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痴弘涛跟说文解字叫板nb

《字痴弘涛》---跟《说文解字》叫板

(京城名记刘一达《老根儿人家》《北京晚报》)--年

《北京晚报》和他的京味儿系列丛书《老根儿人家》以“字痴弘涛”为题,详细介绍了这些年来弘涛先生著书立说的成就与奋斗经历

弘涛最初是王国庆的笔名,后来成了他的大号。国庆,甭多解释,是10月1日生人。这名儿有点俗。年,王国庆的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上获了一等奖,领奖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位先生叫王国庆,之后,他的名字被编入《中国书法家大辞典》,书出来,他一翻,竟有3个王国庆。从当时的《北京市电话号码簿》里能够看到,家里装了电话的王国庆居然有多人。这使他下决心改名,他的生辰按“五行”之说缺水,于是他起名叫洪涛。他跟欧阳中石先生是忘年交,欧阳先生想了想说,你这个名儿重叠了,不如叫弘涛,弘不是更大的意思吗?弘涛的大号由此而来。

(欧阳中石与弘涛八十年代做为贵宾出席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开幕式)

弘涛是书法家,但他却迷上了汉字。按说书法本是汉字的书写之法,会书法理当懂得汉字。但是像弘涛这样钻到故纸堆中,试图把每个汉字都掰开了揉碎了,直到弄个水落石出的“字痴”却极少见。他从18岁起,就对汉字产生了极大兴趣。在此之前,他临了不少名家的帖子,用自己订的本子抄下了《唐诗三百首》和52万字的《汉语诗律学》,感觉到汉字的优美,并非语言所能说清楚,一个字表面看是简单的线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而他所能找到的文字学典籍,受时代的局限,对有些字的解释却是模棱两可,有些还是错误的。比如文字研究者当做经典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他发现《说文解字》中有漏洞。后来的文字学者多从《说文解字》来寻根问源,以至于对一些字的来源陷入无法解释的怪圈。弘涛参加工作后是学理工的,在延庆一个军工研究所搞自动化设计。他认为以往的汉字研究之所以陷于一种迷茫和困惑,一是因为不是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汉字产生的原因,二是有些学者不懂自然科学,就文字而论文字,三是对“六书”的理解有误。所以汉字的研究要向前发展,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一定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年,弘涛斗胆跟《说文解字》叫板,更正了一些许慎对汉字的解释。比如对“气”字下部的那个“米”,许慎的解释是“馈客之刍米也”。弘涛认为他的这个解释很牵强,风马牛,毫无道理。他在研究中发现,古文字中“气”是三道带波纹的曲线。最早的“气”字下边根本就没有“米”字。老子的哲学中有宇宙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周易》里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道”指的是自然界永恒不息的规律。“一”指的是具有决定性的物质;“二”指的是两类形式即阴与阳的组合,即能量的总称,磁场与电流,这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场”是相吻合的。有了阴阳的碰撞,推动着万事万物的运行,生出“三”来,即产生万物。这三道曲线表达了非常深奥的哲理。然而人类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有发展的过程,到了东汉,“气”字下面有了“米”字(繁体为氣)。这个“米”字被许慎解释为人们吃的米肯定是错误的。弘涛研究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后发现“米”是光线的符号,三道波纹加上两个交叉的重叠,“气”所蕴含的老子哲学思想就表达完整了。由此推论到“类”字,“类”,许慎的解释是“种类相似,唯犬唯甚”。这是错误的。繁体的“类”字,下边有“犬”,旁边有“页”,即“類”。弘涛认为“犬”的鼻子好用,代表动物,“页”在古文字里表现的是人仰脸观察事物的形象。光线折射从大到小,“类”的字义,表明人类本身对崇尚人间万事万物所运行的归纳与分类。再比如“灿”字,繁体的“灿”是“燦”,被前辈文字学家解释得五花八门,如果把“米”字看做是光线符号,

便跟“燦”的本义对上了号。弘涛认为许慎既没见过甲骨文,也不懂自然科学,所以对字义的认识出了偏差。他则把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引入到古文字的研究中,所以找到了解析字义的一把钥匙。当然他能在古文字的研究上有独到见解,一方面得益于他的痴迷,另一方面受到名师点化,早在20多年前,他就是研究古文字的秦文学会的常务理事。得到了周祖谟、康段、陆宗达、袁小园、肖彩、张政琅等知名学者的指教。古文字到了秦代,统一先秦36篆为秦篆,所以叫秦文。那会儿,弘涛在学会是最年轻的理事。他认识到要想在中国书法上有所建树,必须得研究古文字,所以他一头扎进了故纸堆。

 

闭门六年没下楼

  弘涛对古文字痴迷到什么份儿上呢?为了弄清古汉字的起源,他沿黄河,从河南徒步走到陕西。从年下半年开始,到1年,整整6年没下过楼,本来人就瘦,6年下来,掉了十多斤肉,头发也掉了许多。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他写出了60多万字的《中国书法构图艺术》书稿和52集电视文化专题片《中国书魂》。在此之前,他在书法界已小有名气,“荣宝斋”挂他的笔单,一幅作品几千元。全国各地拉他参加笔会的络绎不绝,他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火一把,挣笔钱。但是他认为一个书法家如果看重金钱,为浮名所累,将会堕入平庸,最后一事无成、欺世盗名。面对许多人急功近利,以一种浮躁的心态,来演绎中国书法时,自己应该把心沉下来,回避尘世的喧嚣,冷静地思考和研究一些问题。所以他暂时“封闭”了自己,躲在家里搞研究。回顾这6年的“闭门造车”,弘涛感慨万千。他说有时为了琢磨一个字的字义常常废寝忘食,有时一连两天滴米未尽竟浑然不觉。6年,他吃了上百斤方便面,下楼的时候两条腿都直打软。由于没有工资收入,他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山东影视中心的制片人丛宏志看到他苦行僧式的生活,笑着说,你可以跟项堃先生相比了。项堃为了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写“二战”时期一大批爱国学生冒死抢修滇缅公路战斗的电影剧本,在大红大紫时息影,12年没下楼。

  弘涛原来是国家建材总局的机关干部,领导对他十分器重,他风华正茂,仕途上一帆风顺,但痴迷书法后,他毅然辞去了公职,当时很多人对他此举都感到不可思议,他父亲是“老公安”,为此跟他谈了几次话,他说,人只有断了后路,才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既然我选择了书法,不干出点样儿来,愧对祖先。他的老领导刘公诚先生支持了他的选择,并鼓励他千万别浅尝辄止。弘涛祖籍山东,他身上有股子山东人的犟劲,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60多万字的书稿写完后,他认定这部具有学术价值的书,对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有参考作用,背着书稿先后找了几家出版社。眼下,出版社出书都讲经济效益,学术类的书不好卖。出版社给他出书,让他出钱。弘涛为写书,闭门6年,已一贫如洗,哪儿拿得出几万块钱来?他犯了“气门心”,非要看看不拿钱,这部书能不能出?不知碰了多少钉子,跑了两年多,才遇到了知音。这部《中国书法构图艺术》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再版,弘涛这才松了一口气。此书是他闭门6年,研究的成果。

  老话说,三分字七分才。中国人对书法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人有没有才学,往往要看他字写得如何。尽管现在已是信息时代,办公自动化了,电脑取代了用笔,但中国人还是离不开写字。由于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偏爱,长期以来,对书法有一种误区,以为字写得好看工整,就是书法家。弘涛对此提出了大胆的异议。他从研究古文字入手,提出了中国书法构图的学说,把抽象的汉字书法上升到了构图艺术,并且把前人对汉字书写章法、布局、结构等不科学的概念,提到了艺术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他对中国书法研究的一个贡献。弘涛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几乎都有学说的专论,如画论、戏曲艺术论、中医学论,惟独书法没有系统的理论,虽然“二王”和“蔡、孙、颜、米等名家有对书法的论述,但都是只言片语。他的书法构图学从书法的内在规律,解决了书法的审美标准问题。因为中国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性、民族性艺术性的体现,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象就是汉字的形象,汉字跟人似的每个人的形象都不一样,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美有丑,书法构图就是研究如何展示每个字的个性。弘涛曾把书稿拿给欧阳中石先生过目,请他提补充意见。欧阳先生对他的研究感到钦佩。

  为什么当代没有大书法家

  弘涛认为中国书法到唐代,已达顶峰,唐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书法家,他们似乎把汉字的书法艺术写“绝”了。后来人已不可逾越。东晋的王羲之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因为他的书法改变了那个时代的书风,并且顺利地把书法的风格运用到文字的变革,让全社会的书写都向前进步。如果没有他的伟大贡献,那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欧颜柳三大楷模。唐代欧颜柳的楷书出现后,中国的汉字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此后,书法再也没有实质性的变革。后来的书法家只是个人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宋徽宗的瘦金体也是一种楷书,米芾也没什么新的东西。明清以后的书法家只是重复唐宋人的书法,在书风书体上稍有不同,但跟唐代大家的书法无法相比。好在清朝的学者们,在看不到新的路径时,没有乱来,他们打出了一面“复古”的大旗,对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恢复,否则今天我们也许看不到古代的书法是个什么样子了。当代书法家,他最佩服的是毛泽东,他认为毛泽东的书法能变怀素为自己的“毛体”。是真正的书法艺术。从书法艺术构图学上来看,“毛体”别具一格。弘涛跟启功先生是忘年交,去年他看望启功先生,启功拉着他的手说:“你说可气不可气,现在只要会写毛笔字都敢自称是书法家”。弘涛说:“老爷子别生气,自称书法家,就是书法家吗?”为什么当代没有大书法家?这是历史的发展决定的。弘涛认为人们还没有从艺术构图上来看待书法,所以不少人深陷在误区里。山东有位姓廖的大书法家很有名儿,晚年的何绍基住到济南,友人就拿着廖的作品让何看,何说廖只会写一个字而已。为什么说出这话?何说,单看一个字还行,挂到墙上一看就不成篇章了。弘涛认为这就是当代书法家的通病。正所谓:人怕笑,字怕吊。

  这么多年,弘涛不仅研究古文字和书法的构图艺术,他本人也在实践中,创造了刚健秀美、意境和谐的“弘体”。他的书法灵动潇洒,看上去像一幅大写意的国画。李铎称他的书法:“险韵出奇,雅趣横生,点画多姿,别采生面。”著名书法理论家姚奠中教授说:“看了弘体书法,颇有‘得未曾有’之感,他以柳为基而参以魏碑之结构转折与李北海之纵驰,流利婀娜,时被拘检,已足称‘新样’。”他为北京舞蹈学院写的“舞”字,被印在文化衫上,家喻户晓。他写的“紫气东来”和四条屏《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让不知多少人为之驻足、赞叹。

  弘涛成名较早,他5岁学书法,上中学时就办过个人书展。年,他20岁出头儿,就在“荣宝斋”挂笔单了。孙轶青和李铎介绍他入了中国书协。当时孙先生对他说,你先别往外卖字呢,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只有把中国的汉字研究透了,才能写好书法。这句话,他受益终生。字痴弘涛经过6年闭门修身,在书法艺术上更加成熟了。但他仍对古文字和书法是那么痴迷。人只有痴迷,才能有所作为。去年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其中国书法构图学让日本书法界所折服。他现在正积极备战,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弘扬到国际上去,而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国粹,更要有个全新的时代形象让世界人民认识。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京城名记“刘一达”著书无数,而且他的书十分畅销。当年,他曾经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专访了著名书法家弘涛先生。他比较详细地写了弘涛先生缘何走上书法之路、后来又如何享受寂寞在文字和书法上有所建树。其中大部分内容发表在《老根儿人家》这本书里,当然为了让京城各界加深对弘涛的了解,他把文章主要内容压缩在《北京晚报》一个整版之内。这一版面的大标题是《字痴弘涛》,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跟说文解字叫板》、《闭门六年没下楼》、《为什么当代没有大书法家》。在《老根儿人家》这本书里,刘一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批京城文化名人,其中有《纪晓岚和他的后人》、《宅门如海说吴家》、《城南林氏老宅门》、《面壁十年周之林》、《字痴弘涛》等。在这本书的首发式上,书中的人物大部分聚集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参与了签名售书活动。









































北京医治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ls/1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