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客榜十月书单真诚的价值

本期布客榜评选的是今年七月的新书。

毫不令人意外地,评委们一致给邵燕祥先生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投了全票。邵燕祥先生是老诗人和杂文家,年被划为“右派”,这是他的自传,也是心灵史。他理性地解剖了自己和那个时代,作证,也为一代知识分子证明:我们曾这样走过。

钱理群先生的《一路走过》也是一部自述集。从他和邵燕祥两位老人那里,我们都可见得人该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

同样真诚的还有两位外国作者,她们都是女性,一位是臭名昭著的纳粹魔头的后代,另一位则在青少年时期遭受了暴力和性侵。但勇气加持着她们,用回溯历史或是记录当下的方式,去正面面对,揭露真相,映照现实,强化内心。这就是《希姆莱兄弟: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和《他们说,我是幸运的》。

《纽约时报》前记者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专职、专业、专注揭示真相的机构组织。而法国作家罗兰的《古拉格气象学家》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无疑是着眼于历史,从另一个侧面上更感性入微地去体察,让人想起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以及,无论如何也不能略过的《加缪手记》:加缪本人,就是一种真相,一种历史。

《书乡周刊》曾在九月底推介过《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这次我们继续介绍一部由英国汉学家魏根深主编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如果说前者是对文学领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后者就是一部关于中国研究各个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指南。它们启发国内学人思索如何在“中国”的研究上纵深地进行下去。

在这个方面,杨奎松先生的《鬼子来了》十分值得一读,他聚焦于“鬼子”这个问题,生发种种犀利的新思,从另一个维度上去探讨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定当能给读者以全新的启示。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邵燕祥

作家出版社

参考分类:传记、非虚构

禅宗有一个公案:

宋代大儒张九成,有一次起了个大早,造访妙喜禅师(大慧宗杲的别号),他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妙喜禅师一听,就已知他的层次还不够,还停留在口头禅的阶段,就故意拿话激他,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张九成一听,气急败坏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妙喜禅师微微含笑,不紧不慢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生烟!”张九成听了,深感惭愧。

在我看来,这一公案的实质,是今日之我是否真的与昨日之我彻底诀别。作别青春时代的理想和激情,作别自己投身的体制和队伍,这一决定并不容易做出。其中原因在于,在个人的生命之旅中,青春最为美丽,也最值得留恋。一旦今日之我抽身而出,以超然而理性的态度审视昨日之我,并对自己的选择和经历做出冷静的分析和批判,这样的决裂在理性上固然是超越,在情感上却极为痛苦,并可能陷入“失重”的状态。甚至,其一生的人生价值和信念被悉数抽空,陷入巨大的幻灭和虚无。然而,一旦走出了这一步,就意味着化蛹成蝶。

王学泰先生如此。他以自己的游民文化研究,追问历史,为自己和一代人经历的灾难寻根溯源。邵燕祥先生同样如此,他以《沉船》《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将自己的人生苦难融化成文字的丰碑,镌刻着被刻意掩瞒的历史往事。和索尔仁尼琴一样,他提醒着过来者与今人:忘往事者失双目!《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书,既是作者在——年亲历的沧海桑田和世事浮沉,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自我救赎和艰难反思。

邵燕祥年6月生于北平,年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当风华正茂。此前,他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思想左倾,对于国民党由失望化为仇恨。他爱读闻一多的诗,心折于这位 诗人以全生命换发的人格魅力。年,他在育英中学加入了地下党的组织民主青年联盟。他对苏联无限向往和憧憬,并写作了诗歌《给伏尔加河船夫》。现实中,“偶尔听到学校里或社会上对农村土改负面现象的议论,条件反射地断定为造谣污蔑”。

年,邵燕祥进入华北大学学习,接受了“立场先行”的“理论”。6月1日,他进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上班,在《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唱吧,红色歌手们》、《歌唱北京城》等诗歌,以“歌德派”在新中国的诗坛登台亮相,并“成了新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他紧跟时代,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他发表了《歌唱中长路》;6月25日 打响,他7月份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给朝鲜人民军》,11月在《光明日报》发表《邮工说》……其后,他经历了镇反、土改等运动,并数次下基层,与普通劳动者接触,发表了抒情长诗《烟囱之歌》、《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十二个姑娘》、《我们爱我们的土地》、《到远方去》、《三门峡放歌》,狂热投向“社会主义高潮”。年3月28日,他成为了访苏记者团的成员。

然而,歌唱新事物,紧跟新时代并不能确保自己在政治运动中安全无虞。“反右”开始后,支部书记组织了一个班子,“背靠背”收集其“右派”言行材料。9月下旬,指斥他掩瞒与大右派林希翎的关系,责令他写材料,并交代与文艺界大小右派的关系。他少量的讽刺诗和杂文,此时也成为了深挖“潜意识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反党反社会主义肮脏观点”的罪状。此前,邵燕祥自觉按照所学的政治标准改造思想七八年,但是他仍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下放到十三陵和沧县劳动,年集中到黄骅。

与记录性的回忆文章不同,《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现场,同时,处处都有回望时的反思。在这里,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形成了频繁的互动,革命年代的汹涌浪潮,饱经沧桑的历史钩沉,一位比邵燕祥年长十岁的学界老人曾说,如果让我重活一次,年轻时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我想,对邵燕祥而言,他未必如此。在我看来,邵燕祥与一般“两头真”的老人有着明显的分野,他以巨大的勇气义无反顾地成为了出走的娜拉,并由此获得了新生。无疑,他也更值得尊敬。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梅维恒主编

新星出版社

这是一部由海外汉学家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全面描绘了几千年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它尝试探讨方方面面的问题,受篇幅限制,只能浮光掠影地去展现出一个个断面,但将这些断面组合起来,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辉煌、复杂、多元、充满活力与个性的中国文学,从中不难体会出这些西方学者们对古老文明的热爱与沉醉。在当下中国,想找到这么多货真价实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忠粉,也并不是件容易事。它几乎每页都有让人赞叹不已的卓见,或也可为国内的文学研究提供另一盏明灯。

参考分类:文学史

《鬼子来了:

现代中国之惑》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学者杨奎松用姜文的电影来命名自己这部作品,颇有深意。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乃是广义上的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鬼子”打破了中国为“中”的迷思,也从侧面催助了中国之为“国”的共同体意识。在这本关于“鬼子”与民族国家关系之思的杂文集里,杨奎松用通俗平易的笔法,提出一个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而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现代化。从这个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分类:历史

《王国与权力:

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

(美)盖伊·特立斯

张峰唐霄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创刊于年的《纽约时报》堪称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 大报”,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有着辉煌的历史。《王国与权力》刻画的就是这个隐藏在制造一期期杰出报道背后的庞大高效的机构。其作者盖伊·特立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年起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后, 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书中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及其庞杂关系,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参考分类:非虚构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英)魏根深著

侯旭东主持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原文有多万字,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编写的初衷是为西方学界提供有关中国研究各个领域的概况与资料详解,出版四十三年后终于来到中国。其时间跨度上起先秦下至年,涵盖了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不仅详尽搜罗原始资料,还还列出了其相关重要论著,以比较的方法审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在成为国内研究者利器之余,也启示我们看到,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已经开花结果,我们需要奋力赶上。

参考分类:历史

《纽约史》

(法)弗朗索瓦·维耶

吴瑶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纽约,作为“自由之港”、美国门户、美洲大陆的银行、文化大熔炉,其传奇之城的地位无需赘言。《纽约史》一书,从城市史的维度切入,为这个万花筒般的都市作传。从荷兰人到达哈德孙河畔开展商业与殖民活动,一直到“”事件,这本书通过考察经济、政治、人口、城市规划、社会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描述了纽约在四个世纪里由殖民口岸向世界商业金融业中心转变的发展历程。开放、繁荣、活力,从诞生之初,纽约的这些烙印就让它在日后成为伦敦的竞争对手,一同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城市的历史,最终是人类自己的历史。

参考分类:社科、历史

《对民主之恨》

(法)雅克·朗西埃

李磊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雅克·朗西埃是 法国当代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梳理了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再到20世纪诸多理论家的民主观念史,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不同于政治,它不是一种制度类型,也不是一种社会形式,而是那些既无权统治也无权服从的人们所特有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支持善的统治。他进而指出,民主通过全面打击一切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来进行治理,由此对民主的恐惧乃至憎恨,就植根于新的统治阶级之中。"

参考分类:思想

《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

钱理群

河南文艺出版社

钱理群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 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毕生从事现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在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尤其是对于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精神、心灵有着发人深省的探寻。这本书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自述,尤其是对他毕生“五大关系”的思索与困惑,即与北大、与贵州、与青年、与中小学教育、与当代政治的关系。从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的文字中,我们始终能读出思想的力量。

参考分类:回忆录

《他们说,我是幸运的》

(美)艾利斯·西伯德

杨懿晶译

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

《他们说,我是幸运的》一书出版于年,长销不衰,来源于作者艾丽斯·西伯德的一段真实经历。一九八一年五月的一天,艾丽斯的人生彻底改变:在学校外面的一个公园里,她被一名男性袭击并强奸。世界在她眼中从此分裂为两个,一个是安全的,一个却危机四伏。她曾一度认为,不再会有“好男孩”会接受她。但她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直面心中的恐惧和人们的窃窃私语,将强奸犯告上法庭并使之被定罪。在逐渐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她也重获勇气和力量,并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在这本书里,她向人们展现了信念和勇敢面对自我的力量,令人久久震撼和感动。

参考分类:文学

《古拉格气象学家》

(法)奥利维埃·罗兰

林苑译

上海三联书店

在古拉格劳改营里,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坚持给年幼的女儿艾莱奥诺拉寄去小画、标本、谜语,直到被处死的前夜。和所有人一样,他有正直和忠诚,也有盲从和轻信。他和所有其他在壕沟深处被枪决的无辜者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现在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曾经相信即将变为现实的乌托邦。索尔仁尼琴在年写下《古拉格群岛》,成为历史现场的亲历者,而在古拉格覆灭多年后,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写了另外一个故事。在呈现个人尊严被剥夺殆尽的层面上,他们达成了遥远的共鸣。

参考分类:文学

《希姆莱兄弟:

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

(德)卡特琳·希姆莱

吴林昊裴婷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这是一本有勇气的书。作者卡特琳·希姆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魔头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侄孙女,作为希姆莱家族的后人,她在这本书里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还原了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其兄弟的生平。特别之处在于,她将希姆莱还原到了他所出身的中产阶级家庭中,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都包含了家庭、阶层、社会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通过回溯历史,作者还影射了当下,新纳粹主义死灰复燃,人类需要向自身持久地发问。

参考分类:非虚构、历史

《加缪手记》

(法)加缪

黄馨慧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加缪手记》是加缪在其短暂人生的后半段写下的记录片段,呈现出了他内心的真实面貌,为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创作提供了重要补充。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不乏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此外,还有一些未正式发表过的作品。它们让我们更加全面地去洞察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参考分类:文学、哲学

《迷信与暴力》

(美)亨利·查尔斯·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亨利·查尔斯·李是美国 历史学家,被认为是美国 个欧洲中世纪历史方面的专家。他的这本书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 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来源:北京晚报)

让我们 每月第二个周五下午(详情请见当期邀请函)。

智乐读书会

公众

问询

网站专栏:







































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ls/2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