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时,离我家很近的那条小街有人卖《北京晚报》,如今卖报人的形容面貌早已忘记,但每次从母亲手中接过钱币去买报纸的愉悦心情却蕴藏心底,不因时间久远而淡忘。
父亲粗通文墨,极喜阅报,对晚报尤甚,虽生活拮据,母亲为了父亲这一小小快乐却慷慨解囊,每天令我去买。我年龄尚小,不知其奥妙,对那“劳什子”并无兴趣,只是从父亲接过报纸时那满足的表情中觉出些快意。晚饭后,父亲戴着高度近视镜在昏暗的灯光下对着晚报或默读、或低吟,似有无尽乐趣,时常还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我们便停下手中事对着父亲问这问那。母亲手里有干不完的家务,拆洗浆补、缝缝做做,此时也挣脱出来凝神倾听,间或露出笑容。文娱副刊一些京剧名家的消息与剧照父亲更是钟爱且津津乐道,此亦为父亲爱阅报的一个原因,兴之所至,还会哼唱几句。“铡美案”、“铁弓缘”、“西皮流水娃娃腔”,虽业余但也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颇有韵味。我耳濡目染也极爱京剧,应声而和,一句“景颇山上的风啊!”全家大笑,逼仄低矮的房屋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那一刻的温馨,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贫寒的岁月中无什乐趣,一份晚报亦可慰籍心灵。
而今,文化娱乐已很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但我却爱上了《北京晚报》,不仅因它内容多元,格调高雅,意识形态健康向上,覆盖面广泛,版面设计趋于合理,长短相济,错落有致,更让人不舍
的是它承载着我对父母的怀念。
多年读报已成习惯,通常是拿到报纸,先将广告泛泛揽过,复细读其他,新闻、娱乐、生活常识、保健卫生等各类报道尽收眼底,最爱文章放在最后慢慢、细细吟读品味,每个铅字都如朋友般亲切。夜深人静,揽报于怀为最大享受。散文、杂文、小品文……均蕴含着动人的情致,感叹作者生花之妙笔与思维之聪慧。近年人们对养生保健很重视,那些圣哲前贤的诗歌趣闻更是读之不厌,阅之不倦,如南宋词人陆游关于素食法的许多诗词就很耐人寻味,他一生流离颠簸,饱经风霜,却高达85岁高龄,耄耋之年耳清目明,身轻体健,皆因他寿有别裁的养生之道。我思之古人养生法不逊现代人。如此文章屡有刊出,使读者养生知识与文学素养双提。
四季变换,寒暑更迭,读报这份挚爱始终与我相伴,让我于万丈红尘中推倒胸中块垒,让生活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也曾试写小文碰碰运气,皆泥牛入海,想我一介草民,文字功底欠佳,并不抱幻想,但终有文章见于报端角落如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