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8日讯,八达岭西南10公里外,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陈家堡村,村边的山上有一段与八达岭长城相连的明长城。
公元年,李自成正是突破这一带的长城防线,一举攻下北京城,覆灭明王朝,对“闯王”而言,陈家堡长城价值连城。而这段残破的长城,对当地村民来说,除了曾经作为建筑用砖,已经毫无价值。,最低50元,游客就可以从村民手中购得一块明长城砖。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告诉记者,京津冀地区的明长城,是现存最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长城。但是除了家喻户晓的八达岭、居庸关、金山岭、山海关等景点,大量尚未进入旅游开发视野的长城缺乏保护。“长城是伟大的,而长城的每一块砖又是很普通的。我们保护长城应该整体保护,不能舍弃一砖一瓦。”
毛驴加人工拆长城建房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京藏高速公路八达岭段异常拥堵,不过陈家堡的名气远逊于八达岭,这里并不拥挤。从京藏辅路转向南,进入外石路,途经隶属于北京的里炮、帮水峪两座村庄,当山势渐渐陡峭起来,便是陈家堡了。与北京仅一线之隔,这里除了行政区划属于河北,山、林、农作物甚至村民的口音,都与相邻的北京村庄并无二致。长城当然也一样,都是守卫“京师”的明长城。陈家堡的老人,或多或少都听长辈们说过一段关于“闯王”的故事。年,李自成的军队一路所向披靡,直达有“北门锁钥”之称的八达岭。守卫在此的明军,利用陡峭地势和坚固工事,发起猛烈反击,李自成率军久攻不下,自己还身负箭伤。正一筹莫展之际,当地人献计,距离八达岭不远,还有一处关隘“石峡关”,那里守军较少。这个“石峡关”就在八达岭与陈家堡之间。李自成当机立断,越过陈家堡,攻下石峡关,得以绕开八达岭,最终直取北京城。坐在村头的大树底下,50多岁的陈涵国(化名)正在和老伴一起晾晒杏仁,这是怀来的特产。山杏已经烂熟,陈涵国粗糙的大手,无需太用力,就将果皮果肉与果核分离。果皮果肉都是无用的部分,丢在田边堆肥,几大筐山杏只能收到一小筐杏仁。“卖不了多少,赚个零花钱”,老陈说,山里长不了什么值钱的东西,村里的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年轻人外出打工。山上的长城呢?“想玩自己爬去吧,没人管,不要钱。”对陈家堡的村民们来说,现在的长城与山上的草、树、石块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倒是上世纪60、70年代,长城上的砖被广泛用来建筑房屋。据说最开始拆砖是当时生产队有组织的行为,还可以计工分。但老陈说,拆长城搬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想盖房,“一没砖、二没钱”。从山脚下的村子到山脊上的长城,即便是现在,也没有铺好的道路,能借助的都是“羊肠小道”。毛驴是主力运载工具,一头毛驴一次可以驮6块砖,一个成年人一次可以背2块砖。上山下山把8块砖运回村,至少得两个小时。即便是不辞辛苦,村里还是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法,获得了大量的建筑材料——来自明朝的长城砖。有长城爱好者统计,村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房屋至今还能看见长城砖。就在院墙的一角,陈涵国随手指了指,一堆红砖压着的最下层,几块长条状的青砖就是长城砖。它们历经风雨,曾是军事用材,后转为民用,现在又因为跟不上时代,被更容易取得、也很便宜的红砖替代。“现在早就没人用长城砖了,有红砖,谁还用那个?”老陈说,最近几年村子里翻新房屋,长城砖又被拆了下来,堆成围墙,或者就干脆丢在院外。
长城不开发村里不挣钱只有登上陈家堡这段野长城,才能体会到当初村民们拆长城的决心有多强烈。路隐藏在乱石和植被之间,时不时出现的饮料瓶,间接起到了导览的功用。从村里举目望去近在咫尺的烽火台,实际上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攀爬才能抵达。起伏曲折带来的艰辛,在脚踏上烽火台的那一刻,就被成就感取代。由于大规模的拆砖,离村最近的几个烽火台,外墙已经不见踪影,只剩内芯。葱葱郁郁的山脊上,蜿蜒的明长城依然坚定雄壮。站在被拆毁的烽火台上往山下望,安静的陈家堡村呈现出砖红色。村里人不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ls/11918.html