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点击中国副刊了解我们
文
朱小平
曾读报见载文,谈到顾眉(横波)来北京前后曾居住约16年,还提到与她关系密切的柳敬亭,其实柳敬亭也曾在北京居住过三年,而这段时间顾横波也恰好正在北京。柳敬亭于康熙元年至四年在北京,顾横波卒于康熙三年。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名满大江南北的安徽说书艺人。当时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写过他,有黄宗羲《柳敬亭传》、吴梅村《柳敬亭传》(除传外还写过长诗《楚两生行并序》)、王士祯《分甘余话》、余怀《板桥杂记》、张岱《陶庵梦忆》、钱谦益《为柳敬亭募葬疏》等等,孔尚任写《桃花扇》剧,也将柳敬亭塑造成一个有气节的“艺人之杰出者”(徐一士语)。柳敬亭的传奇之处在于他曾入左良玉军中为幕僚,极受尊重。如钱谦益所描述:“长身疏髯,谈笑风生,……奋袂以登王侯卿相之座,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时,一言导窾,片语解颐,为人排难解纷,生死肉骨。”虽是优孟之身,却是个奇气侠义之士。他的艺术,据听过他说书者记载:“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黄宗羲),“剑棘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周容),“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张岱)。因而“往来缙绅间五十年,无不爱柳敬亭者。儿童见柳髯至,皆喜”(《杂忆七传》),这样的传奇色彩兼具侠气的人物,难怪一时名士为之表彰述状。
柳敬亭活跃于江南,他的北京之游,已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了。晚清申报馆排印的《漫游纪略》载:柳敬亭于康熙元年随显宦蔡士英来到北京,蔡士英在清初官场上是个活跃人物。柳敬亭来北京这件事,引起北京达官贵人、名士墨客的轰动。一些诗人纷纷为柳敬亭题诗写词相赠。曹贞吉《诃雪词》云:“柳生敬亭以评话闻公卿,入都时邀致踵接。一日,过石林许曰:薄技必得诸君子赠言以不朽。实庵首赠以二阕。合肥尚书见之扇头,沉吟叹赏,即援笔和韵。诃雪之词,一时盛传京邑。学士顾庵叔自江南,亦连和二章,敬亭由此增重。”其中提到之人皆为一时名士。“实庵”即曹贞吉,其诗风遒练,最受时人推崇。“顾庵叔”即曹尔堪,与施润章、王士祯等齐名,为海内八家之一。“合肥尚书”指龚鼎孳,也是大名士。这段记载可以说依稀反映出柳敬亭到北京后,达官、文人对他的欢迎状况。人们赠他的诗词中,以曹贞吉之作最为出色:“席帽单衬,击缶鸣鸣,岂不快哉!况玉树声销,低迷季黍;梁园客散,清浅蓬莱。荡子辞家,羁人远戌,耐何逢场作戏来。掀髯笑,谓浮云富贵,麦蘖都埋。纵横四座嘲诙,叹历落嵌崎是辩才。想黄鹤楼边,旌旗半卷;青油幕下,樽俎常陪。江水空流,师儿安在,六代兴亡无限哀。君休矣,且扶同今古,共此衔杯。”曹贞吉在词中回忆了柳敬亭在南京与复社人士共同斗争及武昌左良玉幕府的经历,很动感情。此作一出,北京名士争相依韵奉和,使柳敬亭声誉日重,也使他成为名士们诗酒会上的座上宾。一次龚鼎孳集友朋听其说书,请与会者赋诗记盛。上海文人蔡湘“以齿少居末座,诗先成”:“亚阳龙起说盛唐,铁马金戈旧事长。草昧群臣私结纳,乱离豪杰走关梁。听来野史风去骤,貌出凌烟剑佩庄。侧耳长宵俱上客,明灯高映六街霜。”此诗一出满座惊叹,蔡湘也由这首听柳亭说书的诗而名声大震。蔡湘字竹涛,与王士祯、朱彝尊等名人诗词唱和,还偶写丹青。年10月8日《中国书画报》载其“牡丹根基图”,为其入蜀之作。牡丹红蓝各一,雄鸡顾盼有神,画笔不俗,流露出其旷达高洁的逸趣和心境。由诗画观其人,与柳敬亭不无共鸣之处,所以发乎于情有此佳作。
从文人的诗词中也可得知,柳敬亭晚年生活困苦,到北京纯为衣食而来。如龚鼎孳赠他词云:“鹤发开元叟,也来看荆高市上,卖浆屠狗”。毛奇龄《赠柳生》诗:“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以“流落人间”比拟,令人不无唏嘘。柳敬亭来北京时已是79岁高龄,龚鼎孳等人都写词劝他回故乡。扬州文人汪懋麟到北京后也写诗劝他回去。在人们的劝说下,他终于在康熙四年南返回到故乡泰州。据《漫游纪略》载柳敬亭来北京三年住在某王府内,这似不可信。他极有可能住在龚鼎孳、顾眉家里,因为他恰好是在顾眉死后离开了北京。
但是,柳敬亭在北京献艺,却奠定了北京评书的基础,使说书艺术得以在北方流传。他的弟子王鸿兴,在北京收了八个弟子,即所谓“东收三臣,西收五亮”。至今北京的说书艺术,大都是何良臣、邓光臣、安良臣这“三臣”传下来的。
在明末清初之际的野史中,柳敬亭是个令人感兴趣的人物。不仅因其书艺高超,更在于他虽是一个小人物,却极有气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侯方域之口称其“人品高绝,胸襟洒脱,是我辈中人,说书乃其余技耳”。而极力称赞柳敬亭的江左三大才子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虽列“我辈”,却都投降了清朝。吴梅村降清还知道忏悔,他本来想殉节,被母亲劝阻,作过史官和国子监祭酒,痛苦“浮生所欠只一死”“纵比鸿毛也不如”。钱谦益的气节还不如一直跟随服侍他的柳如是,南明灭亡后,柳如是劝他共同投水殉节。钱谦益居然说:水太冷。不过据野史谈,晚年他辞官后曾居间联络反清义士,还算存些许良心。龚鼎孳更无耻,这个先投降李自成后降清,被讥讽为“三姓家奴”的明朝臣子,被人问及为何不殉国,居然恬不知耻地辩解:“我原欲死,奈小妾(顾横波)不肯何!”而且还“每谓人曰”,真是以耻而不以为耻!世间之耻,宁有此乎?清朝修国史,将他入《贰臣传》,说他“淫纵之状”“亏行灭伦”。孟森评价他:“既名节扫地矣,其尤甚者,于他人讽刺之语,恬然与为应酬。自存稿,自入集,毫无愧耻之心”,真是鞭挞入骨。他曾将与顾眉还是秦淮歌妓时的情史赠词,公开出了一本词集《白门柳》,虽然不乏感慕之心,但多有推引之意,按现代语词说是广告味甚浓。这样一个无气节可言,低级趣味充斥者,他赠柳敬亭词,怎么能产生共鸣写得出呢?
包括钱谦益,正直的文人们对他是蔑视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他:“所欠惟一死,骂名至千载”,他降清后,江南一带广为流传一首讥讽他的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可见人心所向。乾隆甚为厌恶,曾谕销毁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修四库全书时,明发上谕:“钱谦益等人,实不足齿,其书概应焚毁”,随即令入《贰臣传》。直到清末,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仍将钱谦益列入伪学者流。就连柳如是对他的品行都是鄙视的,黄裳在《关于柳如是》中谈:钱、柳二人出游,见清泉,钱想脱袜洗脚,柳如是在一旁冷笑:你当这是秦淮河么?钱谦益、龚鼎孳等虽位列衣冠,却白读了一世的书。“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对钱、龚而言,“读书明理”真是莫大的讽刺。
巧合的是,柳敬亭是江苏泰州人,梅兰芳也是泰州人,皆为大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中蓄须明志,真是气节一脉之传,足令后人敬仰。
本文原刊于北京晚报
END主编:陈戎
编辑:肖肖
★本号姓“副”欢迎来“刊”★王蒙:不忘金庸★大地有多大★王钢:忍别二月河★家住百万庄★年的那个春节★静静的九如巷★有一种乡愁叫小名★大师笔下的中国母亲★观旧照,忆文西★收藏在茶中的记忆和友情★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文人”瞿秋白——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诞生周年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