就是,何必画蛇添足多出刻铭具体日子落人口实?所以多出“中秋望日”,反而更可证明砚铭为真。
因此,东坡所记这则文字翻为白话来讲,意思就是:
我家有一方歙砚,看砚背铭文的落款,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顺义年间的处士汪少微。铭文正文是:“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铭文赞颂的只有墨、纸、笔三种文房用品,为什么又说是“人间五绝”呢?因为这三种文房精品再加上这方精美的砚本身以及技艺出众的汪少微本人,就成了人世间的五种绝品。
关于铭文词句顺序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先生和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水先生,也分别从中文语法的专业角度,指出五绝砚实物和东坡原文的差异是行文的习惯所致,完全符合常规,不是个案。而原文漏记刻铭具体日子,更是司空见惯,因为东坡主要的目的是解读铭文辞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先生
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水先生
通过以上实物与文献的五点比对,无论形制、材质、铭文都与东坡所记相符,足以证明此砚即是东坡原藏汪少微五绝歙砚(也即王巩所说的“东坡吴砚”)真品。
而对于东坡原藏五代汪少微五绝砚面世的历史意义,吴笠谷先生认为:汪少微五绝砚铭被收入清代人所编《全唐文》。从铭文文采看,词藻华丽,对仗工整,汪少微无疑是一个文学之士。从实物的铭文隶书看,虽属不太规范的草隶,但唐五代时期的隶书属于冷门,而汪少微却有心于此,说明对书法较有研究,也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书法家。擅诗词、通书法,此砚证明了汪少微是一位“文人砚”艺术家,一代“文人砚”大宗师。
千年之后五绝歙砚在当代重又面世的意义,还在于改写了砚史的多项记录。
早期的砚铭砚诗,比如唐代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砚诗,都只是咏物诗,并不刻在砚上。当代出土的汉唐至五代的铭文砚,多是出自坊间工匠之手率意刻划的人名款、纪年款及记事语而已,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诗词铭文出现。五绝砚的铭文则修辞对仗工整,完全属于文人作品,而且直接以隶书刻于砚上,与随手刻划的砚铭完全不同。因此完全可以说,五绝砚的铭文,可以作为“文人砚”与“民间砚”文、野演变的分水岭,换言之,汪少微五绝砚标志着“文人砚”的诞生!
所以,由此砚也可以证明,汪少微(李少微)创造的几个砚史记录:
第一个见载史册的砚人
第一个宫廷御用砚工、砚务官
第一个刻铭诗词于砚的砚人
第一个用相对正规书法刻砚铭的砚人
此外,东坡“吴砚”还具有几项划时代的记录:
第一方有成熟铭辞的名砚
第一方有比较专业书法铭文的名砚
第一方可确定为五代歙砚的标准器
第一方有铭文及纪年款的歙砚
斫云楼所藏苏东坡原藏五绝砚,为一代制砚宗师汪少微所制,一代名相李沆所得,一代名士王巩递藏,大文豪苏东坡所珍并且亲自记录在案,得此四人中一人的遗泽便已足可傲视砚林,何况四者咸集于一砚。
所以,东坡原藏五绝砚的再现人间,不仅是当代砚史的一抹重笔,说是一件砚史的千年盛事也并不过!
吴笠谷先生获砚的传奇性和对砚严谨的考证,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五绝砚的热烈探讨,深入剖析,让在场的来宾及媒体记者纷纷感叹见到了名物重器,大饱眼福!
在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熏陶下,在随后的苏学座谈会上,感触颇多的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对于东坡先生的怀念及敬佩之情。张希清先生说的主题是《宋代文官、文人和文化》,从宋代宽松的文化环境这个角度诠释了产生伟大的宋代文化的时代背景,并认为作为文人就要有像苏轼那样的独立人格,只有有独立的人格的文学艺术家才能创作出伟大的文学艺术!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宋史专家张希清先生
特意来华参加“乙未年寿苏会”的韩国知名汉学家、韩国鲜文大学教授金奎璇先生说的主题是《韩国文人的苏东坡情结》,他介绍:在朝鲜李氏王朝的中后期,“东坡风”在当时的文人士子中非常热门,在当时李朝文人的寿苏会上,文人士子们一起写诗清谈喝酒,他笑称“可以理解为就像今天在中国受热捧的‘韩流’”。
在金奎璇看来,苏东坡就是中国文人乃至东方汉文化圈文人的图腾,应该在民间恢复“寿苏会”这样一个传统。东方文化的最大遗憾就是把自己的很多传统都丢了,跟风去过西方的节日。他并表示,受斫云楼寿苏会的启发,今后他也要在韩国文化界发起寿苏会,一起纪念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苏轼。
金先生激情所致,现场赋诗一首:
崇深东坡风,弥漫宇宙洪。
恭寿千古会,可畏列豪雄!
韩国著名汉学家、韩国鲜文大学教授金奎璇先生
韩国古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韩国“书圣”金正喜画像
(画像仿苏东坡笠履图装束,金正喜一生以苏东坡偶像)
斫云楼主吴笠谷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学者型砚雕家代表人物,古砚收藏家,砚文化学者,对砚文化和苏东坡都有着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的主题是《宋代砚文化及苏东坡的砚史地位》,从砚学的角度阐述了苏东坡在砚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斫云楼主吴笠谷先生
其他与会嘉宾也各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对苏东坡的理解和崇敬之情,何东君先生的主题是《苏东坡与文人品格》、雒三桂先生的主题是《苏东坡与文人画》、周清印先生的主题是《苏东坡与诗词文赋》、朱中原先生的主题是《苏东坡与宋代文学及书法中的市民文化》、高远东先生的主题是《苏东坡对近现代文人的影响》、刘德水先生的主题是《从〈东坡志林〉看苏东坡对现代生命的启迪》。
思想交流、激情碰撞,大家对东坡先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这不仅是一次学者雅集,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大家仿佛梦回文风郁郁的宋朝,在东坡先生用过的砚、写过的诗词中徜徉。
新华社原副社长、书画院名誉院长何东君先生
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诗叶》总编辑、旧体诗名家周清印先生
文房四宝中,笔、墨、纸皆是易耗品,唯有砚使用长久,最足耐入摩挲玩赏。古来文人墨客于砚颇有青睐,视珍藏、评品名砚为高雅之趣。“我生无田,食破砚”——这是苏东坡的自白,可见东坡爱砚之深。
苏东坡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巨大,是中国文人乃至东方汉文化圈文人的共同图腾,因此历代文人都会在这个日子纪念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寿苏”可以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东坡的生日,对于旧时中国文人来说,就是一个节日。如今,它已然快成为失传了的传统。
年2月7日,北京斫云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举办首届“甲午寿苏会”。据了解,这是解放后迄今为止北京唯一的寿苏会雅集活动。吴笠谷先生说:以前看古代文人的诗文集,常常有寿苏会的诗文记载,感慨古人对苏东坡高山仰止的崇敬之心,对这种‘寿苏’文化的中断深感遗憾。纪念苏东坡,品赏砚文化,是对苏东坡人文精神的一种礼赞,这是我们举办寿苏会的意义所在!
时隔一年,年1月28日,斫云楼第二届寿苏会--“乙未寿苏会”隆重开幕,这次的雅集更可谓别出心裁,不仅向社会公开吴笠谷先生秘藏多年的砚史名物——苏东坡原藏五代汪少微五绝歙砚,而且加上了国际性因素。小小而清雅、古色古香的工作室,打造出仿佛穿越到宋代的即视感。遍地都是东坡先生的身影、东坡先生的味道,让人流连驻足。
看展
写寿苏诗辞、画寿苏画,是古代寿苏会的惯例。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东坡笔会热闹非凡,在悠扬的古琴声中放空自我,使出浑身解数,以书画、诗词等不同表达方式创作作品纪念东坡是诸位学者艺术家们表达敬意最特别的方式。此情此景,遥想东坡先生在此也一定会说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文化学者刘德水先生还专为此次盛会撰写了一篇《斫云楼寿苏集序》,效法兰亭,追美前贤。文章说:
东坡先生高才博学,冠冕有宋。诗追陶潜,书法晋唐,词开一代新风,文列八家旧宿。惜生旅浮萍,命途多舛,而砥砺志行,豁达自适。高标卓立,后世所钦。
斫云楼主吴笠谷素仰东坡先生文德诗情,耽心铁笔,镂铭嘉石,屡治东坡玩砚,用彰苏子风神。天感其诚,惠赐奇缘,以东坡最爱之南唐汪少微“五绝砚”归之。残石一片,铭文两行;坡公雅玩,不世之宝。笠谷不敢私秘,乃效先贤遗风,于腊月十九日坡公诞辰,恭行“寿苏”之礼。三五知己,会聚一处,想峨嵋春暖,赤壁夜寒;痛乌台莫辩,儋州唯艰。悲慨人杰落魄,酹祭英灵长存。
今再逢寿苏佳日,复约中外同好,相聚斫云楼。诚继华夏统绪,共缅东坡高风。雅人深致,嘉惠砚林。故家遗泽,积厚流光。
乙未腊月十九日东坡先生岁寿诞
三馀书屋主人刘德水撰文
寿苏笔会
作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地点——北京斫云楼,其影响力也显而易见。该工作室由当代学者型砚雕家代表人物、书画家吴笠谷先生当纲,是向社会各界展示制砚艺术和砚文化交流的基地及学术制高点,也是一个研习传统文化的支撑点。
据悉,本次寿苏会的主题之一《五代十国及宋辽金砚特展》以及相关文物、艺术品近百件将会持续展到2月底。
(分享:红尘煮酒吴笠谷)
(文章用于交流
非本平台观点)
简历发布
文章交流
砚作分享
砚台收藏投稿邮箱:yantaizhijia
qq.治疗白癜风哪家好白癜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